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246
- 积分
- 372
- 威望
- 212
- 桐币
- 1184
- 激情
- 336
- 金币
- 0
- 在线时间
- 1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8-8-17
荣誉会员
 
- 积分
- 372
 鲜花( 4)  鸡蛋( 0)
|
在去池州参加杏花村文化之旅采风活动的头天晚上,翻出一张自己珍藏了12年的照片,12前在合肥参观全省各地旅游景点浓缩展时我骑在从池州牵来的那头石牛上,手搭在牧童的肩上,学着他遥指的样子,那时我就萌发出有一天能真正前往有唐朝的雨纷纷笼罩下的杏花村,尝尝杜牧曾经喝过的那坛美酒,然后去摘一首隐藏在杏花从中的千古绝唱。可惜这一等就是12年,其实这12年间我还有次与杏花村擦肩而过的缘分,94年我从部队退伍回来,因为还没有分配工作,就给跑长途的哥哥买票,当时的路线是贵池桐城芜湖,现在还记得那些曾熟悉的地名:殷家汇、牛头山等,可那些曾经在我手上卖过票的人就全模糊不清了,车子停靠在百牙路边上的一个车站,杏花村触手可及,但都来去匆匆,于是去杏花村看花尝酒成了一个梦,且郁结成病,明天终于能圆梦江南,轻叩杏花,卸除多年顽疾。
一夜都是在梦中过来的,梦见杜牧向我走来,小牧童横吹短笛向我走来,杏花女青杏如梅,杏仁如眼,盈盈地捧着美酒向我走来。终于熬到天开始有了灰蒙蒙的亮,赶紧起床。天气预报说周末的江南有中雨到大雨,此时正逢清明时节的月份,那么这一场春雨来得真的是再及时不过了,我们仿佛成了远道而来的杜牧化身,而前来迎接我们的池州市贵池区作协副秘书长谢海龙,成了当代指路的牧童,他要领我们去杏花村。那个著名的村落,恐怕也正在娇艳的杏花掩映下等着我们。七拐八绕,很快就抵达上书杏花村三个大字的牌坊前,我又看见了12前在合肥参观展览时看见的那头牛,还有可爱的小牧童。雨在杏花村的上空慢腾腾地行走,重现了诗中提及的清明时节雨纷纷的景象,那个时候的杜牧杜刺史应该就象我们现在这个时候走向杏花村的,不同的只是我们的心境不一样罢了。
眼前的杏花村崭崭新新的,陪同的贵池区作协谢海龙秘书长给我们介绍,现在修建的杏花村古井文化园属于杏花村复建工程的一部分,下午还将带我们去参观杏花村文化规划展览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假山,上有著名诗人艾青题写的杏花村三个大字石刻,在假山的右侧新建有一座杏花亭,亭的两边书有对联:“胜地已无沽酒肆,荒村忽有惜花人。”亭子的边上有三尊石雕,分别是青莲居士李白、樊川居士杜牧和昭明太子萧统,萧统即是菩萨皇帝萧衍长子,看介绍知道他们就像三株参天大树,擎起了杏花村文化的天空。瞻仰完“三圣”石雕向前是六朝长廊。六朝长廊由廊、轩、亭三者和谐构成,木制结构,唐代建筑风格。廊内,以不同艺术形式展现“千载诗人地”、“千年黄公酒”、“千古杏花村”的历史文化,可谓是一部浓缩的杏花村线装史。廊内有三块匾额题字:诗魂、酒韵、村色,据谢秘书长介绍,历史上吟咏池州杏花村的诗歌有一千多首,可以查证的诗人就有三百多位,这在中国历史上是非常少见的。六朝长廊中展示的是其中有代表性的21位诗人的作品。
穿过长廊我们来到了湖边的一栋建筑,典型的明式建筑风格。古老的青砖墙体,一层层的垒砌,线条分明。仿佛在告诉我们,杏花村历经了岁月的沧桑于战火的洗礼。正门口有一块牌匾,写着“怀杜轩”三个大字。旁有记载,一诗之功,千载不朽。顾名思义,“怀杜轩”即为纪念晚唐著名诗人、曾任池州刺史的杜牧而设的专馆。在这里,你可以追溯杜牧显赫的家史,领略其诗坛领袖和军事奇才的风采,也可管窥其风流倜傥的世俗生活轨迹。坐落在中堂上有一组蜡像:杜牧和红颜知己程氏在饮酒挥毫,童子研墨,笔下写的正是那首传唱至今的《清明》,旁边有杏花女倒茶侍候,还有个仆人拿着酒准备进来。
从“怀杜轩”出来,接着又走入焕园,焕园是宋代奉议大夫郎文韶入元朝时,隐居杏花村的居所称“焕园”。从此,郎氏渐成杏花村之望族。其后人郎遂等在荒废的焕园遗址上建数间房屋,以承先志,在这间古宅里年方20的郎遂前后历经十一载,编写了我国唯一一本以村建志的史书——《杏花村志》,据说这也是唯一的一部被收录到《四库全书》中的村志。出焕园,我们再次步入雨纷纷里,雨打湿了我们的衣服,也润湿了我们三月诗意的脚步,湖边杨柳垂钓着野鸭先知的春汛,唐朝的杏花从村志的册页里探出头打听杜刺史的消息, “香泉”井水酿造的黄公老酒依旧守候牧童遥指过来的那个长衫人。这时古戏台上依依呀呀传来家乡的黄梅调,心情格外愉悦,真想穿越和杜公同醉。
移步换景,戏台的对面是大夫第、青莲馆,紧接着就是酒坊、竹编屋、刺绣屋、榨油坊、铁匠铺、还有石磨,这些应该都是过去杏花村劳动人民的真实生活写照,展现在眼前的无非就是按史实复制代替品,历史一旦中断无法还原。幸运的是杏花村,它在牧童不经意的一指之间,便永远得到了清明雨的滋润。特别是杏花村这个名字,随着杜牧的那首《清明》烙刻在无数中国人的心中。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也就没有迈过观澜桥走进杏花岛上的昭明堂了,在即将离开杏花村的时候,一排残垣断壁似的石门群吸引住了我的脚步,它有点象古徽州的牌坊群。问陪同的谢秘书长,他说就是这石门群见证了杏花村当年的繁华与富贵。每一道门代表着杏花村中的一个名门望族。路边散落着几眼翻修的小井。井底部绘制着形态各异的图案,每一眼井的图案各不相同,古典韵味十足。再次驻足回望雨中的杏花村,牧童与牛走进了李可染的山水画卷,只剩下一对弯弯的牛角,还有短笛的余音,我仿佛嗅到了清明的味道。
十二年痴绝,梦圆杏花村。雨纷纷的招待宴上端起酒杯,一口吞下半个江南,然后骑上曾与杜牧有缘照面的那头牛,走进牧童所指的村庄,裹一身杏花,枕着《清明》,醉卧唐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