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三农”,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社会的稳定、农民素质的提高,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需要的有效途径,需要文化先行。 与我市的经济发展相比较,我市的文化事业发展水平还相对滞后,特别是农村文化建设基础薄弱,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 为此,建议尽快建立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新时期基层文化工作要求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快发展农村文化建设。
桐城市农村文化事业的基础和现状 桐城位于安徽省的中西部,自古山灵水秀,翰墨飘香,人才辈出,享有“文都”盛誉。随着新时期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的生活日益富足,农村文化事业呈现出了可喜的发展势头。 农村文化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得到加强。近几年我市文化建设投入的力度不断加强,文化事业经费逐年增加,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重大文化民生工程实施推动农村文化发展 近几年,我市实施了一些有重大影响的文化项目,成为推动农村文化事业稳步发展的有效手段。依托公共图书馆、市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和农家书屋,建成各级分中心和基层服务点;与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合作,共建基层文化服务点。 文化带动地方旅游业发展 我市突出历史文化主题,充分发挥桐城历史人文资源优势,大力推进桐城投子山文化园、赐金园文化旅游开发、孔城老街及嬉子湖生态旅游度假基地等项目建设,积极做好文庙、六尺巷、父子宰相墓等重要景点的修缮、推介和宣传。全力保护和开发以孔城老街为代表的古街古巷、古民居、名人故居,在自然山水中融入历史文化元素,形成“文史”与“山水”交相辉映的旅游特色,推动我市文化旅游业大发展。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不断加大,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有了较大改善,农村文化建设呈现良好的发展局面。但从总体上看,我市农村文化建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还不相适应,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可以说,农村还是我市文化建设的薄弱环节。具体表现在: 经费投入不足 文化事业费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还是偏低,并且文化投入偏重于城市,城乡差距还在日益拉大。由于受乡、镇、街级财力限制,同时部分乡镇存在“文化工作是‘虚’”的思想,认为只要经济工作抓好了,文化工作抓不抓、抓好抓差无所谓;认为综合文化站不出经济效益。由于这种认识不到位的影响,综合文化站不被重视,财政投入不足,其经费处于“吃不饱、饿不死”的境地,经费拨付不到位,文化站没钱买书订报,文化设施无专职人管护,房屋破损无力维修。 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落后 因乡镇级政府经济总量不足,导致文化投入偏低,致使乡镇综合文化站设施陈旧且严重匮乏。尽管“十一五”期间,国家共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其中的设施设备相当简陋,硬件设备几乎都不达标,有的除了几张陈旧的桌椅板凳其他一无所有;仍有多个行政村存在农民看书难,戏剧上演、电影放映没有场所等问题,部分乡镇未建成综合文化站。 农村文化建设的体制不顺、机制不活 目前对综合文化站实行的是“人员属地管理,行政隶属镇政府领导,业务上接受主管部门的指导”的管理模式。依照“属地管理”的原则,综合文化站的人、财、物、事等方面工作都归属所在镇政府统管,文化主管部门虽然具有对镇综合文化站工作的业务指导功能,很多方面不能过问,也不便过问,使一些镇综合文化站处于一方不愿管,一方管不着的尴尬局面。 公共文化产品总量偏少、质量不高;文化服务形式太传统、单一 为农民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质量不高,不能吸引广大群众。同时文化服务还是停留在过去开展送书、送戏、送电影等老一套文化下乡活动,没有利用如赶科普大集、结合中国传统节日,以及国家重大节庆日,举办全民性的文化活动等。由于形式太传统、单一,没有使综合文化站成为农民致富的加油站。 结合新农村建设对农村文化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农村文化的建设要从根本上转变地方领导观念 长期以来我市一些地方领导“重经济轻文化”的思想比较严重,以至农村文化发展缓慢。这个问题的出现主要是我市一些基层领导对农村文化发展观念上滞后的影响,受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领导农村文化思维模式和管理所致。因此要持续不断地发展农村文化,首先要转变和更新我们地方领导的思想观念,避免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大搞形式主义,切实有效地将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与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落于实处。 积极抢占农村文化阵地,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随着农村百姓的生活逐步走向富裕,人们开始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和渴望日益俱增。由于过去农村的发展对农村文化的投入和建设滞后,造成了农村文化滑坡的现象,封建迷信、赌博等现象死灰复燃。对此,我们必须抢回阵地,还农民一个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氛围,真正实现“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农村文化事业的建设和发展是我国农村发展的战略性措施,需要全体民众的全力支持,更需要政府的大力投入,尤其是政府资金的注入将对抢占农村文化阵地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加速农村文化队伍的建设,提高从业人员综合素质 目前在许多地方乡镇文化站还是“一站一人一章”的局面,甚至在某些地方虽然有编制,但许多人在编不在岗,或在岗不在职(专职),加上农村文化工作人员学历偏低,缺乏专业知识。 建设和管理好农村文化基础设施 首先要充分发挥乡镇文化站的职能作用。机构改革后,乡镇文化站隶属于乡镇政府管辖,加上文化、广播、电视等职能合并,实际上成为了综合性的文化站,是多部门业务的指导。因此,理顺乡镇综合文化站的管理体制,解决乡镇文化站目前的困境,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是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和管理的关键环节。其次,要依法管理文化设施。由于一些地方缺乏法律法规意识,使一些公共文化设施特别是乡镇文化设施得不到有效的保护和利用,导致一些乡镇文化设施丢失严重。因此,各级领导干部要增强依法管理文化设施意识,坚决制止和严肃处理破坏和损害文化设施的行为。通过强化管理使基层文化设施进入法制化管理的轨道。 进一步开发民间文化资源,推动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 我市是黄梅戏之乡,农村文化底蕴深厚、丰富多彩,极具挖掘潜力和市场空间。在有深厚传统文化底蕴的地方,特别是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但却拥有独特乡村文化传统优势的地方,在农民渴望寻找致富新路子、城市人追求精神愉悦之际,完全可以利用“文化资源”改变经济社会发展格局。因地制宜,改变观念,充分开发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利用文化旅游、文化服务、民间工艺加工、民俗风情展演等等来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已成为农村的新兴产业。笔者建议我们的创意、策划、咨询机构和文化艺术专家应重视乡村的建设,走进田野,走进乡村,提供智力支持,站在城乡统筹发展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高度,积极推进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繁荣。 作者单位:安徽省桐城市文昌街道文广站 林娟 ( 来源:农民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