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谁为善良买单 于 2012-10-25 08:16 编辑
在电脑前发呆足足有半个小时,只因胸口喷薄而出的话题似乎与自己的实际相隔太遥远,近乎饱食终日的庸人自扰,亦如蚍蜉撼树之不自量力,反而让我面对自己的卑微有了无地自容的羞惭,将要失去生存的勇气。 然而热血还是在管道里加速疾奔,以至于要沸腾,贲张欲出了。就蘸了这血的热烈,且写下这些不自量力的文字,纵然卑微,也因血的热烈而有些生命的气息,更愿如小草,不能挡风雨,或能给荒凉的沙漠一点绿的生机。 每一颗卑微的种子,都有发芽的权利,也有开花的梦想啊。 回家乡已经有些时日,虽惯于独居,一气尚存却也不能真正隔绝于人世。或为肢体之健,或为口腹之需,或为喜好之欲,脚步也算是在小城中有了印记。回归带给内心的安宁恬静逐渐被生存的琐碎拜访。它敲击着我本来隐居于市的心门,我只有面对了。平静水面投下了一颗石子,有了细微的浪花,还好,不是一潭死水。 漫步于小城的每每,对那些和记忆中已经对不上号的去留,心里升起了一种自豪感。虽然只能拥有信步的悠闲,但这是家乡啊。记得有位先生的文字曾说过,市容市貌好像一个人的相貌,人相亲时的第一印象就来源于此。如此,小城面貌的革新整治不仅是为了给本地居民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也是招商引资发展经济打出的一张名信片。 喜悦常常又被留心驻足的关注冲淡。一种淡淡的思虑渐渐开始包围我,那就是消费的失横。 回家的念头已久,前期曾向朋友打听过家乡的收入情况,及至回来为务工,也曾涉略一二,然而真正介入了柴米油盐的日常生活,才发现家乡的消费标准和收入水平太不相符。消费标准不等于实际能承受的消费水平! 水涨船高,对于少数的商家来说,虽然成本提高了,但相应的价格也提高,并不影响他赚钱的利润率,而且在某种意义上,涨价生意从单纯的数字上来说对商家更有利。直接受害的还是广大消费的工薪阶层,长远看去,最终影响的还是本土经济。消费群的消费能力缩水,首要的应变就是减少消费量,数字表象上的维持不能消除货币贬值的无奈,而消费量降低,商家为了维持只能提高利润率,形成恶性循环。 一个人定心想了几天,追根溯源才能透彻本质。某些消费性商品的偏高是因为相应的运输成本和运营成本增高所致,也不排除受大都市影响跟风,然而事实上,我发现这些休闲消遣性商品的消费远远高于大都市!是因为和大都市的吞吐量的差异造成的吗?还是单纯的高消费误导?日常生活食品的高门槛更让我一直想不透。照常理,我们还有很多的产品是当地出产,按照消费规则,其市场价位应该和本地的收入水平相符合,然而它们也高于大都市的消费,我实在不敢苟同。我们大多数的年轻力壮都在他乡拼搏,以前是外面的钱赚回来在家里消费可以有优越性,现在是反其道而行之,长此下去,生活的压力,利益分配本能的驱使,将使人心逐渐向外,没有了“人”这个消费基础,经济谈何发展? 在外面漂泊多年,一直有个问题不曾明白,有些国企明明入不敷出,处于亏损,然而政府还是动用一些力量干预,以维持其运转,这本身就违背了市场经济规则,政府可以宏观调控,但不得直接干预经济。后来逐渐领会,因为这些国企参与的都是有关国计民生的经济命脉产业。发展经济就要拉动消费,一旦这些命脉消费被外资所渗透,就等于被别人卡住了喉咙。同样,我们为什么不想想,要发展经济,从扩大消费群体,提高消费量来切入呢?这是不是更长期有效稳固?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以前要搞活开放鼓励自由经济,现在市场趋于饱和,竞争流向无序,是不是有关部门该发挥能动性了?整合商业资源,减少消费流通环节,降低外来商品的成本。再立足本地开发农业,合理利用地理资源,补充一些自给商品,也可以降低经营成本。芸芸众生,皆为利而奔波,更何况基本生活。当那些漂泊在外的游子发现在家乡会有更温馨适中的生活园地,都会回归本土,将智慧和热情挥洒在家乡的热土上。最直接的,人口的增多,将会直接带动消费,而这些青壮年,才是消费大军的主体。有所变,方能有所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