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86220
- 积分
- 1285
- 威望
- 11
- 桐币
- 177
- 激情
- 1663
- 金币
- 0
- 在线时间
- 713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12-7-3

桐网贡生
 
- 积分
- 1285
 鲜花( 4)  鸡蛋( 0)
|
发表于 2013-1-21 20:43: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开明 于 2013-1-22 10:39 编辑
云月先生:
“形容词+名词 ”这种结构的词(即还是形容词)相当多的还能反过来成为一个具有实义的新词 ,为什么?因名词可以修饰和限制形容词,象我们桐城土话“人彻(“彻”字的本字是“特”字,即“特”字读桐城地方音,如“特为的”桐城音读“彻为的”,例句“老人家彻为来上门”)”反过来的“彻人”就是,再比如普通话里的词“黑天”-“天黑”;“小人”-“人小”;“白米”-“米白”;“病人”-“人病”....... 。这就是回文诗的主要奥妙之在。
但“动词+名词”结构的词(即动词或动宾词组)就不太能反过来了,如“作客”、“下海”、“作文”、“抢滩”等等若将它们反过来将是何物呢?
所以,“古木”-“木古”完全可反过来,词性与词义都变了,但各自能成为一个新词,但“参天”也好、“参木”也好就不行了,它们反过来又各是什么东西呢?所以你说“此联可以倒读:坐立云天参木古”就令人费解。
犯了这点小错误,就因“参”字的词性没太搞清,它系动词而非形容词。
相互学习,相互切磋,共同提高,仅此而已,好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