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晴岚和尚 于 2012-5-1 23:54 编辑
接到桐城网 “走进重镇孔城,领略老街古韵”活动邀请,想也没有想,就直接应允下来,虽然记不清在孔城老街走了多少遍,但我都乐意前往的。五月一日清晨,雨失约了,但天空还是比较阴晦的,临近春尾子的雨就是这样性格,来来去去都没有一个定数,雨后的田野被浣洗得格外清新,村庄在淡淡地槐香中敞亮着,精神抖擞,那些植物们正在忙着春夏交接;在说笑中,在互相认识中,很快,我们一群人就抵达千年古镇孔城。 从崭新的老街入口处领完票,步入一甲也就真正地步入千年古镇,雨后的孔镇宛如一位刚出浴的美人,恬静,柔美,散发着幽香,老街的路面是用一色褐红麻石铺砌而成,被雨水清洗得洁净光滑。老街的店铺,密集紧凑,店面、作坊、住宅三位一体,保留古代商家“前店后坊”或“前铺后户”的经营格局和特色。铺面与铺面之间以马头墙相隔,屋面盖小青瓦,建筑高仅两三层,多为木穿榫式结构,有的房屋已经有百年之久。在那些店铺或以姓氏冠名的大屋前年轻的漂亮导游给我们详细地介绍其背后的历史,这也是我首次在老街听生分的普语介绍,我们也从“京广洋货绸缎布x”、李鸿章钱庄等字样上隐约地感受残存在文字里所包含的风云故事。老街的街道成S形,一条主街、一条横街,是中国古代街衢南北走向的典型。 摄影家协会的老师们在那些铁匠铺、剃头铺、纸扎铺以及老屋前用相机捕捉着历史的瞬间。导游依旧给我们介绍关于老街甲与甲之间的分界线、桐乡书院的历史、白果堂废墟上的传说等等,哪怕就是临街墙体上的一个霞字,老屋里的一幅中堂,已经上了年纪的电影院,她都能讲解得淋漓尽致,没有一点生搬硬套,看来导游对老街的研究真的是花费了不少心思。 雨始终没有来,天空也由灰暗渐渐地转为明亮,不知道什么时候竟然有了小花花太阳,轻轻地泼洒在老街那绿茸茸苔藓镶边的小瓦上,偶尔地也从砖头缝里探出几棵瘦瘦尖尖的小草身上下来,在眼前那一块一块的麻条石上溜达,老街上的时光就是这样悠闲。街道的窄直简陋,竟让我产生了彼此相互亲切,亲近,甚至相依相伴的感觉。由于老街还在继续维修完善,我们只能在倪知府大宅前转身,好的东西总是暂存在记忆中。这时桐城网的大胡说,和尚,我带你喝茶去。这是不错的提议,孔城虽然不产茶,但喝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很远。自从有了吕蒙建城,孔镇就成为了桐城、枞阳、庐江、甚至长江流域各类商品的汇聚地。也许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生活在孔镇的人就学会了饮茶。 茶馆在二甲的繁华地段,两层小楼,到处都是新的,但它毕竟是老街的一个缩影。茶馆里光线比较暗,有几盏仿古的灯,发出微弱的光芒,与外面的老街形成鲜明的反差。剩下来的设施就很简单,桌子、条凳、青花大茶壶让人感觉不到年代的久远。茶馆里客人不是很多,有上了岁数的老人,也有中年人,还有来老街游玩的客人。坐在靠窗位置喝茶的几位老者,用好奇的眼光看着我们,他们在这里关注着老街的点点滴滴,老街也在他们的关注中,一天天变化着。在这里喝茶聊天感觉很舒服,别有一番味道,特别是聆听桐城派研究会的操鹏老先生讲老街鲜为人知的故事,更是一种愉悦。这时,大胡竟然还端上来几盘孔城特色的米饺,仿佛间我又回到童年,亲切而久远。 其实,千年古镇就是一壶上好的茶。今天行走在老街,逛的不是店铺,拜的也不是佛祖,而是在找寻一处能回归的空间和对古镇文化的真实触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