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桐城融入合肥经济圈的机遇、挑战与对策
桐城市委党校 张庆霞
建设合肥经济圈,是省委、省政府着眼于发挥省会合肥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适应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促进全省区域协调发展、奋力崛起的内在要求。 “2005~2010年,合肥经济圈五市地区生产总值由1855.8亿元提高到4700亿元,占全省的比重由34.7%提高到39%”,已成为牵动地区经济发展的“引擎”,对社会经济发展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桐城作为合肥经济圈的唯一县级市,加快融入合肥经济圈,面临诸多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存在一系列挑战。 一、桐城加快融入合肥经济圈,实现发展新跨越的机遇与挑战 (一)发展的机遇 合肥经济圈区域发展战略的积极推进,有利于桐城市接受合肥辐射带动,加快经济圈一体化进程,加速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建设,有利于桐城市有针对性地招商引资,提升产业层次和经济开放性。 一是将加速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从工业化进程看,桐城正处在工业化初期加快向中期转变阶段。 “十一五”期间,桐城的三次产业比例由2005年的22.6:46.6:30.8调整为2010年的15:55:30,工业总体实力明显增强,2010年新增规模企业25家,总数达298家。规模工业总产值突破200亿元,增长51.5%。随着融入合肥经济圈步伐的加快,“工业立市”战略的进一步增强,“东拓南延”城市布局已拉开,即加快对老城区、东部新城、孔城镇在内的中心城区的建设,双新经济开发区建设的全面启动,南部新城框架的全面拉开。 二是将加速基础设施建设的改善。随着合安铁路、六安—桐城(济祁高速)、经济圈内城际公路、轨道交通,旅游专线的建设及206国道桐城段升级改造;新桥国际机场、长江航道的建设,将构成合肥经济圈内“一小时通勤圈”和“一小时生活圈”的水、陆、空立体交通运输网络,为桐城县域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交通基础保障。 三是将加速民营经济的发展。桐城民营经济发展一直走在全省前列,曾被称为“安徽的温州”。经过三十年的发展,桐城已经形成包装印刷、机械制造、家纺服装、制刷制盖、化工建材、农副产品深加工等六大主导产业,并形成了以两个省级经济开发区为龙头,以10多个镇(街道)产业集中区为依托的产业发展平台。六大重点产业在规模总量、加工能力、市场占有量、品牌影响力及产业延伸等方面均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随着国家及省鼓励引导民间投资、不断发展壮大民营经济政策措施的深入实施,将为桐城市民营经济带来新的一轮发展机遇。 四是将加速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建设。随着桐城融入合肥经济圈步伐的加快,将进一步改善和优化基础设施、园区建设、产业布局、城镇规划、环境保护、体制机制等,加速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建设,为承接产业转移夯实发展平台,使桐城成为“长三角”拓展发展空间的优选区和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的先行区。 (二)面临的挑战 桐城市经济发展在面临众多机遇的同时,也存在许多挑战。 一是产业升级任务艰巨。桐城市以民营为主体的机械制造、包装印刷、家纺服装体系虽已确立,并且这些产业的发展已初具集群规模,但仍处在产业链低端,企业小而散,同时产品的技术水平低,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不强,加快产业优化升级刻不容缓。 二是区域竞争更加激烈。全省十强县市经过近年来积极发展,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从合肥经济圈内几个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来看,无为县高沟电线电缆行业2008年实现产值达到200个亿,肥东县五大产业(机械加工、食品加工、新型建材、纺织服装、家用电器)的产业规模达到150个亿,肥西县汽车、家电、装备制造三大产业规模均在百亿以上,地区竞争更加激烈。 三是要素短缺矛盾突出。随着发展进程加快,桐城市开发建设土地资源短缺矛盾日益突出;民营个体经济的原始积累资金,难以满足现代化生产发展的需要;更为突出的是结构性人才短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已成为制约桐城市新一轮发展的瓶颈。作为全国包装印刷基地的新渡镇包装印刷业从业人员中,大学专科学历及以上的人员在企业中的比重很小,初中学历的人数较多。据笔者调查,目前从业人员中约76%为初中及以下教育程度,大专以上的从业人员仅占职工总数的6%左右。从业人员整体教育水平不高导致包装印刷技术和管理型人才相对匮乏。 四是城市化水平和三产发展滞后。经济结构状况能综合体现工业化、城镇化的协调性,从下表可以看出,桐城市的经济发展处于工业化快速推进阶段,但城镇化率不仅明显低于钱纳里标准,也低于全国5个百分点,同时三产发展滞后,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18个百分点。 2009年桐城经济结构与钱纳里标准结构的比较 数据来源:《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2010年桐城统计年鉴》 二、桐城加快融入合肥经济圈,实现发展新跨越的对策思考 (一)强化规划引领。 有效引导社会资源,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必须强化规划的引领作用。严格按照《合肥经济圈城镇体系规划(2008—2020)》和即将出台的《合肥经济圈2011—2015年发展规划纲要》、《桐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刚要》的要求,针对桐城“五基地 一门户”的发展定位和功能划分,制定实施方案,科学合理确定产业分工和发展方向, 把各项目标任务细化具体化,推进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遵循“功能互补、整体优化、共建共享、城乡互动、区域一体”的原则,避免产业雷同和恶性竞争,实现错位发展,共同繁荣,推进与圈内各市组团式建设与发展。 (二)推进一体化进程 根据已签定的《合肥经济圈城市合作共建框架协议》,实施包装印刷、家纺服装、汽车零配件、新材料、农副产品深加工等合作共建项目,推进桐城与经济圈各市基础设施、产业布局、要素市场、环境保护等方面一体化发展。 一是水陆并举,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桐城是皖西南的交通枢纽,三大交通动脉206国道、合九铁路、沪蓉高速纵贯全境,水路交通通过枞阳闸可直航长江各口岸。融入合肥经济圈,首先是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设施的无缝对接。在搞好与合肥经济圈交通规划衔接的基础上,通过加快交通设施建设,提升桐城市承接合肥经济圈的转移、辐射能力。在水路方面,充分利用鲟鱼、孔城沟通内湖与长江、位于引江济巢节点的区位优势,筹划建设孔城港和鲟鱼港千吨级码头。利用引江济巢工程建设之机,推进桐枞线通江航道整治工程,大力提升航道等级和水运能力;铁路方面,加快推进合安铁路建设,积极做好线路、站场与城市规划的对接,根据《合肥经济圈城际轻轨合作共建框架协议》积极做好合肥—桐城城际轨道的前期准备工作;公路方面,规划建设六安——桐城(济祁高速),岳西—桐城—庐江高速,加快推进206国道桐城段升级改造。规划建设徽州大道庐江—桐城段,强化与合肥经济圈的联系。 二是发挥优势,实施产业布局一体化。按照《合肥经济圈城镇体系规划》中确立的桐城“五基地 一门户”的要求,紧紧把握住融入经济圈的有利机遇,搞好项目研究,推进项目建设。积极发展机械制造、印刷包装、建材化工、家纺服装等配套产业;依托桐城市粮、棉、油、水产品丰富和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农产品加工基地的优势,打造合肥经济圈的“米袋子”、“菜篮子”,建立合肥农副产品加工供应基地;把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桐城市振兴发展的战略重点,努力集聚国内外优势资源,重点发展节能环保、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新能源、生物医药等产业,切实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三是优化发展环境,加快市场体系一体化。市场既是商品交换的场所,又是联结各经济主体的纽带,搞好市场体系对接是融入合肥经济圈的前提与标志。一是加快与合肥经济圈内商品、物流、金融等市场的对接,共同营造统一、公平、开放、有序的市场环境和高效、优质的服务环境,推进市场一体化进程,从而实现圈内城市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各类生产要素合理配置,形成同城化发展合力。二是大力推动市场开放,努力为市外企业进入桐城创造便利条件。要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继续营造“重商、亲商、安商、富商”的良好氛围。 (三)壮大民营经济 桐城民营经济的先天优势,是合肥经济圈实现产业对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良好载体。围绕“承接改造、内涵提升、拓展延伸、品牌推动”的发展思路,加快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品牌化、低碳化发展,拓宽产业领域,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 一是机械制造产业方面,应重点发展运输设备和汽车、火车、烟机等配件产业,引导发展包装机械、轻纺机械等其他制造业,不断拓展机械制造产业发展领域。积极引进大型企业集团,鼓励企业强强联合,加快规模化生产,加强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研发,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 二是包装印刷产业方面,以建设双新经济开发区包装印刷产业园为契机,积极跟进产业发展方向,承接集聚国内外大型包装印刷企业,引进应用国内外先进技术和设备,提高产品档次,延伸产业链条,推进企业向高附加值方向升级改造。注重提升产业配套水平,鼓励印刷原辅材料规模化生产,努力形成全省重要的原辅材料生产基地,提升产业整体发展实力。 三是家纺服装产业方面,重点扶持鸿润、霞珍等羽绒家纺骨干企业立足自身优势扩大规模,增加品种,加快新型原辅材料生产力度,巩固扩大国外内市场份额,力争羽绒家纺业在产品档次、品牌营销上有新的突破,创建国内羽绒家纺产业龙头品牌。不断加快服装行业技术改造步伐,积极引进大型企业,努力形成全省服装产业重要集聚地。 四是农副产品加工业方面,以地方特色、绿色安全为主攻方向,依托桐城市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优势,加大龙头型企业集团引进力度,重点发展畜禽、水产品、茶叶、粮油和饮料等农副产品深加工,鼓励企业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青草香”牌大米、“桐城小花”茶叶等品牌知名度,巩固扩大市场份额。 五是在新能源新材料方面,着力推进抽水蓄能电站、太阳能光伏等新能源产业发展;加快生物制药、丹凤无碱玻璃纤维池窑拉丝生产线二期、盛运垃圾焚烧发电等项目建设,培育支撑桐城未来发展的新型支柱产业。 (四)加速自主创新 围绕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做强,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全面提升重点产业技术水平。一是培育企业创新主体。围绕机械制造、包装印刷、家纺服装等重点支柱产业,加快先进技术及工艺装备的引进、开发和推广,大幅提高传统产业技术和产品质量水平。加大政府对节能环保、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的支持力度,努力培育一批具有自主品牌的高新技术企业和产品,推动企业成为创新主体。二是构建公共创新平台。加快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引导企业共享技术成果。大力发展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为企业创新创业、转型升级提供个性化、全过程、配套式服务。三是充分利用创新资源。把握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及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的机遇,充分利用位于合肥经济圈和邻近长三角的区位优势,主动接受创新辐射,积极引进创新企业。支持企业加大对先进技术、人才与智力、设备及资金的引进力度,加快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四是完善创新机制。多渠道、多形式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建立健全人才引进和激励机制。 (五)做强文化产业。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的文化内涵,促进文化与旅游、印刷包装、工艺品制造等融合发展,使文化产业成为桐城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一是加强文化产业合作。依托桐城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艺创作成果,以合肥经济圈为平台,加强与合肥及长三角发达地区的对接与合作,准确定位文化产业发展方向,打造合肥经济圈创意设计产业集聚地。加强与市外出版发行、演艺娱乐等文化企业合作,发展影视、动漫以及文化体验等新兴文化业态。 二是发展文化旅游。桐城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人文历史深厚。素有“皖中名邑,江淮明珠”美誉。“桐城派”、“文庙”、“六尺巷”享誉海内外,拥有7.6平方千米水面的国家“4A”风级景区——嬉子湖生态湿地、三道岩幽谷飞瀑等众多自然资源。这些优质的旅游资源将成为与圈内城市旅游互融互通的最有力支撑。以打造圈内“活力文都,休闲天堂”为目标,依托“桐城派”、黄梅戏、文庙、六尺巷、宰相府、千年古镇孔城老街等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建设孔城老街国际旅游度假区、安徽中国桐城文化博物馆、宰相府六尺巷重建、投子寺文化园等,在自然山水中融入历史文化元素,形成“文史”与“山水”交相辉映的旅游特色,不断彰显桐城的历史文化魅力。加快发展嬉子湖生态旅游和"唐湾、黄甲、青草"三镇生态农业特色经济片区。通过与圈内城市旅游资源的整合和旅游信息平台建设,共同把桐城打造成圈内乃至全国旅游休闲度假的优选目的地。 三是壮大文化艺术品市场。以特色铜艺、玉雕、木雕、藤编等领域为重点,引进先进理念和现代技术,加强传统工艺产品设计和创意。培育设计创意业,延伸印刷、包装、羽绒产业链,结合桐城包装印刷、羽绒基地建设,加强与工业设计企业合作,使产品的创意设计,在造型、色彩、功能搭配等方面提高档次、提升产品附加值,努力使传统优势产业生产优势向创意设计领域拓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