一直痴迷二三十年代霉绿斑驳的旧上海和那些穿着紧窄旗袍顾盼生辉的民国女子。
霉绿斑驳,这样别致绮丽的词,出自一个同样别致绮丽的民国女子——张爱玲。
“出名要趁早啊,太晚的话,快乐也不会来得那么痛快”。人们理解她的狂妄,一日看尽长安花,她有理由这么得意,毕竟当她在上海文坛登峰造极的时候不过是个二十三岁的年轻女子。她自诩天才,生下来便是写小说的。但凡是有那般成就的人,人们也愿意相信她是如生俱来的天赋,这样才会平庸得心安理得。然而,我一直认为,她过人的资质并不是她文坛上久负盛名的因素。她更多的得益于自己不同寻常的经历和她的勤奋。在港大读书时,样貌和家世都不甚出众的张爱玲十分刻苦,每年全系第一的成绩让她扬眉吐气。后来港战爆发,她不得不回到上海,和姑姑一起租住在一个公寓里,那是后来很多张迷们慕名而去的地方,在上海静安寺路。张爱玲时常站在公寓的大阳台上,夕阳落尽,听远处军营的号角声,看近处人行路上肥白如瓠的上海人。
她每天刻苦写作,选定三家杂志,带着稿件亲自登门拜访编辑。终于,她成名了并走上了一条自己喜爱并且擅长的谋生之路。
很多学者为她写传,津津乐道她生命中的重要的三个男人,父亲,胡兰成,赖雅。她的感情像一支蘸了浓烈色彩的油画笔在黑白山水画中无处着落。她成名之后的人生路,实在苦不堪言。她不负于任何人。可是,负她的人太多了。父母离异,她一直都没从父亲和生母那里得到过应有的温情,而后母更是她心中的阴影。胡兰成的汉奸身份和风流品性众所周知,可是她爱他时竟然把自己低到尘埃里去。她重情义,轻物质,骄傲自尊,在醒悟胡兰成的滥情本性后毅然决断。相伴十年赖雅又年迈多病,她为了维持生活,到处揽翻译工作并为电影厂写剧本,根本没有精力放在自己的文字上,后期鲜有好的作品。自赖雅离世,这个绝代才女一个人在异国孤独终老。
岁月是给过她温情的,只是太少,不足够抵抗生命里所遭遇的寒冷敌意。她始终是一座孤岛,别人可以停靠,却不曾有人为她停留守候。
她比烟花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