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匿名

[桐城文] 桐城——历史的记忆(优优整理)

[复制链接]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8-6-27 23:16:46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306

主题

7933

回帖

1万

积分

巡查专员

躲在光明中默默观看

Rank: 8Rank: 8

积分
12741

桐网巡查发帖超人钻石会员自我鼓励活动大师桐网元老激情之星新中国成立70周年

鲜花(17) 鸡蛋(2)
发表于 2008-7-2 00:20:51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下!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335

主题

1万

回帖

1万

积分

桐网进士

知足常乐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8219

论坛建设发帖超人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8-6-27 22:19:35 | 显示全部楼层
太长了,先顶了再看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8-6-27 22:52:09 | 显示全部楼层

 

净土莲社

 

 

朱光潜故居

 

刘邓首长南下住所

 

二野渡江司令部旧址

 

 

半山阁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1

主题

18

回帖

20

积分

禁止访问

积分
20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8-7-1 22:42:12 | 显示全部楼层
N年前去过大石板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8-6-27 22:37:52 | 显示全部楼层

闲说桐城历史人物之五(左光斗)

 

铁骨铮铮的左氏诸公

     晚明政治的黑暗,到天启朝,已达登峰造极。这黑暗的源头无疑是阉宦当权。在中国古代史上,每当皇权衰落之时,便是阉宦和士大夫两大集团争权夺势之际。宦官和士大夫仿佛是天敌,在宫廷之上,在皇帝座下,围绕着国事政事或者皇家内事,他们总在不断争斗着、互相钳制着,此消彼长,此长彼消。制衡他们的是皇帝,皇帝若是懦弱无能,便只好成为一方的傀儡。

     天启朝阉宦集团的代表是魏忠贤,士大夫集团的代表是东林党人。在这两派你死我活的斗争中,魏氏集团占了上风,酿成了历史上著名的“六君子惨案”。

     当一个大字不识的乡间无赖,中年自宫的赌徒太监被权力膨胀到“九千岁”的时候,许多曾经自命清高的士大夫已经堕落成了蝇营狗苟之辈,他们跟在魏忠贤后面摇尾乞怜,狺狺作势,成了宦官集团的豢鹰走狗。有史家称此为“晚明士大夫的集体无耻”,“当是时,欧洲人正在向亚洲美洲侵略扩张,后金疯狂地向明王朝进攻,中国各地民变风起云涌,明政府的几乎全体官员,却向一个宦官变态般地谄媚。”

     这谄媚包括向魏忠贤跪拜奏事,山呼九千岁,包括全国各地争相为魏忠贤建生祠,更有甚者,要“以忠贤配孔夫子”“以忠贤父配启圣公”。史家这样分析“在宦官当权的闹剧里,中国的士大夫精神也像宦官的身体一样被阉割了。”

     当然在这集体无耻和精神阉割中,仍然有人独善其身也有人挺身而出。东林党人就一直与阉宦集团势不两立。六君子便是东林党的重要人物。六君子者,杨涟、左光斗、周朝瑞、魏大中、顾大章、袁化中是也。其中的左光斗即是安徽桐城人。

左光斗,字遗直,一字共之,万历三十五年(1607)进士。由中书选授浙江道御史,后升任左佥都御史。在御史任上,左光斗一贯仗义执言,尤其与副都御史杨涟公忠一体,深孚众望。然而在那宵小当道的朝堂之上,他们的公忠行为也招来了许多权贵者的忌恨。

     天启四年(1924)杨涟上疏弹劾魏忠贤二十四大罪,气得魏忠贤暴跳如雷。紧接着,左光斗又草拟了魏忠贤三十二该斩罪。这还了得?!左光斗的奏章还未送出,东厂的鹰犬已经侦知。于是魏忠贤当即将他罢官回家:看你无官无职,还有什么资格上奏章?

     仅仅罢官当然不能解“九千岁”心头之恨。于是经过一番罗织罪名,将杨、左并东林六君子统统逮捕下狱。天启五年(1625)七月,六人未经任何法司机构审理,全部在东厂监狱中被残害致死。

     关于他们的惨案史书多有记载:内阁中书汪文言本是一小官,只因他与左、杨等人走得近,便将他捉去严刑拷打,逼他“揭发”左光斗等人受贿误国,造成边防失守。明朝锦衣卫折磨人的手段是出了名的,汪文言吃打不过,说“罢罢罢,反正我的口遂不了你的心,任你巧为口供,我都认了便是。”于是一份早已捏造好的口供摆到了汪文言的面前,汪文言一看,是说杨、左等人受了辽东经略熊廷弼的贿赂,而此时熊廷弼已因边关失守被关押在狱,即将处死,熊一死,此受贿案当然就死无对证了。汪文言怎么也没想到要他画押的口供竟是如此卑鄙无耻,他悲声高叫:“天乎!冤哉!如此诬陷清廉之士,有死不承!”可是由不得他不承,他被强行画押,然后活活打死。

     “原告”已死,不能再言,而身系重狱的“行贿者”熊廷弼听说此事,更是好笑:“杨、左两人乃皆前日劾我者也,何以余为通贿?”

     然而一切本就是莫须有的,熊廷弼不承认行贿又有何用?魏氏集团本就没打算让三法司来审理此案。他只需授意锦衣卫将他们害死在狱中即可。锦衣卫有一套所谓“全刑”:笞杖、枷锁、脚镣、手钮、夹棍、拶指、压膝、断脊、刺心、剥皮。这些变态的阉人们,难道能够在这种折磨人的酷刑中获得自身被宫的某种心理补偿?史载六人在北镇抚司(属锦衣卫)受尽各种酷刑,肌肉腐烂,筋断骨裂。顾大章受刑不过而自尽,其余五人均被残害致死。杨涟死时土囊压身,铁钉贯耳,其状惨不忍睹。而关于左光斗的惨状,方苞《左忠毅公逸事》写得活灵活现:“席地倚墙而坐,面额焦烂不可辨,左膝以下,筋骨尽脱也。”尽管如此,而当史可法化妆成掏粪人去狱中探望老师时:“史前跪,抱公膝而呜咽。公辨其声,而目不可开,乃奋臂以指拨眦,目光如炬,怒曰:‘庸奴!此何地也?而汝来前。国家之事,糜烂至此,老夫已矣,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柱者?不速去,无俟奸人构陷,吾今即扑杀汝!’因摸地上刑械,作投击势。史噤不敢发声,趋而出。后常流涕述其事,以语人曰:‘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

     方苞所写之事,是听他父亲方仲舒说的,方仲舒是听方文说的,方文是左光斗的女婿,关于狱中之事,是听史可法亲口说的。当是第一手资料。

     左光斗已被折磨得不成人形了,但面对史可法的冒然涉险,他仍然怒火中烧,斥责他不顾国家重任。他不要这样的私情,他要他做天下支柱。所以,当清军长驱直入,明王朝终于忽喇喇大厦倾的时候,史可法一柱独立,虽无能支撑住腐朽不堪的大明江山,毕竟完成了一个抗清英雄以身殉国的民族形象。

     《左忠毅公逸事》写的就是史可法和左光斗之间的师生情谊。史可法赴京赶考时,是个穷苦书生,无钱住客栈,只好寄宿郊外古寺中。那时左光斗任职京畿督学,一个风雪严寒的日子,左督学微服出行,入寺游玩,看见一书生伏案而卧,身边一篇文章墨迹未干。左督学悄悄拿起文章一看,竟是一篇妙文。于是对这个贫穷书生心生怜悯,解下身上的貂裘轻轻覆在书生身上。转出来,问寺中僧人,知此人是来京应试的士子,名史可法。待到考试时,史可法果然考了个第一名。等到史可法来拜谢座师时,左光斗引他入内拜夫人,对夫说:“吾诸儿碌碌,他日继吾志事,惟此生耳。”

     一对相知师生,两个铁血汉子。只是在晚明那乱世和末世,他们的抱负并未得到施展,双双死于盛壮英年。一个死于朝中阉宦,一个死于外族兵刀。

     其实左光斗的儿子并不像他说的那样“碌碌”。他有四子分别名为国柱、国栋、国林、国材,皆是饱学之士,被时人称为“龙眠四杰”。他们也像其父一样铁骨铮铮,疾恶如仇。崇祯朝时,魏氏集团覆灭,东林党人一度东山再起。“六君子案”也平反昭雪,左光斗被追赠太子少保,谥忠毅,建专祠。然而明朝已经腐朽不堪,任谁都回天无力了。崇祯皇帝苦苦支撑了十七年,这是内忧外患的十七年。在这忧患之中,复社诸生与阉党余孽继续斗争着。左国柱们是复社中的干将。

     除了国柱兄弟,还有左光斗的七弟光先、八弟光明都曾在崇祯朝和南明小朝廷做过官,他们同样是些篾视权贵的铁骨汉子,一直与阉党余孽势不两立。所以,当崇祯朝覆亡之后,南明小朝廷又成了阉党余孽的天下,左光先、光明、国柱、国栋们又受到了马、阮集团的政治迫害。

     左氏诸公,皆是铁骨铮铮的硬汉。桐城史籍所载,不止起自光斗。其实光斗的曾祖父左麟就做了一件堪称侠义的壮举。左麟,号松坡,字天祥。明成化年间,桐城地方芦苇课税过重(想必那时芦苇在桐城占有一定的经济份额),许多贫家交不起税到处躲藏,到了除夕年关回到家中,往往还被逮进监狱。左麟总是出资帮他们交税,没钱了,卖田卖地帮他们交,田地卖完了,又借贷帮他们。可是,课税年年有,头年的债还未还清,第二年的又来了。他想这样不是办法“代输课,无已时,岂若撞登闻鼓刎颈阙下吁减课邪?”他决定要去告御状,请求减税。于是北行进京,写好状疏,准备闯殿了。同行的家仆左恩却偷偷将状疏藏在自己怀里,对左麟说:主人你不可死,若皇上问起课税事,必得你来讲清其中的积弊。就让小仆代你击鼓上疏,以身受死吧。原来真如戏台上演的,若告状,先吃一顿杀威棒。就这样,左恩怀疏到午门伏阙,死于交戟之下。事惊朝廷,皇上召见,左麟将芦税过重,民不堪受之事一一奏来。最后结果,减税百分之三十。左麟办成了这件大好事,回乡后,乡里人都对他感恩戴德。听说他这一趟告御状,前后化费了上千两银子,有人便资助了三百两银子给他,他收下了这银子,却又用这银子造了一座桥,方便行人。

     光斗的父亲人称左太公,名出颖,字韬甫。史载“太公有大略,喜怒不形,处嚣若寂,在险若夷。”左出颖是个秀才,喜读史,曾著《读史拾余》,阐述历史上阉党之祸。光斗中进士后,太公即将此书送给儿子,勉励其要做个堂堂正正的直臣君子。左光斗被祸之后,太公虽然心中悲愤,然而也只是默默流泪。直到光斗平反昭雪,建祠安牌,重新祭葬之后,太公才仰天大恸。大恸之后,说:“我今天可以死了。”于是端坐而逝。年已八十四岁。

     左氏一门,皆是铁骨铮铮的汉子。不仅在朝者是,在野者也是;不仅主人是,奴仆也是。为国为政,为乡为民。可捐躯,可殉道。

     读史,读至此,令人唏嘘。击节!

     左忠毅公祠址在桐城城区北大街,桐城中学院内。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8-6-27 22:41:46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桐城巾帼诗人

明清两代,桐城文风鼎盛,诗歌创作亦经久不衰。在众多诗人中,女诗人近百家。其中最著名的当推“诗坛五姊妹"。她们是方以智的大姑方孟式、二姑方维仪、堂姑方维则、母亲吴令仪、姨母吴令则。这五位女诗人常常唱和于“清芬阁",形成桐城最早的名媛诗社。《明诗综》和《安徽名媛诗词征略》等诗集中,都选有她们的诗作。

  方维仪婚后不久,夫死还家,从此守志清芬阁中,潜心诗画和亲诲侄儿以智。堂妹维则亦孀居归宁,与维仪过从甚密;大姐孟式常回家探望;弟媳吴令仪及其胞姐令则也都喜爱诗词。这样,方、吴姻亲中的诸娣姒常聚首一堂,吟哦推敲,并尊维仪为师。维仪诗风一洗铅华,归于质直,清代学者朱彝尊说她的作品很似孟郊。她的七卷诗作《清芬阁集》,《明史·艺文志》有载。除诗坛五姊妹外,其他较为著名的还有方御、陈舜英、张莹、吴坤元、张令仪、方筠仪、张淑媛、方静仪、方若徽等人,她们都有诗集传世。桐城巾帼诗人的诗作,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诸如时事人物、历史事件、个人身世、朋辈交游、山水田园、男女情爱、生活琐事等,都有所反映,其中不乏脍炙人口的名篇佳构。在封建礼教恶性膨胀的明清两朝,

  桐城女诗人以诗名见知于世,无疑是对封建社会提倡的“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有力挑战

(二)康熙数联赐张英

  清朝康熙帝玄烨统驭天下六十一年,以其文韬武略,开创了“康乾盛世\',·堪称千古一帝。张英官居宰辅之位,常傍君侧,应对得体·深受康熙器重,誉其具有古大臣风范。朝中典语辞章,多出其手。康熙四十一年(1702),张英年老归里,闲居城内“五亩园及龙眠山“赐金园,,内,含饴弄孙,怡然自得。康熙十分挂念这位老臣,常向张廷玉垂询其父近况,并书数联赐予张英。其一云:“诗书乃立身之本,孝弟为制行之原"。此乃张英归乡后第二年所赐,联含浓厚的伦理说教色彩、典型的谕下口吻。
其后两年,康熙的赐联均浸染着闲适与悠远的情调,没有了君主的威严,倒象隐士谈禅,农人夜话。它们分别为:“白鸟忘机,看天外云舒云卷;青山不老,任庭前花落花开。"“远处尘埃少,闲中岁月长。"“梗稻年年观获乐,子孙世世读书声。"可以想见,康熙作联时,是加入了自己的想像和感悟的。赐联的同时,康熙还赐予张英“秋水轩"、“双溪。“种花处”、“谦益堂"、“藻静”,等数方匾额。其恩待张英之心,由此可鉴。

(三)戴名世罹难《南山集》

康熙四十八年〈1709〉,戴名世在殿试中高中一甲第二名,即“榜眼”,官授翰林院编修。戴名世素喜放言高论,指斥朝政,臧否人物,朝中诸公皆畏其口,心存疑忌。康熙五十年,御史赵申乔参奏戴名世“妄窃文名,恃才放荡”,“私刻文集,肆口游谈,语多狂悖,逞一时之私见,为不经之乱道,\'。其直接证据就是戴名世门人尤云鄂于康熙四十年(1701)为其刊刻的《南山集》中所收《与余生书》。在这封信中,戴名世沿用了南明诸帝的年号。此外,书中还引述了同乡方孝标《滇黔纪闻》中有关南明的史实。康熙帝览奏,勃然大怒。他本就有“朕临御多年,每以汉人为难治”的感觉,现天下承平,正可借此整饬“异端”,以收监谤防口之效,遂下旨严查,时达两年之久,最后御裁:戴名世处斩,方孝标剖棺戮尸,凡为《南山集》作序、刊刻、贩卖者,均处流刑或入旗籍。此案株连数百人,为有清一代最大文字狱。自此,天下文人噤若寒蝉,避谈国事,以免招杀身之祸。
  (四)姚鼐拒和《麦饭诗》

  姚鼐先祖葵轩,有一年过年刚吃过麦饭,即被拉去当差,于是做了一首《麦饭诗》:“四十年来光景殊,磋跎岁月意何如?儿童五六饥寒迫,生计萧条事业孤。灶火炊余蒸麦饭,柴扇掩罢昕征呼。重重乐事人间有,寥落凄凉似我元。"葵轩死后,他的四个儿子先后被录为学官子弟,两个孙子中了进士,同到葵轩坟前祭奠,均和诗一首,告慰先人。久而久之,相沿成习,祭坟和诗就成了姚家中举人、进士之后的必行规约。

  乾隆二十八年(1763),姚鼐中得进士,便与伯父姚范、父亲姚淑一行上坟祭奠。祭礼后,姚鼐将《麦饭诗》朗诵完毕,父亲即等他献上和诗,不料姚藕脆在地上满脸通红,沉默不语,伯父心下狐疑,他知其很有诗才,今日迟迟不能启齿,必有原因,便问姚鼐。姚鼐说:“自老祖宗归天以来,和诗数百,后人怎能出奇翻新,脱其窠臼?昔韩子倡导,作诗为文,唯陈言之务去,而我等却在《麦饭诗》的樊篱中谱陈词,弹老调,如此代代相承传,何能实现先贤雅训。况和诗并非葵公原意,推愿遗训,旨在勉励后代为官恤民,否则诗如李杜,仍是姚门不肖子孙,不知大人以为然否?"这番话说得父亲缄默无言,伯父频频颔首。姚家上坟和诗规矩从此废止了。

(五)姚藉登泰山

  《登泰山记》是清代“桐城派"代表人物姚鼐的力作,享誉中国文坛二百余年。其文诞生,尚有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姚辞官归里。一路风尘,进入泰山之境,便决定顺道拜访昔时好友,时任泰安知府的朱子颍。故友重逢,不亦乐乎!言谈中,朱氏先颂姚鼎功德、文名,后炫耀自己治理泰安之功。因朱氏为政口碑欠佳,对此姚藕早有所闻,故笑而不应。后朱氏殷勤邀请姚鼎登泰山观日出,姚鼎乐而应之。

  翌日他们登山观景,不知不觉来到历代帝王封禅祭典之处。当看到众多功德石刻时,朱氏怦然心动,试探道:“历代帝王名士均与泰山结缘,以墨宝与泰山同寿,姬传兄是否亦撰文镌刻于泰山巨石上?"言谈中,分明是想姚鼎撰写“政通人和”,之类的功德文章。姚鼐会意,此行虽偿他观山之愿,但他决计不辱文德。登山归来,朱氏见姚鼐毫无作文之意,便迫不及待送上文房四宝。姚藕展纸挥毫,一气呵成《登泰山记》一文。朱氏观文,大失所望,一语双关道:“姬传兄,我现在才真正了解你,可敬可佩!”。

(六)“天下文章出桐城”

  清乾隆时期,吏部主事程晋芳(歙县人)、翰林院庶吉士周永年(山东历城人)均博学贯通,同为《四库全书》编修,对桐城籍文人的文章欣赏推崇。此时,姚鼐也是该书编修,程、周对姚鼐说:“盛清治迈逾前古千百,独士能为古文者未广,昔有方(苞)侍郎,今有刘(大櫆)先生。天下文章,其出于桐城乎!"此论即传遍京师海内,被视为桐城文派名称的由来。

  程、周“天下文章,其出于桐城乎!"的论说,如实道出了桐城文派的声势和影响。当时桐城文风已遍及全国,形成所谓“家家桐城”的局面,此种状况一直延绵到清末。其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有戴名世、方苞、刘大櫆、姚鼐、戴钧衡、方东树、刘开、姚莹、吴汝纶等。他们不仅创作了大量的散文,而且创立了系统丰富的散文理论,传人遍及全国,规模之大,时间之长,为中国文学史所仅见。仅刘声木《桐城文学渊源考、撰述考》就列了桐城文派作家646人,桐城文派著作2370种。近代著名学者刘师培也曾指出:“望溪方氏摹仿欧、曾,......桐城文士多宗之,海内人士震其名,至谓天下文章莫大乎桐城。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8-6-27 22:28:15 | 显示全部楼层

闲说桐城历史人物之二(鲁肃)

 

鲁肃投子又寄母

                                              

    盛世出能臣,乱世出英雄。三国时代无疑是个群雄逐鹿的乱世,在那个乱世里真可谓是英雄辈出啊。

鲁肃无疑是这宠大英雄队伍中的一员。

史学家常常抱怨文学家歪曲甚至篡改了历史,比如《三国演义》就歪曲了鲁肃的形象,把许多本是鲁肃的功劳转嫁到了诸葛亮的头上。像那赤壁之战,原是鲁肃与周瑜的运筹帷幄,没诸葛亮什么事,可《三国演义》中一曲玄乎其玄的孔明借东风,便把那场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最终导致“三国鼎立”历史格局的著名战役的功劳和荣誉统统给了诸葛亮。

其实在史家眼中,鲁肃的智谋计巧、文韬武略丝毫不逊色于诸葛亮。若不是他在关键时刻独持异议,那么在建安十三年,孙权也许就降了曹操,历史也就不会有三国时代了。他初见吴主孙权时,对天下大局的分析也丝毫不输于诸葛亮的《隆中对》。

史载鲁肃出身于世家,早年丧父,盖因观天下局势不稳,便散尽家财,结识英豪。他自己更是熟读兵书,文武兼修。他结交的英豪之一便是周瑜。周瑜那时在桐城做官,任居鄛长(在今桐城南)。周已是铁了心要跟孙氏兄弟了,正在为东吴的天下屯兵习武哩。而鲁那时还像个飘萍一样无所归依,在他的家乡,袁术倒是想让他做东城长,可他看不上袁术的为人。周瑜听说了鲁肃事迹,便来访贤,两人一见如故,鲁肃竟携家带口,从东城(定远)搬到居鄛安家落户。

某天,周瑜缺乏军费,向鲁肃借粮。好鲁肃,端的出手大方,家中囤有两仓廪粮食,他随手一指,竟就送了周瑜一廪粮。周瑜能不感动?两人便对天盟誓,结为兄弟。三国时代,是好结为兄弟的,孙策和周瑜结为兄弟了,后来孙策死了,他弟弟孙权又和周瑜结为了兄弟;周瑜和鲁肃结拜了兄弟,然后鲁肃又与吴国另一员大将吕蒙拜了兄弟。还有蜀国的刘、关、张,也是结为了异性兄弟的。主公和属下如此亲近,也只有在创业打江山的阶段吧。等到功德圆满,称孤道寡之时,那兄弟之谊就轻易叙不得了。

周瑜认定了鲁肃是条好汉,便劝他投靠东吴,为孙氏服务,他说:“当今之世,非当君择臣,臣亦择君”。于是,鲁肃便在周瑜的引荐下去见吴主孙权,这兄弟的兄弟一番对谈,两人竟也相见恨晚,孙权便让鲁肃做了大将军。

鲁肃在桐城的遗迹颇多。有指廪岭,就是那随手一指,送了周瑜一仓粮食的地方。另外还有试剑石、投子寺、寄母山等。

要知道,那时的桐城一带正是吴魏两国大打拉锯战的主战场,什么夹石、北硖关、挂车河等沿用至今的古地名,在《资治通鉴》里俯拾皆是。

鲁肃就屯兵在桐城的龙眠山北麓,因其屯兵于此,此山便叫做鲁谼山,山上一块天然混圆的巨石当中有一道雷劈般的裂缝,相传是鲁肃试剑时劈开的。而在同一条山脉上有一座山峰被称作投子山,山中有座著名的寺庙叫做投子寺,传说是一次战争失利,鲁肃兵败而逃,其时他的妻儿也在军中,怕被曹军逮住斩草除根,便将襁褓中的儿子投放到寺庙中,寺里和尚慈悲为怀,当然会将孩儿好好藏匿的。那寺庙原本叫做胜因寺,只因鲁肃投子于此,遂改名投子寺,山也因之名为投子山了。而在另一场战争中,鲁肃因要远征,便将老母寄养于甑山的一座尼庵里。待战事结束,鲁肃前来探母时,母亲却已故去。鲁肃痛哭失声,葬母于山巅,此山即为寄母山。

自古忠孝难两全,鲁肃为了忠于吴主,不得不投子寄母。看来做英雄是要付出代价的。

鲁肃,字子敬,46岁就死了,这不免使他的英雄事业有些意犹未尽。史书上只说鲁肃有一遗腹子名淑,长大了也继承父亲事业,做了将军。其他的子女未曾提及,那投入寺庙中的孩子是出家做了和尚,还是不知所终了呢?那么鲁肃为了他所追求的英雄事业,竟是失出了两个亲人哩!

 

评分

参与人数 1 +1 收起 理由
anzhyy + 1

查看全部评分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8-6-27 22:29:21 | 显示全部楼层

闲说桐城历史人物之三(朱邑)

归葬桐乡朱仲卿

                                                 

    朱仲卿就是朱邑,汉代名臣。史书说他是西汉庐江郡舒县人。那时候桐城就属舒县。但那时的舒县很大,包括了桐城及其周边的一些地方。朱邑的家乡据说是在现在的潜山境内。但他与桐城的关系实在太密切了,这是有史为证的。

首先他是从桐城发迹的。《汉书》曰:“少时为舒桐乡啬夫”,桐乡当然在桐城地界了。就是如今桐城西乡的一片地方,与潜山倒是紧邻的。朱邑年青时踏上政坛的第一步,就是在桐乡做啬夫,也就是乡官,公务员队伍中最低一级的官员。那时的乡官也没有多少事情管,主要就是诉讼和钱粮。他做乡官时“严平不苛,以爱利为行,未尝笞辱人。存问耆老孤寡,遇之有恩。”这是个好官,对老百姓仁慈爱养,怜贫惜孤,依法办事,执法文明。所以“所部吏民爱敬焉”。

爱人者人恒爱之。他因此得以升迁:“迁北海太守”。可以想见离桐赴任时,桐乡的百姓一定是牵衣挚袖,送了一程又一程的;朱邑一定也是泪湿眼眶,一步三回首的。

到了北海太守任上,他依然是个好官,于是“以治行第一入为大司农”。到中央当了财政部长了,那时部长少,大司农位列九卿哩。

位高权重,不改本色:“为人淳厚,笃于故旧,然性公正不可交以私。天子器之,朝廷敬焉”。这是怎样一个人啊,又念旧又不循私情,所以他就得用自己的俸禄来接济那些亲朋旧友。所以他虽位列公卿,仍然生活简朴。所以他死的时候便身无长物,家无余财。于是“天子悯之,赐邑子黄金百斤,以奉其祭祀”。按理说,有了那么多赏赐,他的儿子完全可以风风光光地给他在京师或者家乡建祠建宇,大办一场丧事了。可是不行,朱邑临终之前留有遗言:“我故为桐乡吏,其民爱我。必葬桐乡,后世子孙奉我,不如桐乡民。”他的儿子当然谨遵父命,把他的尸骨运回桐乡安葬。

他的墓地就在桐城西郊不远处的一片农田里。

他是料事如神的,二千多年过去了,朱邑的后代如今那里还能寻到?可桐乡的乡民仍然在祭祀他。

我曾骑着自行车去寻谒过他的墓地。问朱邑,不知道。问朱仲卿,还不知道。问汉大司农,更不知道。最后有人恍然大悟:“是朱公墓吧?”是的,是的,乡里百姓哪搞得清这位朱公到底是谁?只知道是上古时候传下来的一座墓葬。早些年,墓葬边上还有一座朱公庙。此人已经成神成圣了,该祭祀的。所以初一、十五,四时八节,那墓地上是香火不断的。其实我知道,那不是什么神庙,是明代桐城主簿夏仲寅特为修建的“朱大司农祠”。乡里人引我来墓地,并告诉我,那庙破四旧时给砸了。

我去拜谒的时候也是带了香烛果品的。那墓地高大如一座小丘,立有桐城市人民政府的文物保护碑。

我看着树木浓荫下的朱公墓和那缭绕不绝的香烟祭品,不禁想起明末桐城诗人方文的《朱大司农墓》:“汉朝陵墓有谁存,丞相通侯不足论。底事啬夫茔尚在,年年父老荐鸡豚。”是呵,汉朝的太庙王陵在哪里?即便还有遗存旧迹,怕也是残垣荒野了吧。只有存在民间,存在百姓心中的这座啬夫坟朱公墓,还依然高大。年年有人添坟挑土,岁岁有人焚香祭祀。

[此帖子已被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8-6-27 22:30:48 | 显示全部楼层

闲说桐城历史人物之四(范增)

站错队的范增
                                                  

    最早认识范增应是在中学课本上,那《鸿门宴》何其惊心动魄。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其出谋划策之人就是范增。所谓一个好汉三个帮,英雄霸业,靠的是谋士良臣。范增就是个历史上著名的谋士。

    在秦汉之交的那场血雨腥风中,经过了一番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残酷淘汰,最后的英雄似乎只剩下了项羽和刘邦。以项羽的四十万大军对垒刘邦的区区十万兵将,这场歼灭战应是胜券在握的。若非项伯的妇人之仁,为救张良泄了机密;若非项羽抹不开情面,答应叔叔摆什么鸿门宴;更加若非的是项羽心肠太软,竟对范增的屡屡示意视而不见,没有借宴饮之机杀了刘邦,急得范增只好找来项庄,想以舞剑凑兴之名杀了那个泗水亭长;若非那短视的项伯又来捣乱,以对舞之名保护刘邦,直至张良看出端倪,叫来了不要命的樊哙……倘若,倘若这一连串的若非都不存在,那么汉高祖就不是刘邦,而是西楚霸王项羽了。或者干脆历史上就没有了汉朝,只有西楚。而范增,这个项羽的亚父,其开国元勋的名头和地位也便是既定的了。封王封爵还不都随他老人家自个挑。

    然而历史也和人的命运一样,有着偶然性。一个疏忽、一个失误,都有可能招来满盘皆输的悲凉结局。

    当然偶然存在于必然之中。项羽的一时心软其实与他后来的自刎乌江有着必然的联系,其中的过渡就是听信馋言,对亚父起了疑心。所以,鸿门宴上,范增又气又急,骂道:“竖子不可与谋!”

    谋士毕竟是谋士,谋不来江山社稷还谋不好自己的进退出路吗?所以,当项羽中了刘邦的反间计,不再信任范增后,范增还是能够做到激流勇退的。他及时向项羽递交了辞呈,然后急急忙忙从西向东,想叶落归根,魂归故里。

    他的故里就在桐城,《辞海》说:范增,居鄛(今安徽桐城南)人。

    我想象他从西北返乡的过程,一定是又羞又忿。羞的是自己跟错了主子站错了队,竟将一生的抱负和才华丢进了水里,没听个响;忿的是相对于项羽的名门出身,刘邦这个贪财好色的乡间无赖,竟网罗了那么多忠心耿耿的优秀人才。从某种意义上讲,帝王的江山霸业之争实乃谋士的智谋计巧之争,他范增最后还不是栽在了陈平的反间计上。

    毕竟是七十多岁的老人了,越想越生气,越想越心伤。最后不免忧愤交加,染上了背疽,死在了回乡的路上。还好从人将其尸骨装入棺椁,运回了家乡。

    虽然作为谋士,范增站错了队,跟错了主子。不过笔者是个小女子,从女人的角度,还是觉得跟了项羽好,一曲《霸王别姬》成就了千古爱情。虞姬那最后一刎,美绝天下。再看看刘邦那些老婆,咳!不说也罢。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