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的农村民生改革 ——关于暑期农村的社会调查 引言: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伴随着改革之风,在党中央的英明领导之下,我国农村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重大变革。从全面取消农业税,到对农村进行三次重大政策改革,再到彻底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农村——这个中国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农民——这批占全国总人数7成的人民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随着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对农村民生问题作了报告,预示着农村民生进入了新纪元。 关键词:改革开放,农村民生,农业技术,农村义务教育 正文:改革开放是今年举世瞩目的话题,30年一个不长也不短的时间,它带给了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资本,它成就了一个国家的伟大复兴,它见证了世界第一大发展中国家的觉醒,它也开启了我国农村民生改革的发展之路。 为了能够更全面客观地了解和考察我国农村的变化和发展,在这次暑假我们去了安徽省桐城市桃元村,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党山镇,黑龙江省晔南县红光村,辽宁省鞍山市城昂堡镇,浙江省长兴市雉城镇,江苏省宿迁市玉皇村等地,就其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发展进行了一系列调查。我们主要采用的调查方法是问卷调查和实地采访,在此过程中我们收获颇多。 我们分别在安徽省桐城市桃元村发下了53份问卷,其中回收了50份问卷,回收率为94%;在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党山镇菜市场我们下发30份调查问卷,全部回收;在江苏省宿迁市玉皇村发放40份调查问卷,全部回收;在浙江省长兴市雉城镇发放50份,全部回收;在黑龙江省桦南县红光村以及辽宁省鞍山市城昂堡镇进行实地采访。调查问卷和实地采访的对象主要是农民,其中涵盖各生活层次的家庭,所调查和采访的群体进行了男女比例协调。 通过对几个沿海地区周边农村生活的深入探访,我们发现农民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们的生活质量有了明显改善,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也日渐明显,农业发展不断闪现新亮点,科技创新有待进一步提高。 一、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生活变化的几个特点 (一)生活水平较改革开放以前明显提高 改革开放给农村带来的变换是无可忽视的,其中生活水平的改善是最直观最显著的。在这次的调查中我们也可以看出80%以上的农民都能明显感觉出自己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没有一个人认为改革开放并无对农村有所影响。 若是要谈及农村的变化究竟在哪些方面体现出来,便是诸如医疗,教育,住房,环境,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民生二字可谓是近几年最热门的话题,城市也好,农村也罢,民生的确能直接反映出生活水平的。正是了解到这一层,我们在问题设置上也大量涉及到了民生问题。例如“您觉得改革开放30年给您带来的最大好处是什么?”、“在改革开放30年中,您居住条件是否有所改变?”、“目前你家庭用于食物支出的比例?”等问题。在回答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几乎所有农民都觉得改革开放给农村民生带来了不可小视的作用。 举几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首先解决了“温饱问题”,包括农民的温饱和整个国家过去都是实行配给制,要粮票、油票、豆腐票,现在都没有了,不用拿票了,说明农产品供给极大丰富;改革开放之前几乎每家每户的房子都是茅草屋,而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大部分都是楼房了,就连平房也其本没有了;从前劳作耕田全部用牛,而现在先进的耕田机器代替了简单的农作,同时农业产量也有大幅提高;以前窄小的泥路,一到下雨天就成烂泥路,想出去也难行,现在宽阔的水泥路通到了家家户户的门口;从前每家平均有一辆自行车也不到,而现在每家都有自行车、摩托车,有的家庭还买了小汽车。 经济水平提高,村民用于食物支出的比例下降,各项娱乐活动也丰富起来。以往人们基本无任何休闲活动,有的也仅是每村有限的几台电视或广播,如今电视已走进各家各户,有条件的还开始使用网络媒体。 现在的生活好像芝麻开花节节高,一天更比一天好。如今,国家又给农村减免了农业费,农业税被彻底取消,并给予一定的农业补贴;农民孩子上学的学杂费也免了,义务教育彻底落实了,孩子基本的教育问题得以解决。农民生活水平在各方面的显著提高促使他们对农业劳作的热情更加高昂,拥有更强烈的进取心理,在提高自我生活质量的同时,一步步促进了我国的农业发展。 (二)农村教育问题仍任重而道远 80年代初期,几乎没有人是高中及以上的学历的。而现在有不到40%的村户家庭受教育程度变化较大,高等教育已经走进家庭;25%左右的家庭受教育程度有了变化,变化主要为专业技能学习成为教育主导;剩下的有变化的则为义务教育已经基本完成。 但是由于参与调查的都是农民,因此政治面貌大多是普通群众,几乎没有党政人员,就连共青团员也很少。可见在农村中并未真正做到党政结合,思想教育方面十分不足。另一方面值得反思的是,在此次调查中我们发现,虽然现在农村保障了义务教育的基本完成,每个孩子都能上学接受教育,但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人却一个也没有,即使是大学本科学历也没有超过3%的,这种情况让人担忧。另外,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农村的教育水平也呈地域性的差异。东南部沿海地区由于地理条件优越、经济发展快速,其教育水平也明显高出其它地区。这样的地区性教育的不平衡将会导致地区间包括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差异。 我国已经提出了要科技兴农,在农村中广泛应用科学技术,可是如果没有高学历的专业人才又如何利用科技提高农业水平呢?虽然与30年前相比,农村有了相当大的进步,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农民现在的经济状况和教育水平仍然远不能与城市居民相比,这意味着缩小两极分化的任务仍任重道远,不可怠慢。 (三)政府优惠政策得到有效落实,政府新政策促进农业发展 改革开放就是解放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在改革使农民的温饱得到保障之后,不断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的生活水平就成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难点和重点,针对这些问题的政策也一一出台。我们的调查显示,有80%的农民对这一系列的政策持满意的态度。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采取多项政策和措施引导和鼓励农民脱贫致富。从80年代的粮食保护价、粮食最低购价、发展集体经济和多种经营到90年代后的劳务经济取消“三统一提”清理农民负担、农村税务改革等等,都是保护农民收入增长的具体措施。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农民的收入引起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本着“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取消农业税,对粮食、油菜实行直补,对购置大中型农具,购买良种的农户实行补贴。政府也高度重视曾收的问题,除了落实中央的相关政策外,结合农村实践情况,出台了相应的保障我村农民曾收的措施。如调整种植结构,发展设施农业,大力发展劳务经济进行了农村合作经营化,通过各项政策落实,使我们农民收入稳步增长,近几年农民收入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增幅。 安徽是我国的农业大省,我队安徽小分队走访了桐城市桃元村。在安徽,有一项几乎家喻户晓的小麦高产攻关活动。这一活动的实施,生动地见证了安徽省提出的“依靠科技,主攻单产”的粮食生产道路。 2005年9月,安徽省政府正式发文提出了《关于开展小麦高产攻关活动的意见》。从2005年秋种开始, 9个小麦主产市开展以“依靠科技,主攻单产,全面提高小麦生产水平”的专项攻关行动。如今,活动开展已经三年了,安徽省的小麦在单产产量及优质率上有了显著提高。桃元村作为一个小村也在全省的带动下提高了产量,农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生活环境逐步改善。安徽作为农业大省,要为国家粮食生产做出更大贡献,一个重要支撑,在于依靠科技。而让科学技术发挥作用的关键,在于调动农民科学种地的积极性。靠谁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又如何推动科学种地?很显然,需要靠政策引导,需要靠政府推动。安徽省在政府的领导与协助下,取得了农业的大丰收! (四)越来越多的农民与时俱进,关注时代发展 调查结果显示,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已不仅仅关注自身环境,而是将眼光投向外界甚至是国外。多数人表示,他们已可以接受社会新事物,人们的道德素质也有很大提高,解决了温饱问题后,许多人开始有了更高的生活目标。 在农民们看来,政府还要做的是多引进外商在本地区投资,带动本地区经济发展;保护本地区环境资源,可以发展旅游业;注意农村人的道德素质的提高,所以要加强道德教育和宣传;发挥青壮年劳动力资源来建设家乡,而不是流失出去打工;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外界信息,好根据时代发展;注意教育投资的效率,让所有人不因为高额书本费而没完成义务教育,好提高农民的知识水平。从这些措施中可以看出随着农村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环境问题和第三产业的蓬勃。这些都是农民们生活质量提高的表现。 二、目前农村仍存在的问题 (一)物价上涨速度较快,消费水平相对降低 改革开放直接导致了物价上涨,农民的消费水平降低,生活质量相对下降。我们必须看到农村生活水平相较于城市仍然十分滞后。就比如说食物支出在总支出中的比例这个问题,也许很多人都知道其中涉及了一个很专业的经济没名词——恩格尔系数。而让我们失望和忧心的是农村的恩格尔系数很高,现今我国已经初步达到小康水平,但是目前农村根本达不到这个水平,才刚刚及上温饱。不只如此,其他的有关民生问题也多多少少影射出了我国农村有着许多的问题尚未解决。 (二)地方性的差异较大 调查反映出,东部沿海地区由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与外界交流较多,人力物力资源丰富,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发展明显快于其它地区,一直走在最前沿,而内陆的农村地区人才流失、物资缺乏严重,导致其发展的缓慢。即使当地资源富庶,没有了高科技的力量,再多的资源仍然没有任何用处。经济文化等各因素相互作用后,导致了城市与农村,东部地区与其它地区两极的显著差异。如浙江长兴的雉城与辽宁鞍山的城昂堡镇(暂时忽略两地物价差异),前者已有大部分农民月收入在1000至3000元,后者有80%的人只有500至1000元,达到1000至3000的只占20%;在教育水平上,雉城有一半以上农民表示高等教育已走进家庭,城昂堡镇只有30%表示接触了高等教育。可见,地域的差异是农村发展的一大难题。 (三)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科技创新是解决之道 无论在哪个地区,环境污染一直是农民们较关注的问题之一。调查问卷显示,环境污染、物价上涨、贫富差距是改革开放带来的三大缺陷。环境污染是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产物,各种化工产品如化肥的使用,不仅给土地、水源等带来污染,同时也影响了食品的安全。当前,农村地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性遏制和扭转,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叠加、各种新旧污染交织,种种环境问题危害群众健康,制约经济发展,影响社会稳定。严峻的农村环境形势,已成为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对于环境问题,发展和治理要同时进行,并且要探索出一条少污染甚至无污染的发展之路。这条路,还是要以科技为第一要素。 中国有13亿人,13亿人口13亿个肚子都要靠农业来喂饱,所以“民以食为天”可算是中国第一紧要的箴言。科学的滥用,污染了农田,森林植物的破坏让沙漠侵吞了农田,无序的工业化挤占了农田……当农田的萎缩超过了“食”的需要,我们拿什么来养活13亿人。就算我们纠正了上述的一切错误,可我们农业的生产产量仍然跟不上人口的需要时怎么办?我们如何来养活13亿人,14亿人,15亿人。 唯一的出路只有一条,向农业科技要产量,要质量,比如曾经的米丘林嫁接、比如成功的袁隆平水稻杂交,再比如上海孙桥农业园区的无土栽培……唯有农业上的不断科技创新才是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农业发展中的新亮点 (一)新兴科技引领农业发展 在此次调查中,我们发现安徽省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中变化最大。 随着安徽省小麦高产攻关活动的推广,按照测土配方均衡施肥的方法逐渐取代“一炮轰”的施肥方法。“一炮轰”是安徽省麦农对一次性给小麦施底肥的形象说法,这种施肥方法简单,但不能有效兼顾小麦生长的各个时期,因此成为影响小麦高产的重要原因。如今,新技术不断融入日常生产中,提高了产量及优质率,使农业发展向前跨越了一大步,农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为了让科学技术真正走进田间地头,安徽省确定了小麦生产过程中选种、播种、施肥、病虫害防治4个关键环节。在示范中围绕这几个环节对种粮农民进行培训、引导,使粮农认识到科学种地并非高不可攀,有时就是改变一下传统种地习惯。在推广过程中,为了让实用技术成为粮农的自觉行为,他们把良种与良法、农机与农艺结合起来进行推广,要求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与良法耕种和适用农机捆绑在一起实施。 安徽省的农业在科技进步的带动下不断发扬壮大,安徽省也成为我国的农业大省,这是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巨大成果。“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中国的农业发展离不开科技的创新。 (二)农村合作社提高农民经济收入 农村合作社是通过产业化方式引导农民跟着市场调整粮食品种,解决粮食产得出、卖得好等问题的一种有效渠道。企业引导农民选择新品种,而农民通过合作社与企业打交道、与市场打交道,合作社对农民进行产前、产中、产后服务,避免了其他合作方式的许多缺陷。合作社不仅解决了农民产出的粮食有正当放心的销售渠道,而且还培养一批又一批农业技术人员,解决种植过程中的各类问题并提出有效方案提高产量和粮食的优质率。 农村合作社实际上是农业技术进步的一种直接推力,是农民与整个市场交流的平台。农民需要技术,但需要什么样的技术农民自己不知道,只有市场对技术最敏感、企业对技术最敏感,所以农民种地要跟着市场走。市场需要优质品种,农民就要跟着种植,而优质品种有质量产量的要求,所以良种还要配合良法,这就促成了农民技术上的进步。农村合作社的出现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收入,促进了农业技术的发展,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新亮点。 (三)农民田间学校的开办 当前,中国农村普遍存在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不高,对农业生产新技术接受慢等问题,而长期以来,我国农技推广所采取的“自上而下”灌输式的传统培训模式,已无法满足农民对科技的需求。在如此紧迫的环境下,农民田间学校诞生了。 农民田间学校是一种新型的农技推广模式,它贴近农民、注重实践,是连接农民与农业技术的纽带。农民田间学校,是对农民进行技能培训的一种方式,它以农民为中心,以田间为课堂,采用非正式成人教育的方法,以启发式、参与式、互动式为特点,着重培养农民动手、动脑、动口能力,调动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农技人员以辅导员的身份深入浅出地将技能教给农民,与农民保持互动互助的关系。农民田间学校重在培养农民自己自主决策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农民成为专家,再通过他们带动更多的农户。 农民田间学校的建设,提高了农民整体科技素质,不断培养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建设,成为我国不可或缺的一股力量。 (四)植保专业服务队隆重登场 在安徽、江苏的产粮地区,有一支逐渐活跃的农村植保专业服务队,这支队伍由原来的农机、农技、畜牧、林业等站所组建的农技综合服务中心搭建,成员由各村有一技之长的村民组成,平时负责本村的治虫喷药,遇到大面积防治则统一组织集体行动。服务队成员还是病虫害监测预报员,发现病情马上向上面通报。服务队实行自负盈亏,盈利主要是农药化肥的正当利润加上恰当的劳务收入。由于服务队使用的农药化肥都来自统一的正规渠道,既防止了假冒伪劣产品的出现,还带动了村民学习新的药肥技术。 服务队的出现缓解了农村中缺少劳动力和专业技术员的问题,一些地方的服务队因此逐渐由专业的病虫害防治向种植、田间管理、收获等上下游延伸,成为农村新技术、新农艺的直接使用者和传播者。 植保专业服务队的登场不仅成为新的农村劳动力,而且在防灾治虫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大大减少了由虫灾引起的收成损失,弥补了我国农业在防虫灾方面的普及。 改革开放是农业技术的改革,更是农民思想的改革。“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我国农民做到了,他们在困难中突破思维的极限找到解决的方法,新想法的不断涌出,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更使得中国的农业不断飞速发展。 尽管改革开放的确给农村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我们不可否认我国的农村和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的农村有着很大的差距。农民在我国的社会地位也远远不如其他国家的。这种现状难以尽如人意,甚至让人微感失望,但是我们也必须对农村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因为只要我们一直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必定可以实现农村的更伟大的复兴。 说到党的领导,我们在调查中也设置了有关参政的问题及农民对改革开放这项基本国策所持的观点等问题,得到的答案是90%的人认为改革开放是一项符合人民根本利益的基本国策,利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所以说中国共产党和党的政策在农民心中有着崇高的地位和高大的形象,这就有利于进一步的发展和领导。 总结:通过这次的社会调查,我们深刻体会到了关于改革开放30年对农村的影响,从最表层上看的话,就是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乡风乡貌的改善。从较深层次上看的话,通过30年的改革开放,农民的素质提高了,思想变活了,并不是一味地将自己束缚在农田上,很多人都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走向城市,由农转居,由农转工;或者是转变为个体工商业者,自己经营一些商品等;即使还是做农民的,也有许多由原来的劳动力密集型的生产方式转向科技密集型的生产方式,做新型农民。 农村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农民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文化教育也跟着前进,培养出的大学生、研究生越来越多,科技日益更新,农村人致富的门路也越来越多了,路越走越宽了,我们奔小康的日子也越来越近了……改革开放三十年发生的变化世人瞩目,对农村来说,某种程度上来讲,对很多人是一场梦一样。发生这么大的变化,首先解决了“温饱”,包括农民的温饱和整个国家过去都是实行配给制要肉票、布票、粮票、油票、豆腐票,现在都没有了,不用拿票,说明农产品供给极为丰富。三十年前我们每个村只有一家小商店,三十年后的今天,农村和城镇一样到处有商店和便利店及小超市。三十年的改革开放给农业,农村带来很大的变化,给农民带来了很多的实惠,也使得改革开放发展有了比较雄厚的基础。 但是总体来讲,城乡之间,差距还是比较大的,与一些发达国家也是不能比的。和城里相比,农民的收入相对于城里来说,每个人的收入仅仅相当于城里人的1/3左右。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30年的改革开放给农业、农村带来很大的变化,给农民带来了很多的实惠,也使得整个中国经济的改革开放发展有了比较雄厚的基础。但是由于过去农村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太多,30年的改革还仅仅是解决了其中的一部分。所以从当前的城乡发展差距来看,要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推动农村更快发展的任务还是相当艰巨的。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飞速发展有目共睹,但还多少存在着了些不如人愿的缺点。但愿在未来的30年中农村能够取得更大的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