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35575
- 积分
- 1278
- 威望
- 842
- 桐币
- 3192
- 激情
- -61
- 金币
- 0
- 在线时间
- 565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9-5-2

桐网贡生
 
- 积分
- 1278

 鲜花( 0)  鸡蛋( 0)
|
合肥经济圈城镇体系规划(2008-2020年)
文 本
安徽省住房与城乡建设厅
2009年11月
目 录
第一章 总 则 1
第二章 发展目标、功能定位与发展规模 2
第一节 发展目标 2
第二节 功能定位 2
第三节 发展规模 3
第三章 城镇化发展战略 4
第四章 城镇空间布局体系规划 11
第一节 城镇空间发展战略 11
第二节 城镇空间发展结构与总体布局规划 13
第三节 城市空间发展指引 15
第四节 城乡统筹发展 16
第五章 区域产业发展与空间组织 18
第一节 产业发展战略与策略 18
第二节 产业发展指引 26
第三节 产业空间组织 26
第六章 城镇空间支撑体系规划 30
第一节 区域水土资源保护与利用 30
第二节 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32
第三节 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34
第四节 城镇人文环境体系 40
第七章 市政基础设施及公共安全规划 44
第八章 政策分区与空间管制 44
第一节 政策分区 44
第二节 空间管制 48
第九章 近期重大行动计划 50
第十章 规划保障措施 61
第十一章 发展格局构想 63
第十二章 附则 64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规划目的
为科学指导合肥经济圈空间合理布局和有序发展,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保护生态环境,提升合肥经济圈的综合竞争力,培育安徽核心增长极,促进全省区域协调发展,加速安徽崛起,依据国家和安徽省有关法规政策,结合合肥经济圈的发展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第二条 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和构建“两型社会”思想为指导,紧扣“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合作,力求在中部争先进位,推进跨越式发展,实现奋力崛起”这一主题,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突破行政区划界限,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走共享共建的发展道路,全面加快合肥经济圈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带动安徽奋力崛起。
第三条 规划范围
本规划所指的合肥经济圈,包括合肥、淮南、六安、巢湖四市及桐城市等周边地区,土地面积约3.86万平方公里。
第四条 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的期限为2008-2020年,对远景发展进行了展望。
第五条 规划依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等有关法律法规
(2) 《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建设部令第36号)
(3)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建设部令第146号)
(4) 安徽省及各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5) 《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2004——2020年)》
(6) 《安徽省会经济圈发展规划纲要(2007——2015年)》
(7) 国家、安徽省和各地市其他相关规划
第六条 规划效能
本规划是合肥经济圈城镇化和城镇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制定区域内相关专项规划和城镇总体规划的基本依据。
第七条 强制性内容
文中“黑体字”条文为本规划的强制性内容。
第二章 发展目标、功能定位与发展规模
第一节 发展目标
第八条 合肥经济圈总体发展目标
抓住安徽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合作和中部崛起的黄金机遇期,以合肥为区域对外开放的龙头城市,将合肥经济圈发展成为我国泛长三角的重点城镇群、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安徽省的核心增长极和创新极,成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和谐、区域合作的典范,带动全省社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第九条 合肥经济圈总体发展策略
强化多元协作,打造合肥经济圈产业集群;整合优势资源,构筑省域经济发展支点;强调共享共建,建立合肥经济圈城市联盟;转变发展模式,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
第二节 功能定位
第十条 合肥经济圈总体功能定位
(1)国家层面
全国重要的科教基地、能源基地和区域性交通枢纽;国家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自主创新示范区。
(2)区域层面
安徽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合作的核心区;泛长三角区域重要的科技创新基地;长三角西向发展的门户,与武汉城市圈、中原城市群、昌九城镇群、长株潭城市群等竞争合作,实现中部崛起战略。
(3)省域层面
安徽崛起的战略增长极;安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门户区;安徽新型工业化和科学城镇化的重要承载地;安徽创新型建设和区域合作的示范引领区;拥湖临江、依山傍水、宜居宜业、和谐创新的生态型城镇群。
第十一条 五市功能定位
为促进合肥经济圈整体发展、形成合力,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对各个城市提出相应功能定位要求。
合肥经济圈整体发展对各个城市提出的功能要求
城市 功能主体 功 能 要 求
合肥 一枢纽
三中心
四基地 安徽省省会,国家区域性交通枢纽,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现代制造业基地、科技创新及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区域旅游会展中心、商贸物流中心、金融信息中心。合肥经济圈建设的发动机、全省加速崛起的增长极和创新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的先行区。
淮南 三基地
一门户 合肥经济圈的北翼城市,以煤电化产业为主导的国家亿吨煤基地、华东火电基地和安徽省重化工基地,合肥经济圈带动沿淮、辐射皖北的门户。
六安 六基地
两门户 合肥经济圈的西翼城市,合肥经济圈生态环境良性发展的保证,合肥经济圈加工制造配套基地、冶金工业转移承接基地、农特产品生产供应基地、科技成果转化试验基地、人力资源输出基地、休闲旅游度假基地,合肥经济圈西向发展门户和陆路交通门户。
巢湖 五基地
两门户 合肥经济圈的东翼城市,合肥经济圈重化工基地、建材及新材料基地、农副产品加工供应基地、旅游休闲度假基地、劳务基地,合肥经济圈东向发展门户和水上交通门户。
桐城 五基地
一门户 合肥经济圈的南翼城市,合肥经济圈产业配套承接基地、文化旅游基地、农特产品加工供应基地、科技成果转化实验基地、产学研合作基地,合肥经济圈联动沿江、辐射皖西南的门户。
第三节 发展规模
第十二条 总体发展规模
(一) 经济规模
到2015年,合肥经济圈的经济规模持续提高,占全省比重由2008年的36.37%提高到45%以上。
到2020年,合肥经济圈国内生产总值预期18000亿(合肥9000亿、六安3000亿、巢湖3000亿、淮南2400亿、桐城600亿),年均增长14%以上。
(二) 人口规模
2020年,合肥经济圈总人口约为2400万人,城镇人口约为1580万人;2030年,合肥经济圈总人口约为2635万人,城镇人口约为1990万人。
合肥经济圈人口发展规模预测(单位:万人)
年限 合肥
经济圈 合肥 淮南 六安 巢湖 桐城
总人口 城镇人口 市域
总人口 市域
城镇
人口 中心
城区
人口 市域
总人口 市域
城镇
人口 中心
城区
人口 市域
总人口 市域
城镇
人口 中心
城区
人口 市域
总人口 市域
城镇
人口 中心
城区
人口 市域
总人口 市域
城镇
人口 中心
城区
人口
2020年 2400
左右 1580
左右 780
左右 620
左右 360 290
左右 235
左右 165 750
左右 375
左右 80 500
左右 300
左右 65 80
左右 50
左右 35
左右
2030年 2635
左右 1990
左右 900
左右 800
左右 500-
600 320 280 200
左右 800
左右 480
左右 120 530
左右 370
左右 90 85
左右 60
左右 50
左右
(三) 城镇化水平
2020年,城镇化水平为65%-68%;2030年,城镇化水平为75%-78%。
合肥经济圈城镇化水平预测
年限 合肥经济圈
城镇化水平 合肥市
城镇化水平 淮南市
城镇化水平 六安市
城镇化水平 巢湖市
城镇化水平 桐城市
城镇化水平
2020年 65-68% 78-80% 80%左右 55-60% 60%左右 60%左右
2030年 75-78% 85-88% 90%左右 66-74% 70%左右 70%左右
(四) 用地规模
2020年城镇建设用地总面积控制在1600平方公里以内,2030年城镇建设用地总面积控制在2000平方公里以内。
第三章 城镇化发展战略
第十三条 城镇化发展战略
坚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把合肥经济圈建设成为安徽省人口城市化的主要目的地,实现产业和人口双聚集,城市化水平大提升。在空间层面上,优先发展城镇密集地区,推进城镇密集区的城镇化进程;在等级体系上,提升龙头城市和中心城市的综合竞争力,优先发展具有区位优势和较好发展条件的城镇。
(1) 东接西连,北聚南调,构建开放、网络的城镇空间格局
加强与江苏、浙江、河南、湖北四省的衔接以及加强与合肥经济圈北部蚌埠、淮北、宿州,东部滁州,南部马鞍山、芜湖、铜陵、安庆等城市的联系,构建开放的城镇体系格局,充分利用长三角的产业梯度转移和长江口岸资源,缩短合肥经济圈通江达海的时空距离,加快合肥经济圈区域城镇化进程。
(2) 一心四翼,拥湖临江,加快城镇密集区城镇化进程
推进合肥、淮南、六安、巢湖、桐城五市的协调发展,实现优势互补。近期,进一步加强生产要素向城镇密集地区特别是沿江北岸地区、合淮工业走廊地区、沿淮工业带地区、环巢湖地区、重要产业基地集聚,形成以沿江、沿淮、京福和华东第二通道沿线为重点,点轴结合、梯度推进、扇面拓展的发展格局;远期,依托发达的区域交通网络“内优外拓”,在合肥经济圈内人口空间分布、产业空间协调、城镇空间布局、生态空间结构不断优化的基础上由内向外拓展,全方位加强与省内其他地区以及省外区域的合作,形成全省相对均衡、有序、开放的网络化发展格局。
(3) 集约发展,统筹城乡,以区域龙头城市和中心城市作为战略重点
加快发展区域龙头城市—合肥,区域中心城市—淮南、六安、巢湖以及区域副中心城市—桐城,在合理分工的基础上引导产业和人口向龙头城市和中心城市集聚。加快新型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吸引人口集聚。通过区域龙头城市和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周边城镇,推进区域城镇化进程。
(4) 优势倾斜,着力提升,优先打造具有区位和资源优势的城镇增长极
择优培育部分具有区位和资源优势、发展潜力较好的中小城市和重点镇,在政策和资金上予以适当倾斜,改善交通基础设施条件,完善社会服务设施,使其成为产业和人口聚集的中心,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
第十四条 规模等级规划
(1) 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2) 实施龙头城市和中心城市聚集战略,积极引导龙头城市、中心城市和副中心城市的人口规模适度增长,继续提升合肥、淮南具有发展潜力的特大城市,快速推进六安、巢湖、桐城等城市以及县城的成长。
(3) 实施重点城镇聚集战略,加快发展1万人以上的城镇,充分发挥小城镇优势,挖掘具有发展潜力的地区以及特色类型的城镇,提升其规模等级地位。
(4) 构建13个农工贸综合发展的县域经济战略支撑点,培育新桥空港城(高刘-炎刘)、袁庄煤化工基地、下塘重型工业基地、郑蒲-二坝港口码头区(大合肥国际港)、冯井钢城、三河-杭埠—同大、长临河-忠庙旅游服务区、叶集改革发展试验区、双港-新渡包装印刷基地等9个经济增长点。
2020年合肥经济圈规模等级规划(单位:万人)
城镇规模 城镇名称
超大城市
(人口360万) 合肥
特大城市
(人口165万) 淮南
大城市
(人口60-80万) 六安、巢湖
中等城市
(人口35-40万) 桐城
中等城市
(人口10-35万) 上派、店埠、双墩、水湖、撮镇、桃花、寿春、舒城、霍邱、梅山、衡山、叶集、无为、庐江、和县、含山、二坝、凤台、袁庄(潘集区驻地)等19个
小城市(镇)
(人口10万以下) 其余城镇
2020年合肥经济圈城镇规模层级规划导向表
城镇
级别 城镇
数目 城镇人口(万人) 城镇名称
(人口,万人)
龙头城市 1个 360万人 合肥市“141”范围内500万人(包括肥东店埠镇、肥西上派镇、长丰双墩镇等周边城镇人口),合肥市中心城区(360万)
中心城市 3个 310万人 淮南市中心城区(165万人)、六安市中心城区(80万人)、巢湖市中心城区(65万人)
副中心
城市 1个 35万人
左右 桐城市中心城区(35-40万人)
优先发展
城镇 19个 430万人 合肥(6个) 上派镇、店埠镇、双墩镇、水湖镇、桃花镇、撮镇
淮南(2个) 凤台、袁庄(潘集区驻地)
六安(6个) 舒城县城、寿春县城、霍邱县城、梅山镇、衡山镇、叶集镇
巢湖(5个) 无为县城、庐江县城、和县县城、含山县城、二坝镇
中心镇 73个 245万人 合肥(21个) 严店乡、下塘镇、南岗镇、井岗镇、大杨镇、磨店乡、大兴镇、大圩镇、梁园镇、长临河镇、桥头集镇、古城镇、石塘镇、三河镇、高刘镇、小庙镇、山南镇、紫蓬镇、岗集镇、三十头镇、吴山镇
淮南市(7个) 毛集镇、曹庵镇、上窑镇、芦集镇、新集镇、朱马店镇、顾桥镇
六安(25个) 姚李镇、苏埠镇、正阳镇、三十铺镇、马店镇、毛坦厂镇、长集镇、南溪镇、周集镇、孟集镇、安丰镇、佛子岭镇、迎河镇、南港镇、燕子河镇、丁集镇、堰口镇、龙河镇、诸佛庵镇、与儿街镇、青山镇、杭埠镇、木厂镇、张店镇、晓天镇
巢湖(14个) 柘皋镇、槐林镇、高沟镇、襄安镇、罗河镇、汤池镇、沈巷镇、乌江镇、黄麓镇、石头镇、泥河镇、姚沟镇、运漕镇、林头镇
桐城(6个) 新渡镇、孔城镇、双港镇、金神镇、大关镇、青草镇
一般镇 146个 200万人 合肥(13个) 杨庙、白龙、八斗、元疃、牌坊、包公、官亭、花岗、丰乐、柿树岗、朱巷、铭传、庄墓
淮南(8个) 杨公镇、平圩镇、泥河镇、高皇镇、潘集镇、岳张集镇、关店镇、钱庙镇
六安(68个) 其余城镇
巢湖(51个) 昭关镇、清溪镇、栏杆集镇、苏湾镇、坝镇镇、烔炀镇、汤沟镇、仙踪镇、陡沟镇、白茆镇、石涧镇、仓头镇、蜀山镇、开城镇、泉塘镇、泥汊镇、严桥镇、牛埠镇、洪巷镇、同大镇、金牛镇、郭河镇、白山镇、盛桥镇、乐桥镇、柯坦镇、白湖镇、万山镇、冶父山镇、夏阁镇、散兵镇、龙桥镇、矾山镇、郭河镇、香泉镇、仙踪镇、石杨镇、中焊镇、银屏镇、白桥镇、姥桥镇、赫店镇、功桥镇、善厚镇、铜闸镇、陶厂镇、高林镇、福渡镇、刘渡镇、红庙镇、乐桥镇
桐城(6个) 范港镇、吕亭镇、鲟鱼镇、唐湾镇、黄甲镇、嬉子湖镇
合计 242个 1580万人左右
2030年合肥经济圈规模等级规划(单位:万人)
城镇规模 城镇名称
超大城市
(人口500-600万) 合肥
特大城市
(人口200万以上) 淮南
大城市
(人口80-120万) 六安、巢湖
大城市
(人口50-60万) 桐城
中等城市
(人口20-50万) 上派、店埠、双墩、水湖、撮镇、桃花、严店、下塘、南岗、冯井、寿春、舒城、霍邱、无为、庐江、和县、含山、二坝、忠庙、凤台、袁庄(潘集区驻地)、毛集等22个
小城市(镇)
(人口20万以下) 其余城镇
第十五条 职能结构规划
(1) 实施新型工业化战略,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加速推进合肥、淮南、六安、巢湖以及桐城的产业升级和产业转型,强化合肥、淮南、六安、巢湖以及桐城的职能分工与协作。
(2) 加快优势和新兴产业发展,完善服务业的类型和提升服务业的等级。
(3) 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和接续产业培育,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培育新型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区。
(4) 壮大综合型,培植特色型,增加专业镇,重视区位性。引导有条件的城镇向综合型发展;积极增加专业型和特色型城镇,使每个地域单元形成综合型、专业型和特色型城镇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共同发展的局面。
合肥经济圈城镇职能类型结构表
职能等级 职能类型 城镇名称 数量
龙头城市 综合型 安徽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现代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区域性交通枢纽;区域旅游会展、商贸物流、金融信息中心。 合肥市中心城区 1
中心城市 综合型 淮南市域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商贸中心,国家重要能源基地,安徽省重型工业基地,安徽省北部的重要中心城市。主要发展电力、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旅游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 淮南市中心城区 3
六安市域政治、经济、文化、交通、通讯、科技教育中心,安徽省制造加工业基地之一。主要发展商贸商业综合服务、汽车零部件加工、医药化工、旅游服务业等。 六安市中心城区
巢湖市域政治、经济、文化、交通、旅游服务中心,安徽省重化工基地之一。主要发展以临港重化工业、建材及新材料和休闲旅游业等。 巢湖市中心城区
副中心
城市 综合型 合肥经济圈联动沿江、辐射皖西南的门户,建设历史文化名城、工贸综合型的山水园林城市。主要发展包装印刷、机械制造、建材化工以及文化旅游业等。 桐城市中心城区 1
优先发展城镇 综合型 合肥市 店埠、上派、水湖、双墩 25
工业型 撮镇、桃花、下塘、严店、南岗
商贸型 (撮镇)、(桃花)、(南岗)
综合型 淮南市 凤台、毛集
工业型 袁庄
综合型 六安市 舒城镇、寿春镇、霍邱城关镇、梅山镇、衡山镇
商贸型 叶集镇
旅游型 (寿春镇)、(梅山镇)
工业型 冯井
综合型 巢湖市 无为县城、庐江县城、和县县城、含山县城
旅游型 忠庙镇
工业型 二坝镇
中心镇 综合型 合肥市 井岗镇、大杨镇、磨店镇、大兴镇、大圩镇、三十头镇、岗集镇、小庙镇、山南镇、梁园镇、石塘镇、古城镇 26
淮南市 曹庵镇、芦集镇、新集镇、朱马店镇、顾桥镇
六安市 苏埠镇、马店镇、南溪镇
巢湖市 柘皋镇、襄安镇、泥河镇
桐城市 新渡镇、双港镇、孔城镇
工业型 合肥市 桥头集镇 16
淮南市 (芦集镇)、(新集镇)
六安市 落儿岭、但家庙、与儿街、周集
巢湖市 高沟镇、沈巷镇、乌江镇、罗河镇、姚沟镇、运漕镇、林头镇、石头镇
桐城市 青草镇、金神镇、大关镇
交通型 合肥市 高刘镇、石塘镇 7
淮南市 (曹庵镇)
六安市 三十铺镇、姚李镇、杭埠镇、分路口镇
巢湖市 槐林镇
桐城市 (新渡镇)
旅游型 合肥市 长临河镇、紫蓬镇、吴山镇、三河镇 13
淮南市 上窑镇
六安市 佛子岭镇、燕子河镇、毛坦厂镇、龙河镇、正阳镇
巢湖市 汤池镇、黄麓镇
桐城市 (孔城镇)、(青草镇)
一般镇 综合型 合肥市 白龙、八斗、元疃、牌坊、包公、官亭、花岗、丰乐、柿树岗、朱巷、杨庙 141
淮南市 杨公镇、平圩镇、泥河镇、高皇镇、潘集镇、岳张集镇、关店镇(规划建镇)、钱庙镇(规划建镇)
六安市 其余城镇
巢湖市 烔炀镇、栏杆集镇、苏湾镇、坝镇镇、严桥镇、牛埠镇、襄安镇、汤沟镇、陡沟镇、白茆镇、石涧镇、蜀山镇、开城镇、泉塘镇、泥汊镇、郭河镇、同大镇、白山镇、盛桥镇、乐桥镇、柯坦镇、白湖镇、龙桥镇、矾山镇、白桥镇、姥桥镇、功桥镇、善厚镇、铜闸镇、陶厂镇
桐城市 范港镇、吕亭镇、鲟鱼镇、唐湾镇、黄甲镇
旅游型 合肥市 古城镇、铭传镇 9
六安市 漫水河镇、安丰塘镇、响洪甸镇、天堂寨镇
巢湖市 昭关镇、香泉镇
桐城市 嬉子湖镇
注:括号内为城镇第二职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