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行香子 于 2012-7-23 05:59 编辑
几年前,在安徽省委办公厅一位老干部家里,我看到了一幅名画。那是北宋画家文与可画的《翠竹图》。那幅画,看得我目不转睛,使我思绪万千-----。
我第一次看到竹子,那时很小很小的时候。星期天,我随母亲跑了几十里路,来到大横山脚下的外婆家。外婆家隔壁是个姓陈的大户人家。深深的庭院里,有几株竹子长在莲花池的旁边,斜倚着由紫藤搭起的月亮门,翠绿的竹竿亭亭玉立,修长的竹叶潇潇洒洒地延伸着给人的感觉好像有一种南国姑娘的颀秀柔美。这恰似唐代诗人白居易题的一幅竹画:“婵娟不失筠粉黛,潇洒尽得风烟情”。打那以后,我的记忆中就深深地印下了这丛竹子的俊逸风姿。
后来见到的竹子不计其数,印象最深的竹子在桐城南乡的一个小山村里
清晨的薄雾笼罩着那片茂密的竹林。若有若无的紫色与相互掩映的深深的绿色相互交织,竟是如此的和谐与静谧,使人疑心在竹林深处定有一处茅屋,主人可能是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诗人陶渊明。
那年阳春三月,春暖融融,正是新竹抽笋拔节时期。桐城好易购文体用品超市齐玉锁总经理亲自开车送我到青草镇,拜访年过八旬的诗联艺术家徐鹏九老先生。我想请他为我的拙作《赡逸斋诗词》作序。在桐城十一中一位校领导的引领下,我们走进了大沙河边一片绿竹掩映的村庄。主人打开通往公路的竹篱门,热情的接待了我们。走进竹林,极尽空灵与幽静。这里的竹子形态各异,玲珑婀娜,别有一番“烟姿雨态,清癯雅脱”的风韵。
转过一个弯,我看到有两棵竹子竟从大石头缝中长出,弯弯曲曲却总是向上。主干比一般的竹子粗,而叶子却比一般的竹子少。粗干瘦叶,其飘逸被另一种刚健的风韵所替代。它那不甘屈服的意志体现在那透过石缝九曲十八折的干中。那样的一番与众不同,给我以启示:这不正是饱经沧桑、、百折不挠的竹林主人徐老先生高风亮节的真实写照吗?
真的,文与可所画的竹子有着的只是飘逸,我第一次见到的竹子只是柔美,而徐老先生竹林中石缝里经过不懈奋斗长出来的竹子,却包含著一种铁打的精神,包含着中华儿女坚强、豪放的阳刚之气。
啊,向上的竹,虚心的竹。你那深沉的气质,无穷的雅致,的确发人深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