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22955
- 积分
- 708
- 威望
- 1418
- 桐币
- 849
- 激情
- -1
- 金币
- 0
- 在线时间
- 197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7-2-5

桐网贡生
 
- 积分
- 708
 鲜花( 0)  鸡蛋( 0)
|
启示录:地处安庆市、桐城市“北大门”的大关原来只有沿206国道的小街,改革开放30年来,尤其是近几年,日渐壮大的大关镇区逐步“兼并”了周边3个村,辐射带动了全镇经济社会跳跃式发展,使数万农民过上了全新的生活。
——大关经验告诉我们:在经济条件相对落后的乡镇,把握科学发展观,找准新农村建设切入点,十分重要,那就是从镇区这一经济文化中心建设寻求突破,让农民通过集聚在城镇——这个田野里的“城市”,从而获得生产发展和生活宽裕,事实上是一种意义更深广、内涵更丰富的新农村建设。
很久以前,由安合路和卅新路构成的“T”字型单调的街区,变成了以卅铺大道为中心的“四横三纵”新架构,镇区面积扩大了5倍,常住居民数也增加了10倍;新建的雄关广场,映衬着卅铺大道,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宽敞的水泥路、排列有序的绿化带和路灯、喧闹繁华的三大商业街、十几栋装饰一流亮丽一新的康居新楼,为镇区增添不少都市色彩……
青龙村桃园、卅铺村卅胜等村民组的大部分农民眼下正欣喜地忙碌着,挨家挨户搬迁到镇区卅铺大道。尽管村里绝大多数劳动力早已在镇区的各家企业上班或自谋经商,但是这个搬迁过程对村民来说却有历史性标志意义,让他们完成了“从农民到工人”的身份调整后,开始了“从工人到市民”的角色转换。
2006年9月并镇后的大关,规划第一步把周边3个行政村100多个村民组整合为3大居民新区,目前有计划动工的是涉及2个村、4个村民组、200多户、1500余人。
“从农民到工人”,再“从工人到市民”,是大关镇坚持“工业强镇、以工补农”城镇化发展的基本路线图。大关有今天,最大功劳应归于当地十多家中型企业(集团)。诞生于上世纪80年代初的民办企业群体,如今有3家位居桐城市民营企业三十强之列,在制盖印铁、彩印包装、铝箔复合、钢球铸造等产业领域,占据一席之地,其中铝箔复合产业在全国名列三十强之一,去年这些企业群体工业产值达到12个亿。除招商引资企业外,骨干企业群体不仅孵化了20余家子公司,而且还催生了50余家家族式的配套企业,直接吸纳了近5000个农民就业。
从农民到工人再到“市民”的城镇化进程,在大关显得格外典型和清晰,凸现了镇党委书记王四青同志为班长的一班人科学发展新农村的思路明确和抉择对路。大关的特色在于:第一,不是让农民远离家园,涌入别的城市硬性完成身份转变,而是无中创有,“平地起新城”,让农民放心的就地“市民化”;第二,在这一转化途径中,大关把做大做强企业群体和强力招商引资两招盘活,搭好就地转化的实体平台;第三,核心意义在于,在农村本身的范畴内,依托产业发展,渐进式地完成了农民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且避免了动荡,赢得和谐与繁荣。
大关去年农民人均收入为5680元左右,年收入3.5万元-15万元的家庭约占56%以上。“北有蛋鸭、南有瓶盖”,亦工亦农的经济格局基本成熟。
“鸭子过大关、请把蛋留下”,一句十多年的家常话,印证了农业产业化和新型农民合作组织给大关带来的文化。2008年底,全镇蛋鸭养殖已超过700户,蛋鸭存栏量常年在170万只左右,省市级龙头企业已增至6家,蛋鸭养殖服务公司多达15家,新增专业农民合作社5家,整个蛋鸭产业链条逐渐拉长,向蛋黄粉、蛋品冷链物流等下游工艺产业延伸,年实现综合产值达到8个亿,养殖示范区农民人均增收1100余元。
农业产业化并非大关人走向富裕的唯一之路。发源于乡镇企业创始的80年代,众多轻工企业群体已成为大关镇实现新农村建设的支撑力量。目前,企业群体吸纳的劳动力人数接近农业主劳动力人口的30%。更为重要的是,丰富的人力资源、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强力的和谐招商,已为大关镇未来的发展奠基了有力的“亲商”、“和商”、“稳商”基础,原有的一期工业园不够用了,二期工业园应运而生,已吸纳外资企业2家、内资企业9家,成了大关镇后发之势的一股动力源。
第三产业的服务功能在大关相应地得到发挥,以“大关水碗”、“红色旅游”、“农家乐”等特色的饮食、休闲、垂钓服务业,日益成为大关镇新的经济增长亮点,山青水秀人和谐,永远是大关镇的发展主题之一。轻工为主的制造业和相关第三产业,对于农业的反哺作用加大,应时应地的产业多元化为大关加速发展打下了基础,为新农村建设的真正实现提供了舞台。“后工业化”比单纯“工业化”有更显著的富民能力,伴随一系列乡镇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的过程,相信不久将来的大关,“橄榄形”社会结构,以更为和谐的方式出现在世人面前。
据大关派出所所长吴清明介绍,从犯罪经济学角度上说,一个区域经济上升的阶段,必然带来相应的治安问题,去年大关刑事案件与其他经济总量相仿、复杂程度类似的区域相比,要低70%左右。
如果从高空俯瞰,大关自古以来为古峡雄关,从北到南纵卧在绿色的田野和丘陵、峻山环抱之中。走读大关,人们为大关近三年巨变所折服,同时,也自然有一个巨大的问号:是谁,在为大关的城镇化,乃至新农村建设“埋单”?
大关,过去流传一句不该现在说的话:“穷山恶水出刁民”,从一张白纸上拔起的新城镇。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背后,财力支撑是无疑的,既非政府财政,也非侨资、外资,而是骨干企业群体公益投入和民间投资。
以路灯小事为例,连续七八年间,主干街道保持夜间长亮,金星、北星、百世佳等一批企业贡献着“血液”。
全市第一条标准化通村水泥公路、私人车辆保有量第一、率先在全市建立健全失地农民保障体系等,无论正面和侧面,都反映了新农村建设一个根本性问题,如何激活企业投入和民间投资,是一道不可逾越的应答题。
今天的大关,树起科学发展观大旗,以人为本的理念深入百姓脑心,加速发展,改善民生,赢得民心,成了大关镇全体干群和百姓的“交响曲”。
当然,有话就说,政府事权与财权不对称、土地政策过于“城市化”、农民转换角色的成本上升、以住宅田地为核心的农民物权制度滞后等,是新农村和小城镇(卫星镇)建设滞后缓慢的关键所在。尽管大关的模式是,政府管规划、企业抓生产、民资搞投入,但是,由“摸着石头过河”向“合规之下勇闯敢试”的转轨,终将是科学发展观指引下的——新农村建设的主流方向。
来源于桐城大关政府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