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一苇过江 于 2012-3-29 11:23 编辑
给母亲的年终总结一个充分的理由
文/陈忠龙
一 把日子掰到关头的母亲 要以隆重的仪式做年终总结 为了不让母亲的辞藻,缺乏生动的色彩 我们尽量把自己一年的得意 描述得温暖一些,体面一些 让手头有了一份沉甸材料的母亲 带着我们,念念有词 向列祖列宗汇报来自奋斗在民间一线的喜讯 让越燃越旺的三炷香火 和通明的灯光,引着民俗的火种 照亮了一系列的辈分,照亮这个积极的季节 二 为了让母亲品尝到我们的幸福 我们掰给母亲橘子的同时 尽量从橘瓤里,把江湖上的辛酸剥去 让一瓣瓣嚼着橘子的母亲 感觉奔波在外的滋味 与经过细心挑选的橘子一样,都是甜的 为了让半世沧桑的母亲 添一些温暖,我们尽量把一年来的霜雪 描绘成和风细雨,与她风调雨顺的憧憬一样 让她自愿把那些不必要的担忧抹去 在亲人好友的面前,我们不能 让母亲背上弄虚作假的嫌疑 像母亲教诲的那样,我们把取得的成绩 谦虚了几分,把不足的地方 用诚实的品质造句 而一些会引起不安或者伤感的挫折 只好用善意的谎言来掩盖 为了让自己的描述与春联接近 为了不让自己的诉说言不由衷 平日里,我们就把带着母亲期许的姓氏 一笔一划的练习,丝毫不敢潦草不敢大意 不在她身边的日子里 我们也按照平仄的格律 按照她反复的修辞,谨慎的填写日子: 健康没有问题,生活还有韵味 而偶尔的贪杯,只是在思念的时候 三 我们知道,善于抚养孩子的母亲 也善于喂养鸡鸭 祖传的技术,以优良的鸡鸭鹅 抚养了优秀的的孩子 我们知道,把自己的人生写好一些 就是写好回报的字体 也是写好“孝”字的一部分 我们知道,把节日写得热闹一些 更是写好“孝”字的一个难得的机会 寂静过的老屋,需要节日的笑声 平日里叽叽喳喳的鸡鸭鹅 在盘子上碟子里,也不选择沉默 但我们知道,母亲要品尝我们的发言 四 妻子借着城里带来的手艺 借着一匙匙汤,借着一盘盘菜…… 把曾经讲过的故事,按照母亲的口味 再复述一遍,香甜可口的词汇 和谐温馨的情节,让老人家 在对号入座之外,还多了贴近肺腑的篇外篇 城里的儿子比做作业还专心 听她讲庄稼拔节的故事 模仿着收割扬谷的姿势 还把一筷筷肉,把香喷喷的米粒 当作种子,一团团夹到母亲的嘴里 他要利用这美好的春光 把母亲的责任田,种成丰收 他有一种愿望,要把祖母这棵老树 种得冬夏常青葳蕤生光…… 节日里,深入我们中间的母亲 是一把琴弦,被我们弹拨着 但我们不能让观察生活填词作曲的母亲 手头仅有一份不够充实的材料 我们要让她的创作,有更多的源头 陪她看戏、给他说戏 还伴她走走亲戚,说说家长里短…… 让她的心中,多收集一份 与我们有关与民俗有关的情节 让她在以后的日子里,轻轻展开曲谱 幸福哼唱,沉醉在我们温馨的语调里
个人简介: 作品散见《人民文学》《诗刊》《杂文报》《北京青年报》《江西日报》《福建文学》《泉州文学》《厦门文学》《江门文艺》《诗词世界》等报刊,文章入选各种文集。多次在《人民文学》《诗刊》《散文选刊》举办的文学大赛上获奖。近期,主要获:《北京青年报》“孝友会”征文特等奖;《散文选刊》杂志社“莲花·廉洁·青年”全国散文征文一等奖;福建省对外文化交流协会、福建省作家协会首届全球妈祖文化征文大赛一等奖;第四届全国体育大会组委会“我与四体会”主题征文大赛一等奖;重庆市文联“风情双桥”百名艺术家诗文大赛一等奖;《人民文学》“瘦西湖杯”风物扬州全国征文优秀奖;《诗刊》“大足石刻杯”诗歌大赛优秀奖、《诗刊》“滨江新城杯”诗咏“新靖江八景”诗歌大赛三等奖等多项荣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