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行香子 于 2012-8-3 17:01 编辑
蓬莱仙境,令人神往;海市蜃楼,叹为观止!
去过蓬莱阁的人,大都想看看“海市蜃楼”。小时候,就听老人们说,著名的山东蓬莱阁是观看海市蜃楼的最理想的地方。因此,游览蓬莱阁,参观海市蜃楼让我梦寐以求。
有道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那年暑假,我很幸运地应《语文学习报》社社长包天仁先生的邀请,出席了在山东烟台召开的南方地区发行工作会议。与会期间,在山东旅行社导游小姐的引领下,终于圆了我登蓬莱阁,看海市蜃楼的旅游梦。
百闻不如一见。蓬莱阁,道教名胜,位于山东省蓬莱市城北一公里处的丹崖山颠。登上蓬莱阁,眼界大开,原来蓬莱阁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的神奇景象和宏伟规模与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并称为“中国四大名楼”。阁内文人墨宝、楹联石刻,不胜枚举。
传说汉武帝多次驾临山东半岛,登上突入渤海的丹崖山,寻求蓬莱仙境。于是,后人就把这座丹崖山唤作蓬莱。据导游小姐介绍,蓬莱是古代登州府署所在地,管辖着九个县一个州,是当时中国东方的门户。久负盛名的登州古港,是中国古代北方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和军港,与我国东南沿海的泉州、明州和扬州并称为中国四大通商口岸,并且是我国目前保存得最为完好的古代海军基地。蓬莱依山傍海,故以“山海名邦”著称于世,其山光水色堪称中华一绝。
蓬莱阁建于山顶。远远望去,楼亭殿阁掩映在绿树丛中,高居山崖之上,恍于神话中的仙宫。蓬莱的魅力不仅在于它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和苍茫豪放的山海风光,而且在与它有着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
在古代传说中,渤海里有三座神山,即蓬莱、方丈、瀛洲。《山海经》和《封禅书》中,都把这三座神山描绘得活灵活现。于是,便引得齐威王、燕昭王派出探险家到海中寻求神山,秦始皇东巡求药,汉武帝御驾访仙。貌若天仙的导游小姐告诉我们。蓬莱城北海面常出现海市,散而成气、聚而成形,虚无缥缈,变幻莫测。后来,又有了八仙过海的神话故事,更为蓬莱平添几分神韵,更加令人神往。
蓬莱自古为文人学士雅集之地。历代文人,翰墨流芳,为蓬莱阁增色不少。蓬莱阁前常出现“海市蜃楼”奇观。宋代诗人苏东坡曾在《咏海市》这首诗中对”海市蜃楼“的奇景作了极其生动的描写。诗曰:”东方云海空复空,群仙出没空明中。荡摇浮世生万物,岂有贝阙藏珠空。心知所见皆幻影,敢以耳目烦神宫---------“这位十一世纪的大文豪来此正值冬季,因此他未曾看到海市蜃楼,他是根据人们传说的情景写了这首诗。由此可见,海市的确令人神往。
著名作家杨朔曾在《海市》里这样描述过蓬莱仙阁出现海市蜃楼的情景:”--------海上偶然出现的幻景,叫海市。小时候,我也曾见过一回。记得是春天,雾蒙天,我正在蓬莱阁后拾一种被潮水冲得溜光滚圆的玑珠(即圆滑的石子),听见有人喊:‘出海市了!’只见海天相连处,原先的岛屿不知藏哪儿去了,海上劈面立起一片曾没见过的山岚,黑苍苍的,像水墨画一样。满山都是古松古柏;松柏稀疏的地方,隐隐露出一带渔村。山岚时时变化着,一会儿山头上幻出一座宝塔,一会山洼里又出现一座城市,市上游动着许多黑点,影影绰绰的,极像是来来往往的人马车辆。又过一会儿,山岚城市慢慢消下去,越来越淡。转眼间,天青海碧,什么都不见了,原先的岛屿又在海上重新现出来。“
北宋著名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也曾记载了蓬莱一带出现的蜃景:”登州海中,时有云气,如宫室、台观、城堞、人物、车马、冠盖,历历可见,谓之‘海市’。“
导游小姐一本正经的告诉我们,一九八一年七月七日,蓬莱市的渤海面上的确出现过罕见的长达四十分钟的海市。那天,天气晴朗,平静的海面被闪耀着的金光照耀着,远处是一层薄薄的雾气。大约下午两点四十分,在与蓬莱阁隔海相望的庙岛海面上,隐约出现了两个岛。十分钟后,岛上的景物越来越清晰可见。道路、树木、山峰,以致亭台楼阁等建筑物都很明显,甚至行人车辆也时隐时现。当地群众与过往游人都被这奇幻景象所吸引,兴趣盎然。这种景象,就是人们常说的”海市“或”海市蜃楼“。
其实,蓬莱仙境的奥妙,早就有了科学的解释。用物理学的原理来解释,所谓"蜃景”或“海市蜃楼”,就是光线经过不同密度的空气层,发生显著折射时,把远处的景物显示在空中或地面的奇异幻景,常出现在海边或沙漠地区。这就如同照相机的镜头一样,即把别处的景物摄入镜头中。而起这种作用的正是所谓的“蜃气”,也就是一种雾气。不是雾气本身结成假象,而是别处景物反映在雾中的。
在蓬莱,登临阁廊,举目远望,我虽然没有见到真正的"海市蜃楼“,但蔚为壮观的”人间仙境“足以让我流连忘返、心旷神怡。作为一名来自文都桐城的游客,为了不虚此行,遂写此游记,并口占一绝:”导游引领上蓬莱,绝胜风光任剪裁。我自飘然如谒圣,犹闻海市蜃楼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