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前言:
什么写在中国的脸上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肖像史里的中国表情
“世间一切,尽在脸上。”
古罗马哲人马库斯·图留斯·西塞罗如是说。
什么写在中国的脸上?是由朝代更迭、制度替换、运动叠起造成的历史的倦容,还是由社会开放、民族复兴、大国崛起共同铺垫的自信和从容?
过去的160多年,摄影术在中国,没有写下完整的国家命运及民族史,但逼真纪录了160多年来众多中国人的肖像和表情。这些脸孔,共同组成了我们民族的容颜。
晚清时期,外国人拍下中国人的第一张肖像,在西方留下中国人呆滞、木纳的最初形象。民国时期,《良友》封面女郎和罗伯特·卡帕镜头下抗战士兵坚毅的脸庞,呈现出国人的浪漫与英勇两面。随后的样板戏剧照表情,是国人最热衷模仿的肖像照姿势。改革开放30年,肖像摄影的风格流派日呈多样化,中国人在镜头前释放出自由表达的无限性。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历尽磨难的少年中国已经长大成人,中国的百年命运写在中国的脸上。
温家宝总理说:“我相信,13亿中国人民微笑着面对世界,全世界人民也会微笑着面对中国。”微笑写在中国的脸上。
2008,中国经历了大悲与大喜。大悲与大喜都写在中国的脸上。
且翻开这本视觉专辑——160多年来,中国所发生的和中国人所经历的一切,都写在中国的脸上。
第一阶段:
1844-1911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一个王朝的背影矗立在约翰·汤姆森的面前,他转到正面去拍他的脸。镜头后是猎奇的西方眼睛,镜头前是正襟危坐的东方表情。
1844年10月,两广总督兼五口通商大臣耆英。由法国海关总检查长于勒·埃及尔所拍,被认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照片。(图/新周刊图片库)
1860-1870,两个南方女子正在梳妆。当时的女子常于脑后梳圆髻,讲究光洁,在髻上横插一把精致的小木梳。(图/新周刊图片库)
1872年,中国留美幼童,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派留学生。公元1872年到1875年间,由容闳倡议,在曾国藩、李鸿章的支持下,清政府先后派出四批共一百二十名学生赴美国留学。这批学生出洋时的平均年龄只有十二岁。 (图/新周刊图片库)
1903年,慈禧扮观音。(图/新周刊图片库)
意大利传教士南怀谦拍摄的晚清一对夫妻。(图/新周刊图片库)
意大利传教士南怀谦拍摄的晚清两个准备进京赶考的学子,其中一个拿着当时颇为新潮的洋伞。(图/新周刊图片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