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桐城,人们发现,很多工作开始轰轰烈烈,后来默默无声,最后不了了之。那么,很多工作为什么有头无尾呢?如何解决这个难题?下面,请看宿迁市委书记最近写的一篇文章: 用“大部门制”的方法抓工作 (2008-07-30 22:20:46) 在“头脑风暴”的讨论中,建设局长赵建军同志不无感慨地说,现在一项工作凡是涉及到多个部门的肯定抓不好,部门有分管市领导,分管市领导有自己的部门,互相禁忌或者互相客气,碰到边界马上缩回去了,结果谁都抓了,谁也抓不好,留下真空与扯皮。建议采用“大部门制”来推动工作的落实。 听了这个“金点子”非常高兴,终于有人看到了问题的实质,而且是建设口,是部门最多(有规划、建设、城管、园林等四个局)、人员最多、职能交叉最多的大口子,能说出这样的话,许是切身体会、切肤之痛使然。
我也非常希望这样,改革创新是宿迁对外的“第一印象”,也是宿迁发展的“看家本领”。如果我们这次从市一级这样相对中央的基层突破,也不啻是一个轰动效应的大动作、大新闻,痛痛快快的大改革、大创新,对全局工作也会有大推动、大促进,何乐而不为呢?
但难点有两:一是,“大部门制”在上级机关部门也没出现象人们期望的大变动,面对上级的机构永远多于下级的现况下,这时的精简归并是“下动上不动,越改越被动”,会遇到无穷无尽的难题和代价;二是,业已形成的庞大官场和官员,我市实行“大部门制”需要精简的副处级以上官员起码要50%以上涉及数百名,这是切身利益,必然会遇到抵触和抵抗。这样的综合成本和代价太大,会出现欲速则不达,甚至前功尽弃,返回老路,更加僵化的局面。
智者善博奕,能者握大势。有时改良也是改革,迂回也是进取。面对这次“头脑风暴”提出的“大部门制”这样的颠覆性改革,我们要做的改良和迂回只能是,在不触动现行体制的前提下,不影响现行分工的情况下,剥皮抽筋、釜底抽薪。把我们要主攻的重点工作项目化,分工落实到市级领导,实行“一根鞭抽到底,一个人抓到成”,凡涉及的部门不管原有的分工,不分原有的职能,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等一切要素,为这项重点工作和项目服务。例如,城市的污水处理涉及到市水务局、环保局、建设局等,现在确定一个管环保的副市长抓,他可以调动任何一个委办局的力量抓,抓不上去唯这一个人是问。这样铁板钉钉一样负责,箭穿雁落一样结果才能干一件,成一件,件件落到实处,项项人民满意。
这就是我们最近对中心城市要推进的48项重点工作和项目,分解到23位市领导的初衷和目的,希望这样的尝试取得成功,也一定要成功!
[此帖子已被 不平则鸣 在 2008-7-31 13:53:27 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