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 府 工 作 报 告 ——2012年12月30日在桐城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市 长 吴三九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2年工作回顾 今年以来,全市人民在中共桐城市委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牢牢把握“稳中求快、好中求超”的工作总基调,积极应对复杂严峻的宏观环境,抢抓机遇,开拓创新,较好地完成了市十五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始终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一)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经济实力不断提升 预计,2012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0亿元,增长14%;财政收入19亿元,增长21%;固定资产投资150亿元,增长2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2亿元,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980元,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10180元,增长20%。 工业经济逆势上扬。实现工业增加值96亿元,增长25%。规模工业实力壮大。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385亿元,增长35%;新增规模企业22家,总数达307家,其中产值超10亿元5家。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完成工业投资115亿元,增长30.1%;实施技术改造项目67项,完成工业技改投资85亿元。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家、省级技术中心2家、省博士后工作站1家。省包装印刷质检中心被列为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重点项目支撑有力。桐城抽水蓄能电站预可研通过内部审查,国家高分子材料质检中心获批筹建,盛运科技产业园、万信光电科技园、黄梅酒业酿酒基地、白兔湖汽配园等重大项目相继开工,福润包装项目建成投产。品牌建设持续推进。“攀登”成为中国驰名商标,全市拥有中国驰名商标8件,省著名商标37件。鸿润集团入选工信部重点培育服装家纺自主品牌企业,我市成为“中国羽绒家纺名城”。 现代农业提速增效。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实现农业总产值42亿元,增长9.2%。粮食生产实现“九连增”,总产达41.1万吨。农业品牌进一步放大。新增绿色食品1个、有机食品4个。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持续扩大,新增土地流转面积3万亩。花卉苗木产业强力扩张,香山、新屿、樟枫等林业生态园做大做强,花卉园林公司增至25家,花卉苗木基地3.2万亩。油茶产业初具规模,新建茶林2.1万亩,改造2000亩。水产养殖面积不断扩大,总量达15.5万亩。农业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新增省级龙头企业5家,农业产业化经营产值超过100亿元。农机化装备和作业水平再上新台阶,粮食综合机械化水平达54%。水利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大沙河流域治理一期工程基本完成,开工建设12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启动鲁谼山水库建设前期工作,扩挖塘坝2900口,建设高标准农田水利受益区1万亩。 三产服务业加速繁荣。实现限上消费品零售总额11.9亿元,增长20%。家电下乡、汽车以旧换新等活动深入开展,销售家电下乡产品7.8万台,兑现补贴2677万元。“五位一体”放心工程全面实施,便民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桐城商贸城、盛源商贸中心、苗木花卉大市场建设进展顺利,金瑞古井大酒店、大润发购物广场相继开业,综合效益逐步显现。文化旅游业正在破题。“国字号”中国桐城文化博物馆成功获批,桐城活海旅游区正式开放,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孔城老街旅游度假区、玉雕文化产业园、投子山文化园等项目强力推进,“桐城十景”评选授牌,合肥至桐城旅游直通车开通,全年旅游接待人数实现新突破。 (二)改革开放继续深化,发展活力日益增强 改革创新稳步推进。“营改增”试点正式实施。基层医改成效继续巩固,市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有序推进。企业一套表改革全面施行。范岗镇被列为全国发展改革试点镇。交投公司挂牌运营,广电传媒发展有限公司正式成立。金融创新步伐加快。农合行成功改制为农商行,助保金贷款启动实施。金融生态更加优化,我市成为全省首批农村信用体系试验区单位,银桥担保公司成功加入中国担保协会。白兔湖动力、金农会农资连锁等企业上市融资稳步推进。存贷规模持续增长,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23亿元,比年初增加35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27亿元,比年初增加27亿元。 园区建设步伐加快。桐城经济开发区建区十周年,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50亿元,园区核心竞争力和区域形象全面提升,跻身全省一流省级开发区,积极争创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全年实现区内生产总值36亿元,工业总产值120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6亿元。双新经济开发区起步区框架基本拉开,区内道路、给排水、供电等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实现招商引资4.1亿元,入驻企业20余家。十个镇、街道工业集中区继续完善,园区产业特色更加突出。 开放合作成果丰硕。“北融南接”成效明显,区域合作持续加强。合肥桐城合作发展会议成功举办,合桐一体化发展逐渐形成。招大引强初见成效。全市实际利用境外资金1400万美元,利用市外资金61亿元;引进20亿元以上项目1个、5亿元以上项目2个、亿元以上项目9个。对外贸易保持稳定。新增自营进出口权企业40家,全年进出口总额 1.4亿美元。 (三)城乡建设加速推进,宜居品质更加彰显 城市功能有效提升。规划编制稳步推进。《桐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年)》通过总规纲要审查,“三街一巷”保护修复规划评审有序开展。重点工程建设步伐加快。和平东路跨铁路桥、双新开发区跨高速大桥、海峰路桥建成通车,文昌大道、和平路、南山路等道路白加黑改造全面竣工,同康路综合整治工程循序推进,市政务服务中心、体育馆、老干部活动中心相继建成。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建设快速推进。公用设施配套日臻完善。22万伏香铺变、11万伏投子变开工建设。二水厂扩建工程竣工并网供水,城市日供水能力达5.5万吨;铺设供水管网35公里,硬化城区沿街巷道1万平方米,改造人行道3.7万平方米,新建和改造公交候车亭52座。 综合交通体系加快构建。桐金路暨合安高速上跨桥工程全线通车;张卅路、金双路升级改造进展顺利,金神外环桥、白果桥开工建设;加固、改建农村公路危桥28座,建设通村公路108公里。市客运中心站基本建成;城乡公交一体化基础性工作起步平稳,市区至孔城线路改造启动。 镇村面貌得到改善。美好乡村建设开局良好,嬉子湖、吕亭、金神3镇农村清洁工程按期完工,改造农村危房2723户,完成17个村庄整治规划编制,土桥等村庄整治试点成效显现。文明村镇创建有力,双店、里仁、麻山村获安庆市首届最美乡村称号。 生态建设成效明显。人工造林面积3.1万亩,城区新增绿化55万平方米,森林覆盖率达28%,城区绿化率达41.2%。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县(市)通过省级检查验收。环保监管力度加大,总体环境质量保持稳定。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农村土地整治稳步推进,省级青草土地整理项目如期完工,新渡、青草、吕亭高标准基本农田项目开工建设。完成中小型土地整理项目56个,新增耕地3078亩。矿山环境治理和地质灾害防治取得新进展,完成搬迁避让和工程治理39处。 (四)民生改善力度加大,社会建设全面加强 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39项民生工程深入实施,各级财政投入资金6.8亿元;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全面启动。保障性安居工程大力推进,投入资金1.5亿元,新增廉租住房270套,新建公共租赁住房1250套,棚户区改造849户。落实各项就业政策,完成农民工技能培训2799人、新型农民培训11569人,发放小额创业贴息贷款1232万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农民62.3万人,拨付资金1.58亿元。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发放养老金6407万元。拨付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2750万元,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金1403万元。建成2个留守儿童活动室、86个留守儿童之家。 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文化建设取得新成效。第二届中国桐城文化节成功举办,新创黄梅戏《惊天一兰》获第六届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剧目奖”,《桐城歌》出版发行,《文都讲坛》品牌效应初步显现。教育事业协调发展。“两基”工作被国务院表彰为全国先进,免除中小学生学杂费5455万元,加固改造校舍1.4万平方米,建成11个镇公办幼儿园,高考各项指标再创新高,桐城师专跻身全省高职高专先进行列。公共卫生安全得到保障,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不断提高。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有力,源头防范措施进一步落实。人口计生优质服务继续加强,计生工作再次跨入全国先进行列。体育事业充满活力。成功举办多项国家级赛事,在安庆市第十二届运动会上取得优异成绩。统计基础更加巩固,服务水平全面提升。《桐城市志》出版发行。精神文明建设成果丰硕,笪秋香、吴学学获选“中国好人”,胡健等11人成为首届“感动桐城十大人物(道德模范)”。人防工程与城市建设同步发展。12个重点贫困村“千村整推工程”启动实施。体改、物价、供销、气象、邮政、通信、保险、图书发行、烟草管理、地震、档案、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工商联、工会、妇女、儿童、青少年、残疾人、老龄等工作取得新成效。 社会大局保持稳定。法律援助扎实有效,办理法律援助案件612件。安全生产形势稳定,信访维稳大力加强,公安“三基”工程、平安社区建设持续推进,市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成立并开展工作,各类矛盾纠纷得到有效化解。双拥活动广泛开展,优抚政策全面落实。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工作继续加强,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五)政府建设持续推进,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民主法治切实加强。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办理人大议案146件、政协提案129件。加强与群众团体和社会各界的沟通联系,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政务公开有序开展,政务服务持续优化,我市成为全国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试点市。行政监察职能加强,行政行为更加规范。 行政效能不断提升。市政务服务中心全年受理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6.9万件,现场办结率、群众满意率大幅提高。效能建设深入开展,政风行风评议活动扎实有效。电子政务高效运行,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得到落实,廉政风险防控工作全面展开。公务卡结算支付制度启动实施,严格招投标管理,加强重点领域、重点资金的监察、审计,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明显提高。 各位代表,成绩来之不易,奋斗凝结汗水。本届政府开局之年,我们坚持解放思想,奋力进取,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令人鼓舞的成绩,坚定了我们加快发展、奋力崛起的信心和决心,为实现“十二五”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这是在中共桐城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市人民同心同德、扎实苦干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和有效监督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社会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争先进位成效不明显;城乡之间、镇街之间发展不平衡现象依然存在,统筹发展任重而道远;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刚刚起步,产业转型升级压力较大;土地、融资、人才等要素制约尚待破解,创新发展机制有待完善;民生改善任务艰巨,信访维稳压力加大;政府职能转变不快,办事效率不高,自身建设仍需加强等等。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并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扎实做好2013年各项工作 2013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坚持“稳中求快、好中求超”,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扎实苦干,努力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较快发展。 2013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3%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9%以上;财政收入增长15%以上;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 为完成上述目标任务,我们将重点做好六个方面工作。 (一)加速优化产业结构,推进工业转型升级 坚持工业立市不动摇,发展实体经济、民营经济,以规划为引领,以结构调整为着力点,夯实基础,加速转型,构建新型工业体系。 突出规划引领,调整产业布局。实施《十二五工业经济发展规划》,以206国道百里工业走廊为主轴,以两个省级经济开发区为中心,以十个镇、街道工业集中区为辐射点,着力提升包装印刷、输送机械、汽车零部件、家纺服装等传统主导产业,加快发展节能环保、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倾力打造输送机械产业基地、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和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强化项目支撑,促进结构调整。加强重点项目建设,力争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130亿元。重点扶持省投资导向计划项目,推进抽水蓄能电站、盛运垃圾焚烧发电、鸿润家纺产业园一期、丹凤池窑二期、黄梅酒业二期、白兔湖汽配产业园二期、雨润生物制药、中建材光伏玻璃、金田新型包装材料、万信光电科技园等重大项目建成投产。 创新发展模式,加速转型步伐。坚持创新驱动。建立科技创新激励机制,推进政产学研合作,加快研发进企业、进实体步伐,鼓励建设博士后工作站、研发中心、设计中心等研发机构,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力争新增国家级技术中心1家、省级技术中心2家、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1-2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2家。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不断培育“两化”融合示范企业。坚持低碳发展。推进工业节能降耗,促进清洁生产和污染治理,发展循环经济和再制造产业,淘汰落后产能。按照城市总体规划要求,依照程序实施“退二进三”。 聚合发展要素,壮大中小企业。落实国家结构性减税政策,加大中小微企业扶持力度。推进新一轮百企翻番,继续实行领导联系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制度,扶持企业发展壮大,力争规模工业产值突破500亿元。完善工业经济发展考核考评办法,强化财政扶持,逐年增加投入。落实吸引人才的政策措施,鼓励以技术入股、专利入股等方式引进高层次、高技术人才。推进综合性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小企业创业基地和孵化园建设,完善中小企业综合服务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