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谁为善良买单 于 2012-8-8 17:15 编辑
小时候就从书本中懂得青蛙吃害虫是庄稼的朋友,有次遇到一只蛇在捕食青蛙,胆大的伙伴们用棍子石头将蛇赶跑,救下了青蛙。 三年级开始写作文,第一篇作文老师要求写一种自己喜爱的动物。出身贫寒农家,是没有什么宠物意识的,青蛙便在我构思的脑海里占了主角。而对蛇,我是恐惧惊吓的。兄妹五个,在家排行老小,从小没有多少机会接触粗重农活,却仍需要做一些辅助轻便的杂事,比如栽秧时帮忙拉秧绳、秋收时采摘棉花、早晚菜地里的浇灌等。我是个懂事勤快的人,也还被挨骂就是因为对杂草水深处不敢涉足,总想象那草丛畦陇间、水流暗洞里会不会突然冒出一条蛇,常常站在旁边害怕挪步。父母哥姐的责骂中多也只是心疼埋怨我的娇气。除非有人陪同,或者是清澈见底的溪河,否则我是不敢轻易逾越的。在写小伙伴们救青蛙的过程时,对蛇发自内心的恐惧肉麻产生了痛恨,使我的文字带着浓浓的感情色彩。我把小伙伴们攻击蛇的棍棒石头比喻成了“刑具”。弱肉强食本属自然生存规则,而在我的笔下,却有了“善”与“恶”的划分。没想到初次文笔,我就能叙事条理,言语生动,情文并茂。老师大喜,站在讲台上,她微扬起头,一只手托掌开我的作文本,另一只手在空中随着朗读的节奏起伏,不时地,老师会停顿颔首,或重复低诵,完全沉入了自我陶醉的状态。 被欣赏是精神上最崇高的奖励,更何况在孩子的心目中,老师的权威远胜过父母,从那一刻,对文字我从懵懂本能的喜欢变成了认真投入。虽然还没有文学的意识,但如果哪一次我的作文没有被当成范文朗读,心里就会有一种失落。 然而越是聪慧的心灵也越是敏感脆弱,优异的成绩赢得的光环与家境贫寒落下的目光之间,强烈的反差让我的心越来越孤僻,现实的冷漠一次次刺伤了纯真善良,我的精神渐渐游离于身体之外,即使在课堂上,我也常魂游他国。对学科的喜欢常常取决于授课老师的人品,人也越来越喜欢独处。 没有人,包括我自己都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心态,只是在内心有一种深刻的纠缠迷恋。大哥毕业工作后,那些课本变成了废品。在一次翻阅中,我发现了几本高等学府的语文教材。不同于低等语文教材只涉及组词造句段落理解,高等语文教材里谈及了文学和艺术,一个作品的永恒生命力所在。反复的阅读中,我开始痴迷。大哥有位关系不错的高中同学,大学毕业后从事编辑工作。放暑假,他不以我家贫寒嫌弃,常会来居住时日,曾经带我去河湾里捉迷藏,情感上很是亲切。后来在他寄给哥哥的一篇小说手稿里,写到了我。具体内容我已经不记得,大体故事梗概便是一位走出大学校园的有志青年,被现实生活磨练,改变了处世和爱情观。故事中浓浓的愤青味道,女友不辞而别离他而去,并非无情,而是无奈。那种忧郁惆怅缱绻的情调深深打动了我的心,结局主角在徘徊迷惘中回忆起的竟然是朋友妹妹瓷娃娃般单纯可爱的笑脸,那个瓷娃娃便是我。这使我自己都说不清的内心的纠缠迷恋一下子找到了共鸣,因为那时我也只能在内心深处留恋童年美好。更触动我的是,身边亲切的人竟然也可以写小说,一下子缩短了铅印的方块字和我现实生活的距离。也从那时候起,我知道了一个词叫写作。虽然自己还没有写作的意识,却已经习惯了在涂鸦中寄托心情,展示自己真实的内心,而不仅仅是应试作文。 现实无情和精神完美让我更趋于冷峻,越是看得清越不愿流合求同,文字变成了我唯一的真实世界,我终于完全迷陷进了内心的真实,也就是在现实中崩溃了。 然而执着又激励自己自救,渐渐恢复,在现实和内心的纠缠分辨中,才真正明白了文学的内涵。文学描述现实,塑造的是灵魂。它不仅仅表现在文采,更深刻地体现社会共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