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潭民意说练潭
作者:袁先生(0556-6882178)
我出生于古镇练潭将有八十周年了,亲眼目睹练潭老镇,从昔日的繁华热闹,到今日的衰败冷落,今犹历历在目,感慨万千。据家谱记载,宋朝年代,练潭原名练川,又名河畔,顾名思义,练潭本是个名副其实的水乡地带。从旧制桐城县史眩上看,枞阳、汤沟、孔城、练潭,素有“四大名镇”之称,同是水产、水运、水路中转南货(洋货)、北方的山货和农产品的聚散地。丰水季节,千帆竞发,反映出练潭水乡水秀山辉之原貌;日斜西山,渔歌唱晚,唱出了练潭水乡“一网鱼虾一网粮”的一派欢乐景象。在抗日期间,练潭还有“小安庆”的绰称。
说实话,史称练潭是鱼米之乡,并非徒有虚名。从地理位置上讲,练潭顺水南下十几公里,便是通达长江的枞阳口,枞阳口内,有四大天然固有的淡水湖,水流贯通,方圆百里,大有得天独厚的水利资源,或招商引资,或集资开发。若能恢复长江枞阳口通向内河的昔时原状,让长江水域野生鱼类,自由出入江口,如此一来,练潭及周边各个湖泊水产,无疑练潭民生经济,大有发展,练潭人久别未见的毛花鱼、银鱼以及各种野生鱼、蟹、虾、鳖,又在练潭上市或远销外县外区。
以上所述的开发练潭区位优势的水产养殖业一事,我想本地政府领导,不会没有考虑过。但是,或许某些人存有“固守现状,坐受渔利,既无风险,又不芝累”,不想为此献言力吧。再说,我地有多少干部,能像小岗村沈浩那样,为民生谋福祉呢?
或许有人说我是一个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人,不妨请看枞阳,古往今来都在枞阳闸坝之外,还有四大名镇的汤沟、孔城两个镇,从来不受闸坝控制,于今的枞•汤•孔,与我练潭为何有此大太大落差?一个改县,情有可原,汤沟、孔城依旧是镇,唯独练潭镇今日变成了练潭村下属的一个村民组。当然,练潭人都明白,练潭死“症”的病灶是在枞阳闸坝,而练潭自身的官民,也有着人为的责任,还有练潭家乡在外工作的赤子们,未尽赤子之心。我在1996年撰写了一副春联:
人声沸腾辨练潭因何变冷?
龙头呼啸问秋月可否再圆?
(注:龙头,即练潭岸的龙头石,秋月亭)
当愿乡亲,有心的赤子们,广作舆论,为我练潭施加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