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行香子 于 2013-1-25 21:23 编辑
鲁班是著名的能工巧匠,他在全国各地有许多门徒。有一年,鲁班师傅走水路来到桐梓山定居授徒。他从桐梓山上砍伐了一批桐树和梓树,让徒弟们制作木器家具。
有一天,他对徒弟们说:“明天我要考考你们,大家一清早就到我家来吧!”第二天,徒弟们一早就到了鲁班家。只见鲁班师傅的家门关得死死的,门上写着五个字:“今日可不见。”大家议论纷纷,正要散去,其中一个年龄最小的徒弟忽然说道:“我们到孔城河边去看看吧,师傅一定就在那里。”大家将信将疑地问他:“你怎么知道师傅一定在河边呢?”小徒弟说:“你们只要仔细揣摩一下门上这五个字就会明白。‘可’就是‘河’字的边,‘不见’两个字合在一起就是‘觅’字。这不分明在暗示我们今天到河边去找他吗?”大家一听,很有道理。于是一起来到孔城河边,鲁班师傅果然坐在河边等着他们呢! 鲁班见了众徒弟,心中很高兴。接着,他手指着身旁的一堆梓木说:“徒弟们,你们用这梓木去雕板吧,先做三日,要做得精。这就是我考你们的题目。”说完,便离开众徒弟,上桐梓山去了。
三天以后,徒弟们都各自拿着自己精雕的梓板,献给鲁班师傅。只见每个作品都各具特色:生动形象的飞禽走兽,鲜艳夺目的奇花异草,栩栩如生,十分吸引人。但是,鲁班师傅看了都不中意。这时,他的最小的一个徒弟走了进来,手里捧着一个镶嵌得很精巧的小书架,书架的梓木正好构成一个“晶”字模样。当他恭恭敬敬地送到师傅手里时,鲁班师傅捋着胡须哈哈大笑,赞赏地点点头,对其他的徒弟说:“这才是我考你们那道题目的正确答案。一个工匠,不仅要有精巧的手艺,还要有一个机灵的头脑。你们都回去好好想一想,为什么这道题除了他你们都做错了?” 鲁班师傅离开后,大家立刻围着小徒弟,寻问原因。小徒弟说:“师傅不是说我们用梓做三日,做得精吗?一开始我也百思不得其解,后来反复思考,我悟出来了。原来‘梓’是‘字’谐音;‘精’是‘晶’的谐音。三个‘日’字不正是一个‘晶’字吗?”大家这才恍然大悟。 由于这个小徒弟受到鲁班师傅的赏识和点拨,技艺日进。后来他在孔城街上开了一家木匠铺,一直经营得红红火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