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10444
- 积分
- 18340
- 威望
- 14454
- 桐币
- 969
- 激情
- 10049
- 金币
- 0
- 在线时间
- 12242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4-9-18

版主
  
- 积分
- 18340
 鲜花( 28)  鸡蛋( 7)
|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是一种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区域经济。县域经济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发展县域经济不仅是解决好“三农”问题的新切入点,更是全面推进小康建设的重要任务。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安庆市县域经济有了长足发展,对全市社会经济健康持续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县域经济发展也不可避免有一些不足和问题,县(市)之间以及与省内其他县之间都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一、安庆市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一)县域经济稳步发展
前三季度,我市GDP实现841.63亿元,同比增长13.4%。其中,第一产业104.72亿元,增长2.6%,第二产业487.95亿元,增长18.1%,第三产业248.96亿元,增长10.0%,三产比例为:12.4:58.0:29.6。
前三季度,在八县(市)中,桐城市和怀宁县的生产总值达到一百亿以上,分别为123.54亿元和102.69亿元,位居第一和第二位;枞阳县生产总值为99.76亿元,排在第三位;太湖县、望江县和岳西县生产总值均在60亿元以下,分别为54.56亿元、44.31亿元和37.24亿元,居于八县后三位。
人均GDP是衡量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指标之一,从安庆八县(市)的人均GDP看,桐城市的人均GDP为16450元是八县中最高,其后依次是怀宁县14837元、潜山县11591元和枞阳县10295元。太湖县、岳西县、宿松县和望江县的人均GDP均未达到10000元,分别为9665元、9281元、9147元和7058元。
产业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安庆八县(市)中,除了太湖县和岳西县的三产结构属于“二一三”型,其他六个县(市)三产结构均属于“二三一”型。
(二)工业发展趋势向好
前三季度,全市实现规模上工业增加值335.28亿元,同比增长20.8%。其中,县域增加值229.92亿元,增长24.8%,占全市总体水平的68.6%。
在县域规模上工业发展中,从各县(市)规模上工业增加值的总量情况看:前三季度,桐城市的规模上工业增加值最高,达到57.20亿元,其次是枞阳县和怀宁县,增加值分别为41.18亿元和37.45亿元;而排在后三位的是望江县、太湖县和岳西县,增加值均未达到20亿元,分别为17.97亿元、16.62亿元和16.18亿元。从增长情况看:八县中,同比增长最快的是太湖县,增速为32.5%;怀宁县和宿松县并列第二,增长30.6%;桐城市、望江县和岳西县的同比增长较低,分别只有26.6%、25.0%和20.0%,居于八县中的后三位。
在全省县域范围内,桐城市规模上工业增加值位于第12位,枞阳县位于第19位,怀宁县位于第21位,潜山县位于第30位,宿松县位于第38位,望江县位于第42位,太湖县位于第45位,岳西县位于第46位。
(三)财政收入规模不断扩大
前三季度,八县(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48.81亿元,同比增长41.7%,占全市财政总收入的比重为38.5%。
八县(市)中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较高的是怀宁县、桐城市和枞阳县,收入依次是12.16亿元、11.21亿元和8.63亿元,分别增长44.1%、35.6%和57.7%,其中枞阳县的增长在八县(市)中是最快的。排在最后三位的是望江县、太湖县和岳西县,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分别为3.20亿元、2.75亿元和2.53亿元,同比增长36.4%、33.5%和36.5%。潜山县和宿松县虽然位次居中,但是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不高,均未达到5亿元,分别为4.48亿元和3.85亿元,增长43.1%和33.2%,其中宿松县的增幅在八县中是最低的。
与省内其他县财政收入总量相比,安庆市八县(市)只有怀宁县和桐城市达到了10亿元,分别位于第17位和第19位,其后依次是枞阳县位于第26位,潜山县位于第47位,宿松县位于第51位,望江县位于第56位,太湖县位于第59位,岳西县位于第60位。
(四)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
前三季度,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577.1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0.7%。其中,县域完成430.33亿元,增长30.6%,投资额占全市总投资的比重为74.6%。
三季度,八县(市)固定资产投资从高到低依次是桐城市、枞阳县、怀宁县、宿松县、潜山县、望江县、太湖县和岳西县,投资额分别为96.54亿元、78.24亿元、69.25亿元、43.50亿元、40.63亿元、38.70亿元、32.94亿元和30.53亿元。八县(市)中,有五个县的增长达到了全市平均水平,分别是潜山县、宿松县、怀宁县、望江县和枞阳县,增长依次为:32.8%、32.0%、31.2%、31.0%和30.8%。其余三个县(市)的增长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最低是岳西县,增长为29.1%,比全市平均水平低1.6个百分点,比增长最快的潜山县低3.7个百分点。
在全省县域总量排名中,桐城市排在第10位,枞阳县排在第17位,怀宁县排在第19位,宿松县排在第38位,潜山县排在第42位,望江县排在第44位,太湖县排在第53位,岳西县排在第56位。
(五)农民收入不断提高
三季度,安庆八县(市)中,农民人均期内现金收入最高的是怀宁县,人均收入为6306元,位于第二位的是人均收入为5406元的桐城市,潜山县的农民人均期内现金收入为4384元,排在第三。排在八县(市)后三位的分别是望江县、太湖县和岳西县,收入仅为3829元、3725元和3483元。期内人均现金收入最高和最低相差达2823元。
从各县(市)的农民收入增长情况来看,收入绝对值较大的怀宁县和桐城市的增长却不尽人意,只有21.43%和21.41%,处于倒数第二和倒数第一位。相反收入较低的望江县和岳西的增长在八县(市)中是最快的,均为22.52%。
二、安庆市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县域经济实力仍较薄弱,产业结构不够合理
今年以来,虽然安庆市县域经济发展较快,但与省内其他县(市)相比,经济实力还不强。前三季度,全市八县(市)生产总值达到100亿元的只有桐城市(123.54亿元)和怀宁县(102.69亿元),最低岳西县只有37.24亿元。人均GDP还有一半县未达到10000元,桐城市最高为16450元,望江县最低为7058元。从三产比例看,虽然大多县(市)呈“二三一”结构,但是三产所占比重还不高,产业结构还不尽合理。
(二)经济发展不平衡,地区间差异较大
全市县域经济总体发展态势良好,但是县域之间发展差距也较明显。从总量上看,前三季度,规模上工业增加值、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排在前三位的县(市)的总量依次为135.83亿元、32.00亿元和244.03亿元,分别为排在后三位县的总量的2.67倍、3.77倍和2.39倍,占整个县域总体水平的59.1%、65.6%和56.7%。从人均指标看,桐城市的人均GDP为16450元,排在八县(市)之首,是排在最后一位望江县(7058元)的2.3倍;农民人均收入最高的是怀宁县为6306元,比收入最低的岳西县(3483元)高2823元。
(三)与省内强县比差距大,主要指标位次靠后
安庆市县域经济不仅相互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与省内其他县(市)比,同样也有很大的差别。
从规模上工业看,前三季度,我市八县(市)中,桐城市的规模上工业增加值最高为57.20亿元,在全省县域中仍然在十名之外,排在第12位,与排在第一位的肥西县(128.57亿元)相差71.37亿元。最低的岳西县规模上工业增加值为16.18亿元,排在第46位,增加值不到肥西县的1/7。八县(市)规模上工业增加值共229.92亿元,占全省县域水平的比重为10.9%。
从财政收入看,前三季度,安庆八县(市)中,怀宁县的财政收入最高为12.16亿元,在全省县域中排名为17,收入最低的是岳西县(2.53亿元),排在全省倒数第三位。而全省县域财政收入最高的是肥西县(32.01亿元)分别是怀宁县和岳西县的2.6倍和12.6倍。前三季度,我市八县(市)共实现财政收入48.81亿元,为全省县域总体水平的8.4%。
从固定资产投资看,前三季度,全省县域中,肥西县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241.59亿元,位居第一,是桐城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96.54亿元)的2.5倍,虽然桐城市排在第十位,但在投资总量上还有着很大差距。岳西县的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为30.53亿元,排在倒数第七位上。八县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共430.33亿元,占全省县域水平的10.8%。
三、努力提高县域经济发展,促进安庆经济腾飞
(一)加大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增长方式转变
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生产方式是新时期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必然之路。虽然安庆八县中有六个县(市)的三产呈“二三一”结构,但是第三产业在促进经济增长、拉动内需和提供就业岗位等方面的作用还未完全发挥出来。根据我市县域实际,围绕努力实现“做优一产、做强二产、做大三产”的产业结构目标,应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加快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和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不断转变产业增长方式,发展现代农业和以高科技为支撑的新型工业。
(二)巩固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业增产增效,提高农民收入
县域经济主要是以农业和农村为主体,要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就必须巩固农业基础地位,提高农民收入,全面落实相关政策,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力度,进一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认真执行九年义务教育和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创收上下功夫,提升农业产量,提高农民收入。发展新型农业,运营上产业化,操作上机械化,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同时,保证农业品价格稳定,切实保护农民利益。使国家颁布的优农、惠农政策真正走进农村。
(三)利用地方优势,发展特色经济
合理开发资源,有效利用本地优势,对于形成特色经济,平衡地区间发展差距,具有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不发达地区都有自己的特点,并没有一套万能的发展模式适合任何地区。合理利用当地资源和优势,发展特色经济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必然出路。综合八县的情况,应当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围绕地方优势,发展本地支柱和龙头产业,发挥辐射效应。
(四)坚持“工业强县”战略不动摇
工业是三次产业的核心,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必须树立工业首位意识,工业化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工业水平不高是我市县域经济发展中普遍问题,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关键在工业,重点在工业。必须坚持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力争做大、做快、做强工业,通过工业化来推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提高工业化水平,实现工业反哺农业。
(五)拓宽融资渠道,加大对县域经济发展投资
资金是一个地区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任何一个企业、一个项目的正常运转都要靠充足的资金做保障。只有资金保障到位,县域经济的发展才能具备强劲的动力。但是一个地区单靠自身的积累是远远不能满足需要的,这就需要在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的同时,不断拓宽地区融资渠道,发展多种融资方式。打破以往“吃饭靠财政,融资靠银行”的固式,综合使用银行融资、政府融资、土地融资、股份制融资、信用担保渠道融资以及其他渠道融资方式。在融资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对所筹资金的保管和使用,融资不是最终目的,最重要的是使筹集的资金能够用在最需要的地方,并发挥最大的效用。与此同时,建设、完善融资的信用管理体系,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
(六)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
县域经济是农村和城镇经济的综合体,农村经济是主体,但同时农村经济的发展又离不开城镇经济的发展,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提高城镇化水平,形成产业集聚,能够有效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吸纳转移农村机械化带来的大量剩余劳动力。促进城镇化建设是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尤其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大举措,更是促使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的重要助推器。
(七)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发展环境
“要致富先修路”这不是一句空洞的广告词,基础设施的建设不仅关系到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更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前提。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交通、能源、饮水、通讯、环境保护、生命支持和信息网络等领域。基础设施是一个地区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基础,不管是走出去还是引进来,都需要完善健全的基础设施作保障。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良好的发展环境不仅利于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更能为大项目的发展吸引愈多的投资注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