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001|回复: 0

[桐城崛起] 老树新枝竞芳华

[复制链接]

16

主题

44

回帖

89

积分

文都童生

Rank: 1

积分
89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11-12-14 16:53: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_268.jpg
7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桐城文物精品馆参观

老树新枝竞芳华

——桐城文化建设综述

山含书气卷,水流翰墨香。背倚崇文重教的古风余韵,借重名流大家的宏篇巨制,呼应文化强国的时代大潮,桐城再次开启了人文兴市的精彩华章。

桐城是名闻遐迩的桐城派故里、黄梅戏之乡。优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物产丰饶的鱼米之乡;灿烂的地域文明,赋予其“文都”美誉;山川河岳之灵气,孕育了集自然风光、人文景观于一体的旅游胜地。

世代相袭的崇文重教之风,使明清时期的桐城以文化名邦著称于世。新中国成立后,桐城籍人才群芳竞起,闻名于世者不可胜数。改革开放以来,“文化体现价值,文化创造财富”的共识深入人心,桐城文化在保护与开发并举、扬弃与创新同行的基础上,日益光彩照人,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与时俱进比翼齐飞,桐城因此跻身“全国文化工作先进(县)市”、“全国文化重点(县)市”、“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县)市”、“全国基础教育先进(县)市”、“全国科普示范(县)市”、“中国最具投资价值文化旅游名城”、“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安徽省文明县城”之列。

进入新世纪,桐城的文化建设大步赶潮,人文兴市战略逐步推进,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文化领域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建设文化强市为目标、以推进文化惠民为核心、以培育文化产业为抓手、以文化投入为支撑的文化建设路径日益开阔,文化建设步入全面提速、跨越发展的快车道。

文化是纽带,是支撑。桐城市委、市政府深刻认识并充分运用先进文化在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孕育时代风尚等方面的独特作用,推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灵魂为根本的文化建设,以巩固全市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近年来,桐城以杰出人物评选、道德模范评选等活动为载体,以持久深入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活动为平台,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着力培育奋发进取、礼让诚信、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着力提高全市人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塑造“四有”公民,为桐城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优良的政治生态和雄厚的人才支撑。2007年以来,桐城先后荣获“公众心目中的中国和谐之城”、“徽商最具投资潜力城市”等20多项殊荣。
文化是公益,是民生。桐城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发展文化事业列入党和政府工作的重要日程、市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统筹城乡,坚持“政府主导、财政托底、农村为重、惠民为本、共建共享”的方针,强力推进文化民生工程建设;坚持项目建设与运行管理并重,优化公共文化服务。“十一五”期间,桐城先后投入资金5亿元,建成国家一级(县级)公共图书馆等公共文化设施9个,广电村村通、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村级基层服务点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实现了“乡村全覆盖、运行全日制”;文化下基层、进社区活动常抓常新,形成了由单纯的“送下去”转为“送下去、选上来、赛出彩、传精品”的互动格局,各类文化汇演和文化赛会,极大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占地30公顷的桐城市文化广场项目建设也已全面启动。文化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的旨归渐成现实。

文化是资源,是财富。桐城“地下无矿藏可挖,地上无区位优势,只有靠脑袋富民强市”。20世纪80年代桐城推销员不仅创造了“步行进入西藏墨脱县找业务”的传奇,而且留下了无数“以文交友、以文促商”的佳话。市委、市政府敏锐地感觉到:桐城跨越发展,一靠人才,二靠科技,归根结蒂要靠文化这一创富资源。

近年来,在自主投入、招商引智的基础上,起步于“小袋子上印字刷画”的桐城包装印刷业,已成为桐城的传统产业、支柱产业,今年前三季度已累计实现产值73.82亿元,同比增长57.2%,桐城因此成为中国三大包装印刷基地之一。“养在深闺人不识”的桐城文化遗产,也相继成为巨富大贾的“香饽饽”,催生了方兴未艾的文化旅游产业。由北京中坤集团投资20亿元开发的孔城老街旅游度假项目、安徽永佳集团投资10亿元打造的投子山文化园项目、南京雨润集团注资8亿元建设“水乡典范小城镇”项目先后跃出蓝图。其中,孔城老街开发一期工程基本完工,正式对外开放。2010年,桐城接待境内外游客近70万人次,实现旅游产值近4亿元。

目前,由市委市政府腾出黄金地块建设的中国桐城派文化博物馆项目、桐城历史文化遗产“三街一巷”(老城区北大街、南大街、东大街和六尺巷)保护工程、安徽百蕊集团投资建设的中国文化论坛项目、桐城玉雕文化产业园等一批新的文化产业项目正在有序推进。借助历史遗存的形态、附着的文化神态、现代商业经营业态的融合和大文化、大项目、大企业的互动,桐城的文化产业已经涵盖了包装印刷、工艺美术、旅游休闲、地方特产加工、文艺演出、新闻出版、信息服务等多个领域。截至2010年底,全市文化产业单位3000余个,资产总计80余亿元,其中,佛光公司跻身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嬉子湖生态湿地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桐城市域经济结构正在发生明显变化,三次产业比例由“十五”末的22.6:46.6:30.8调整为15:55:30。

文化重在建设,贵在创新。近年来,桐城以文化领域的改革创新为动力,率先在安徽省启动国有文化社团改革,桐城市黄梅戏剧团转企改制圆满成功后,精品力作接踵而出,继黄梅戏《胭脂湖》登上荧屏、揽获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金黄梅奖”之后,黄梅戏《桐城六尺巷》又在2010年安徽省第九届艺术节上一举夺得优秀剧目奖等8个奖项,目前,该剧已被列为安徽省重点扶持剧目,推荐参与角逐中国第十三届“文华奖”,与此同时,该剧还被改编成数字电影。在现代科技手段和市场的双重推动下,桐城文化的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显现。桐城的桐城派研究跳出地域,走出书斋,正以开阔的视野、崭新的姿态服务大文化建设。桐城的文艺人才队伍建设也呈现出新气象,面向普通市民、旨在文化普及的“文都讲坛”正以“名家讲课、群众受益”的品格,滋养着新一代桐城文化人。

桐城文化建设的创新并不满足于就“文化”抓“文化”,而是从“经济、政治、文化”三大格局中去谋划文化建设的着力点,使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城镇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同频共振,相得益彰。2008年启动的龙眠河综合整治项目堪称是文化建设“创新”的范例。这一以“文化”为主题的市民公园,在一片争议声中启动,在世人欢呼声中完成了西岸改造。这一集老城改造、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生态建设于一体重点文化工程,现已成为桐城的城市新地标、休闲新去处、旅游新亮点。以人为本,以文为魂,正是桐城创新文化发展的精髓!

文化是积累,一代人站在上一代人的肩膀上。
植根文化沃土,桐城文化建设因此枝繁叶茂!
重视文化传承,桐城文化建设方能独立特行!
矢志改革创新,桐城文化建设定会俯仰无愧!      (桐文)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 桐币 +10 收起 理由
千年一梦 + 1 + 10 好文!!!

查看全部评分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