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管县”不省心 (声明:刊用中国《中华文摘》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新闻热线:0311-89622370 来源:中国新闻网 日期:2009年01月16日 10:56
文/张雄
李学苗眯着眼睛坐在他的办公室里吧嗒吧嗒抽着烟,这位曾经当过中学教师的桐城市(县级市)发改委主任字斟句酌地回答提问。他努力在细节与宏观、委婉与直接间寻找某种平衡。这场访谈更像是一堂充满玄机的政治课。“说省管县好吧,怕安庆市不高兴;说不好吧,省里也会不高兴。”
暗战
乘长途客运车从安徽省省会合肥出发,沿206国道一路向南,桐城比安庆早一小时到达。自上世纪80年代在省与县间设立地区市起,省里的政令须先经过安庆市,方能到达桐城。
桐城是安庆市辖七县一市中的唯一县级市。在有清一代该地突然出现以县名命名的散文流派,在中国文坛奇迹般地走红了300年。如今的桐城人仍会一脸自豪地向外地人提起“桐城派”。文化上的自豪感催生出的强烈优越感,使得在民间桐城人对它的上级行政单位安庆市似乎缺少认同。明显的例子是,在过去漫长的时间里,这两个直线距离仅几十公里的地区拥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方言;身在外地的桐城人在被说成“你也是安庆人”时多少有点不大情愿。 自1980年代以来推行的市管县体制,本意为解决地市分割的弊端,发挥中心城市优势,带动所辖县乡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但是20年的经验证明这项行政改革正在距离决策者的初衷越来越远,多数省辖市并未发挥“辐射”作用,反而“市刮县”现象愈演愈烈。同时,市管县体制存在着管理层级过多、行政效率较低的问题逐渐凸显。 桐城与安庆的暗中较劲在20年中几乎从未停止过。作为安庆辖内最大的经济体,桐城付出了不少“孝敬”的代价。这方面最新的一条新闻发生在2005年,安庆为实施“双百工程”(市区面积达到100平方公里,市区人口达到100万),将桐城的罗岭镇吞并。这一举措被桐城人斥为“对桐城文化的野蛮割裂”。 “很吃亏,争不过它。”桐城人说。 从1990年代开始,“省管县”改革就在浙江开始试点,到现在已经在全国近20个省进行试点。试点县(市)将在经济社会的管理权限方面,较大范围地享有省辖市的待遇。桐城人的离心力在“省管县”的传闻中增强。他们开始计算,摆脱这个看起来薄情、甚至不乏敌意“家长”到底还要多久。不过,曾作为1978年引领全国农村体制改革的中部农业大省安徽,在此步改革的启动上动作迟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