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北川用血和泪在提示如何城镇化[转] 从电视屏幕上的地震现场,看到绵阳的废墟上,裸露着很多断裂的水泥预制板,不敢想后果了,使用水泥预制板的建筑,早就公认最不抗震的,怎么能、怎么会在已经确定的地震带区域广泛使用呢?
还不清楚这次地震最重的汶川、北川的详细情况,网上已经有两座城市的震前的许多照片流传,它们都是夹在山中沿着河道的美丽小城,看得出,它们几乎与其他许多小城一样,急进的城镇化,大规模的辟路和造房,已经改动了山体与河床那种千万年形成的平衡,而中国古代依山傍水的“风水”观念,又让人们的房子太靠近山体和水边了。地震和洪水,尽管发生概率很低,而一旦发生,这一类人工痕迹太重的小城镇就显得格外脆弱。
在以后的城镇化建设中,至少以下几点是值得思考的:
其一、反规划。小城镇边,在靠近山体和河床处,留一些地方保持原貌,保持平衡,不规划,不建设,别大辟大建逼自然太紧了。
其二、推广工厂化的柔性建筑。小城镇的低层住宅,可以采取当地容易生产和获得的速生木材、竹材、甚至制作稻草砖等材料,以标准化和规模化的方式生产,降低成本,同时达到环保节能抗震的目的。
其三、活动中心少一点构筑物。小城镇应设置活动中心,或者叫广场,但要少搞一点标志性、纪念性、装饰性之类的东西堆在上面。除了广场的原有功能外,还应兼有让人们避难的功能,必要时,这里也可以实施大规模机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