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199|回复: 1

新版《西游记》审美紊乱综合症

[复制链接]

707

主题

6040

回帖

1万

积分

桐网进士

红色F430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0096

自我鼓励论坛建设宣传大使桐网元老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12-2-29 11:16: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个与新版《西游记》的热播相伴(但见怪不怪)的现象是:骂的人越多看的人越多。当然,所谓的“口碑”,更多的是指有话语权的那帮人散发出来的观点,真正的观众好评度,其实是缺乏权威统计数字的。而且,不少人骂归骂,并不耽误他们准点收看:譬如我,看的时候就会很不适应,基本上把全剧从头骂到尾,但无聊的时候,还是会靠这剧集打发一点时间。有时候带着一颗喜剧的心去观赏,舒缓疲劳放松身心,何乐而不为?
平心而论,新版《西游记》绝不是下三滥的作品,毕竟是古典文学名著改编,在剧情上也基本遵循了原著的内容。譬如在台词处理上,剧集中就保留了不少吴承恩的原笔,不是那种满口现代语汇的“穿越”范儿;在视觉效果上,剧集使用了大量的特技,在国产电视剧中堪称一流,与前几版的《西游记》比起来,效果算是最好的了。可惜的是,这些特点放在当下的收视环境里,还是缺乏足够的说服力。以台词为例,有原著中的精华不假,但也有不少雷人的“穿越”语句,什么“猴子慢点飞,尊重老年人”之类的;再说特技,在看惯了好莱坞和美剧的年轻观众眼里,还是有点惨不忍睹——这可是飞天遁地神通广大的齐天大圣啊,怎么瞅着还不如美剧《超能英雄》里那几个基因变异的高中生呢?
不过相较而言,更大的问题可能还出在对于这部古典名著的文化理解力上——为什么要拍《西游记》?《西游记》究竟承载了怎样的文化精神?如果对这个问题没有比较到位的认识,那就只能是贻笑大方的圈钱之作——当然,可以有不同层面和角度的解读,改编也可以不拘一格,但在美学风格上必须有一个稳定、贯穿的线索,不然就只能混乱不堪、贻笑大方。
以孙悟空为例,大师兄上打玉帝下揍阎王,直到如来佛祖出山,经观音菩萨点化而护送玄奘西行,其间有顽劣、有背叛、有误解、有担当,孙悟空的身上,无疑负载了国人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他的坚定信念和大无畏闯劲,也是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对于这样一个角色,自然需要“编、导、演、服、化、道”六味合一的全方位打造,举手投足间每一个细节,方能折射出这位“斗战胜佛”的某个性格侧面。遗憾的是,首先是那副莫名其妙的面具,把大圣彻底禁锢成了面瘫,而昔日六小龄童的灵动,在新版的孙悟空身上也很难看到——美猴王的风采荡然无存。
回顾华语影视史,从动画片到影视剧,《西游记》其实始终饱蘸着传统文化的因子——视觉展现、音乐调配、叙事节奏,我们都可以从影视作品中探寻到来自传统戏曲艺术的影响,而对这样一部古典文学名著来说,对传统戏曲的借鉴,其实也夯实了剧集本身的民族美学基础,1986版《西游记》能成为经典,这一点不可不察。而在新版《西游记》中,主创们似乎摆不脱动漫、电子游戏的影响,跟时代结合、吸引年轻人眼球并没有错,但在整体的美学风格上,应当贯彻统一的诉求,而不是顾此失彼、进退失据,像新版《西游记》这样,就是“画猴不成反类怪兽”,求新不成又丧失了传统的基础,患上了病入膏肓的审美紊乱综合症。
超越你的想象力!  

3

主题

91

回帖

122

积分

文都秀才

Rank: 2

积分
122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12-7-9 15:35:15 | 显示全部楼层
老人重回,顶下贴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