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22257
- 积分
- 349
- 威望
- 1577
- 桐币
- 153
- 激情
- 0
- 金币
- 0
- 在线时间
- 66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6-11-16

文都秀才

- 积分
- 349
 鲜花( 0)  鸡蛋( 0)
|

楼主 |
发表于 2009-10-28 09:49:06
|
显示全部楼层
同志们:
市委、市政府研究决定,召开今天这次全市深化效能建设,实施过程问责动员大会。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学习贯彻《关于违反效能建设规定损害经济发展环境处理暂行办法》(桐发[2009]13号)文件精神,在全市范围内实施过程问责,推行阳光行政,打一场深化效能建设的人民战争,为推进科学发展、建设美好桐城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刚才,雪松同志宣读了桐发[2009]13号文件,颖迪同志宣读了《关于重新确认桐城市经济发展环境监测点和聘请效能监察员的通知》,并对第三季度效能建设民主测评的三个先进单位颁发了流动红旗,这三个先进单位也结合自身效能建设的开展情况和取得的经验进行了很好的交流发言。同时,三个后进单位也做了很好的表态发言。客观上讲,这三个后进单位在深化效能建设中也取得了较明显的进步,有的甚至在安庆市的一些单项考核中还是比较靠前的,我这样说并不是为后进单位开脱,而是要有关单位明白上面的考评标准与群众的测评标准是有区别的,平时在做工作的时候,不仅要让上面满意,更要让广大群众满意。这里我要强调一点,桐城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其他各方面工作,在安庆所有县市中都应该并且能够排在前列、做到一流,如果做不到,就是我们的工作没做好。
下面,我根据市委常委会精神,讲三点意见。
一、深刻认识效能建设面临的严峻形势
自2006年9月市委、市政府开展效能建设活动以来,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我市机关效能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从调查的情况看,各地各单位效能建设的认识和理念不断深化,工作纪律和工作作风比过去有所好转,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制度建设正在逐步规范,经济发展环境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社会各界对我市机关效能建设和经济发展环境的满意度总体上有所上升。去年以来,一些其他兄弟县、市也纷纷来我市考察学习效能建设开展情况,应该说我们效能建设还是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市机关作风不实、行政效能不高、发展环境不优的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有些问题在少数机关、少数干部身上还表现得相当突出。可以说,机关效能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障碍。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效能建设仍然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效能建设“一阵风一刮而过”,没有真抓实干的决心,没有持久作战的耐力。少数机关干部甚至有的主要负责同志在执行效能建设规定和党风廉政建设准则上不能全力以赴,积极作为,存在消极的思想、观望的心态和无为的意识,反映在具体行动上就是我行我素,依然故我。有的部门对市委、市政府的部署无动于衷,对事关全局的工作漠不关心,对群众的苦乐忧喜熟视无睹;有的部门对自己有利的事抢着办,对自己无利的事踢皮球,可以收费的事即使越位也要办,不能收费的事该办的也不办。
二是集中办理阳光操作不到位。在行政许可审批及收费问题上不能严格执行市政府桐政发[2007]31号文件,严重存在“两头受理”和收费不透明问题。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市具有行政审批职能的单位42个,项目334项。根据规定,市直32个单位的197项许可项目、98项审批项目、17项便民服务项目必须进中心办理,然而实际进入中心的只有104项,仅占总数的三分之一;中心窗口单位中有收费权的31家,涉及行政性收费141项,经营服务性收费46项,而在中心进行实质性收取的只有81项,只占收费项目的42%。有的工作人员在收费或执罚过程中,对服务对象或执罚对象存在着随意性太大的问题,有的是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有的是不给好处收费收到顶、罚款罚到位,给了好处该收的费不收,该罚款的任意给优惠,任凭个人好恶,胡乱变通,形成了另外一种形式的收费不公平、执法不公正。有些垂直部门在票据管理上由于使用、缴销环节在省、市主管部门,行政服务中心和财政部门对其收费项目和标准执行情况无底无数,由于不透明,群众意见很大。分析以上种种问题的原因,关键就在于“一站式”服务机制运行不顺畅,“一个口子”收费严重不到位,部门利益和个人利益作祟,公权行使不公开、不透明。
三是宗旨观念淡薄,故意设卡刁难。有的工作人员对服务对象态度生硬、冷淡,不认真履行一次性告知职责,可以一次办好的事让当事人多次往返;有的对本该一次性办结的事故意拖着不办,拖到服务对象有所表示为止;有的在服务上稍有困难就找借口、找客观原因,不是主动为服务对象排忧解难,而是想办法推卸责任。今年6月12日一位网民在市政府网站《市民论坛》上发表了题为《也谈在桐城办事》的帖子(注:该帖子具体内容可以从桐城政府网站《市民论坛》中搜索),诉称其在行政服务中心某些窗口办理房产手续历时43天。从这个网帖,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少数工作人员在与服务对象接触过程中,存在变相吃拿卡要和一次性告知严重不到位等问题,我们文件明确要求窗口单位在首次受理时,必须将办理事项所需的全部文件资料一次性书面告之,对于这项工作行政服务中心没有落实好,有关部门监督也不到位,导致办件人不断地往返奔波,费时费力费钱。如此行政,效能观念从何谈起?!
四是少数执法人员利欲熏心、假公谋私。有些部门同志平时动辄以接到举报为由到企业检查罚款,以规避未持卡入企检查的责任。实质上就是以处罚为手段,以创收为目的,根本谈不上以服务为中心,变着法子让企业犯错,甚至采取“钓鱼”式执法,令企业主不寒而栗,有苦难言,严重损害了我市的经济发展环境,一定程度上是在人为地给我市的经济发展设置障碍。
五是抓效能建设手段乏力、时紧时松。一些地方和部门的负责同志对抓效能建设被动应付,敷衍了事,事业心和责任感淡薄;有的习惯于做表面文章,遇到问题绕道走;有的问责观念不强,责任追究不到位,只想当老好人,不愿或不敢当“包公”。效能问责的震慑力和影响力被悄然化解,以至吃拿卡要屡禁不止,效能提升形同空文。
以上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市的投资创业环境,严重挫伤了干部群众的发展热情,严重损害了桐城的对外形象。对此,全市上下必须引进足够重视,深入推进机关效能建设,以实施过程问责为保障,以强化阳光行政为抓手,切实规范权力运行,努力改进机关作风,真正使效能建设成为加快桐城崛起的强力引擎。
二、统一思想,切实增强深化效能建设实施过程问责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近些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把深化效能建设作为“第一投资环境”来抓,常抓不懈、常抓常新。然而到目前为止,我们所实行的效能建设责任追究的方式主要是事后评议问责,而桐发[2009]13号文件规定的发现一起、查处一起、问责一起的即时问责方式,也就是我们今天会议的主题,实施过程问责。事后问责与过程问责,两者有着显著的区别,一是时间上的区别,过程问责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或避免了事后问责的滞后性;二是追究的责任主体不同,过程问责是对具体行为人的具体行为的问责,而事后评议问责主要是对单位负责人的责任追究,当然有时也涉及到具体责任人。当前面临地复杂的形势和环境,对机关效能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因此,只有实施过程问责,才能有效避免效能建设的滞后效应。希望全市各地各部门一定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充分认识深化效能建设,实施过程问责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切实把优化发展环境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第一,深化效能建设,实施过程问责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迫切需要。机关效能建设的好坏,关乎党委政府形象,关乎党群干群关系,也关乎党的执政基础。目前,我市党政机关不同程度存在的“四难”(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四乱”(乱检查、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四风”(玩风、吃喝风、不良会风、打牌赌博风),严重影响党委政府形象,损害党委政府威信,如若再得不到大力、彻底整治,再不通过实施过程问责来切实改进,党与人民群众同心同德的“鱼水关系”就会变成离心离德的“油水关系”,党的事业发展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末。
第二,深化效能建设,实施过程问责是优化发展环境、加速桐城崛起的迫切需要。刚刚闭幕的首届中国桐城文化节进一步提升了桐城形象,扩大了桐城影响力,增强了广大市民对美好桐城的认同感和荣誉感;融入合肥经济圈又为我市发挥自身优势,强化要素集聚,提高市域竞争实力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当前我市的发展可谓是动力强劲、后劲十足、机遇空前。在这个关键节点上,如果不解决好机关效能建设中存在的工作纪律散漫,精神状态不佳等问题;不解决好工作方法简单,推诿扯皮,敷衍塞责,办事效率低下等问题;不解决好服务意识不高,合作意识不强,思想僵化,故意刁难等问题;不解决好廉政纪律松懈,以权谋私,吃拿卡要等问题,优化环境就无从谈起,促进发展更是一纸空话。
第三,深化效能建设,实施过程问责是营造积极向上、锐意进取精神状态的迫切需要。老百姓过去给我们某些机关干部有一句评价叫“一杯茶,一支烟,一张报纸看半天”,实际上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反映出有些机关干部作风散漫、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的现实问题。这种状态与桐城的发展氛围极不协调,与桐城的发展步伐极不相称。当前,推进科学发展,建设美好桐城的进程中,迫切需要全面推进机关效能建设,要通过实施过程问责,切实扭转机关作风,改善部门形象,从而带领全市上下同心协力、锐意进取,不断开创各项事业的新局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