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57
- 积分
- 769
- 威望
- 662
- 桐币
- 780
- 激情
- 3669
- 金币
- 0
- 在线时间
- 1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8-7-9
荣誉会员
 
- 积分
- 769
 鲜花( 3)  鸡蛋( 0)
|
本帖最后由 胡子 于 2012-1-25 21:55 编辑
王圩灯会的历史可追溯到元末明初,原居江西省万载县瓦西坝的王氏宗祖迁居桐城双港镇王圩村,由于路途遥远,肩挑背驮十分辛苦。沿途抛弃了不少物品,但就是舍不得丢弃龙架。实在挑不动时,便请同行的人手较多的汪壕汪家帮忙捎带。
到了安
居地后,汪家便起了觊觎之心,不愿归还龙架。双方争执之下,只好对簿公堂,相持不下之际,王氏提出在县衙门前摆套设阵,看谁舞得好、舞得自然,龙架就归谁。官府认可后双方展开技艺比试。结果当然是王家以娴熟的技艺赢得了观众阵陈喝彩,也赢得了龙架的归属。但汪家仍坚持龙架是他们带来的,要有补偿。考虑毗邻而居,应和睦相处,双方协商并经官府裁定,王圩灯会每届开灯必须首先到汪家拜年。所以直到现在,每逢正月初二出灯时,都是从邻村汪壕开灯。
王圩灯会代代相传,虽历经战争和动乱,但基本保持活动的正常开展并传承至今。文革期间,灯会解散了,龙灯作为封建迷信色彩的“四旧”产物也在所难免。眼看祖传的“镇家之宝”就要受到灭顶之灾,几位年长的老人秘密地将龙架分散隐藏,龙头、龙尾就存放在老实忠厚的王兴华、王兴家的隐形阁楼上。龙架在王氏家庭的精心呵护,逃过一劫,完好保存下来。改革开放以后,农村逐渐繁荣,农民也逐渐富裕起来了。几个老会员碰到一起就商量恢复灯会活动,他们的想法得到年青人的支持。一九八二年,王圩灯会恢复了活动。随着王圩灯会的影响越来越大,接灯的香客也越来越多,灯会由上门送贴改为预约接贴,方式也由单纯家庭式的迎请扩展到为机关、学校、厂矿企业上门拜年表演。王圩灯会也由原来的独姓独舞发展到现在九个村民组、十余姓、二百三十户人家近千人参加。
王圩灯会是桐城市双港镇颇有影响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王圩灯会逢闰年举行,平年不出灯。每届设堂主一名。出灯头年腊月十五将龙架接引到新堂主家,扎制裱糊好。正月初一由道士请龙神下凡,给龙灯开光点睛。初二出灯,所到之处,先拜土地庙,取强龙不压地头蛇之意间。出灯时,阵式浩大,前有排灯开道,武猖、八仙浓妆游行,花篮队、彩灯队边歌边舞,龙灯位居中间蜿蜒游进,后面还有锣鼓队、蚌壳灯、灯笼队等。百余盏蜡灯齐亮,数十面锣鼓喧天,再加上随行观灯的人群少则上千,多则上万,队伍长达1公里,场面宏大,热闹非凡。王圩龙灯属放索灯,共有十三节,象征闰年十三个月。节与节之间用绳索相连。由于王圩灯会地处圩区,场地狭小,局限了龙灯整体舞动。王圩灯会只有龙头龙尾对舞,而龙身则基本不动,这在全国都极为罕见。舞龙头、龙尾的后面都有专人收放绳索,他们必须技艺高超且与舞者配合默契,否则绳索就会缠住舞者,或牵制舞者的动作。舞龙灯的表演动作有108套,大多失去,现仅存双龙绞柱、双凤朝阳、龙凤呈祥、麒麟送子、喜鹊登梅、草里寻珠等二十多套。每到一户,香客先以鞭炮迎接,灯会成员按顺序即进即出施拜年礼,接着龙灯进入厅堂,待香客焚香烧纸祈祷,给龙灯头、尾两厢挂红后才出来舞灯。这时香客家门前,鞭炮不断,烟花弥漫,围观者水泄不通。王圩灯会活动的范围遍及双港、新渡、怀宁等地,并由过去的家庭式迎送发展到机关、学校、厂矿企业邀请上门表演。王圩灯会一般到正月十一前后结束。龙灯回到堂主家,举行退光仪式,晚上再到河滩上沉灯,火化龙皮,龙架带回堂主家供奉。沉灯之夜,方圆几十里的百姓都自发地赶来,虔诚的带上香火,顶礼膜拜。河滩两岸,人头攒动,黑压压一片。此时,烟花绽放,鞭炮不绝,人声鼎沸,笑语喧天,构成一幅“火树银花不夜天”的图画。直到东方泛白,人们才依依不舍地散去。
王圩灯会历史悠久。它既衍含着桐城人口移民史,也衍含着桐城人民在生产、生活、节庆、信仰等方面所有的喜好、风尚和传统,更是桐城民俗活动的“活化石”。它的沧桑、曲折发展历程也能展现明清以来的桐城社会诸多方面面貌,是一份宝贵的民间历史文化遗产。
王圩灯会寄托着广大民众祈求风调雨顺、家庭美满和天下太平的美好愿望和生活追求,极大地丰富活跃了群众文化生活,为当地农村增添了喜庆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同时她祛邪扶正、崇尚美好的信条和巨大的凝聚力,对破除打架斗殴、玩牌赌博陋习,倡导文明健康的社会风尚也产生积极影响。以至于该地区民风淳朴,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人们勤劳好客、和睦相处,社会和谐稳定。
王圩灯会每届虽只举办短短几天,但收入即香客敬献的财和物却相当可观。难能可贵的是,灯会收入全部用于修桥筑路、扶贫济困、助残助学、兴修水利等公益性事业。王圩灯会也因而越来越受群众的欢迎与支持,也一定会越办越红火。
王圩灯会出灯
当地老人讲述灯会的来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