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调整经济结构保发展
加快自主创新 推进产业升级
最近,随着《孔城老街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出炉,标志着孔城老街旅游开发项目有了新进展,孔城老街将成为我市战略成长型旅游经济项目和旅游业龙头项目。近年来,我市大力发展二、三产业,不断培育新增长点,把金融危机引发的“危”机转化为“机”遇,着力调整经济结构保发展。
积极培育高新产业。我市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评选10家科技进步先进企业,实施技术创新引导工程,拉动市域经济发展。加大组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和科技计划项目的申报力度,及时组织金光集团等7家市内骨干企业进行相关业务培训,盛运公司等4家高新企业已通过了国家首批高新企业认定专家评审。支持龙眠山茶油公司等企业申报2009年科技攻关项目,推荐霞珍集团等企业进入省科技攻关重大项目储备。
完善技术创新体系。我市与中国科技大学等全国20多所高校、科研单位联合建立12家产学研基地,为企业引进科技成果信息近百条,合作项目40多个,全市80%以上企业建立了技术研发机构,增强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已达50多亿元。鸿润集团通过技术创新,改进工艺,研制出被羽绒界人士称为“软黄金”——极品圈圈绒被,在国外售价高达2万多美元,创下羽绒被销售的世界记录。
大力优化产业结构。我市通过改造传统产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进机械制造、包装印刷、塑料加工、化工建材、农副产品深加工、羽绒制品等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步伐,按照“实施一个项目,做强一家企业,带动一个产业”的要求,大力发展医疗器械、新材料、环保设备等新兴产业。全市投入1.8亿元用于骨干企业产品升级换代,催生出丹凤电子、养和医疗设备和攀登集团等一大批科技型工业企业。以城镇化为依托,整合优化园区资源,通过园区集约发展推进产业集群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升级有力推动了民营经济蓬勃发展,呈现出量的扩张和质的提高齐头并进的强劲态势,个私企业发展到15000余家,从业人员超过10万人,个私企业纳税过百万元的达37家,个私企业完成工商税收占全市总量的75%,8家私营企业进入全省50强,15家进入全省200强,成为市域经济的重要支撑、财政增收的重要来源和致富百姓的重要渠道。
稿件来源: 桐城报道
[ 本帖最后由 家临南河 于 2009-2-3 09:57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