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发展旅游浅见 桐城位于安徽省中部偏西南,地处长江经济协作区腹地,全市总人口75万,市区常住人口12万。国土面积164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2.3万亩,其中水田47万亩,旱地5.3万亩,湖泊水面16.7万亩。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山地、丘陵、平原依次呈阶梯分布,属亚热带气候区,气候温和,雨水充沛,四季分明。地处合肥、安庆中间,东邻庐江、枞阳两县,西连潜山县,北接舒城县,南抵怀宁县和安庆市。桐城交通便捷,陆路方面,206国道、合九铁路和沪蓉高速公路纵贯全境,航空方面距安庆、合肥机场较近,水路通过菜子湖直通长江。桐城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有文都之称,是清代桐城派文化的发源地,现代著名黄梅戏演员严凤英的故乡,文化底蕴深厚,经济发展特色明显,经济发展势头强劲。 (一) 桐城发展旅游的必要性 通过“十五”期间繁昌县和桐城市主要经济指标对比,桐城经济发展中存在很多限制性因素:一,资源和区位交通条件限制;二,外来资金注入不足。但是,桐城具有很明显的经济特色文化,即“一镇一品,一乡一特”的产业集聚群模式。因此,桐城有必要利用桐城文化这一品牌,通过旅游效益的带动,树立城市形象,桐城产品树立城市品牌,带动企业发展;突出业集聚群模式下的特色经济文化,对外进行宣传,吸引外来资金注入,扩大企业规模;通过旅游业的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先天性矿产资源不足问题 (二) 可行性 1. 经济基础: 2007年 1至9月份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26.5%,比去年增加17.3个白分店;全市实现财政收入3.16亿元.增长29.4%;7月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77.29亿元,比年初增加9.17亿元。全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32.53亿元,比年初增加3亿元。2007年至10月份全市规模工业实现总产值59.88亿元,增长34.6%;完成工业增加值16.87亿元,增长28.3%,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1至10月份,全市固定资产投资34.11亿元,增长54.1%,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2个百分点;外贸出口进一步扩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大,1—9月份,外贸出口额5131万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3.9%,1至10月份,全市实现财政收入4.73亿元,增长33.1%。 通过以上两则报道分析我们发现,2007年桐城市国民经济增长速度明显,且具有很强劲的发展势头。经济的增长带动政府财政收入的大幅度增长,从而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经济基础。同时,经济的发展必然要求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必须同步,从经济角度看,这些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有利于桐城可进入性的加强;伴随民营经济的发展,相关接待设施也会随之需要而建设和完善,换言之,桐城发展旅游所需的公共基础设施和接待设施从市场经济角度看,完全可以以另一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与一,二产业共享,无需独立地从一个行业发展的角度去建设,这个策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政府对旅游业的直接财政支出 2. 旅游资源:桐城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有着 悠久的发展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人文经管和自然景观星罗棋布。如:桐城派文化,宰相坟、六尺巷等人文景观;龙眠山、龙眠河、菜子湖等自然景观。桐城特色、经济型农产品较为丰富,如桐城小花茶,泗水桥水芹菜等:野生动植物资源种类丰富,其中被列为国家保护的珍稀动物有金钱豹、穿山甲、小灵猫等;珍惜植物有银杏、金钱松、杜仲等。桐城的经济特色明显,民营经济发展活跃,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增加起着重要作用,并通过“镇一品,一乡一特”的特色经济发展模式,并形成诸如新渡的“塑料之乡”、范岗的“制刷之乡”等产业集聚群。而这种产业集聚群模式可以加以利用,成为独特的商务考察型旅游资源。 3.客源市场 :桐城位于环合肥—巢湖两小时高速路路程的旅游圈内,距离合肥、安庆地区均为一小时车程,随着节假日的调整,短线旅游必然较以往年份有所增加,综合这一地区消费水平,桐城地区可以在中低档次消费能力的游客中产生吸引力,满足工薪阶层对旅游的需求。另外从桐城临近省份和交通连接来看,206国道,合九铁路,沪蓉高速纵贯全境,距合肥、安庆机场不足50分钟车程;另外,尽几年修建竣工的桐潜公路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潜山—桐城的通达性,因此从区域连带作用吸引来天柱山、安庆、合肥、巢湖、六安旅游的游客来桐城做简单的社会考察型旅游和桐城文化游。随着节假日的调整,尤其是民俗节日被定为法定节日,也为桐城民众在桐城境内开展旅游活动创造了闲暇时间。随着沿海城市一些企业为降低成本而选择企业内迁,桐城作为07年度“徽商最具投资潜力城市”有必要利用这一城市名片和产业集聚群优势吸引沿海企业主到桐城作社会考察型旅游。 如何正确看待旅游在桐城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1.桐城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限制条件,迫切需要通过发展旅游这一手段来宣传桐城的投资环境,吸引外来投资,通过旅游带动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区域间资源的整合利用。 2.桐城的产业集聚群优势明显,但作为传统工业生产,其技术和生产规模劣势也较突出,直接影响产品的品牌形象,通过旅游活动的开展和外来先进理念的注入,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改变落后的管理模式和生产工艺的改进。 3.桐城发展旅游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但桐城的旅游业不能作为区域经济中一个经济型产业大力发展,这是由于桐城的区域旅游资源的限制而决定的。 (1) 桐城位于环合肥——巢湖两小时车程的旅游圈内,在这个区域内劣势明显 ① 自然旅游资源:桐城自然旅游资源丰富是从量的角度分析从而得出结论的。从旅游学的角度来考察,旅游资源价值量的大小取决于其固有的质量及其坐落地点这两者结合的情况,这里所谓的质量是指该项旅游资源所独有的特色。在泛巢湖旅游区中,桐城的旅游资源品位相对较低,也就决定了桐城在这一区域中发展休闲度假型旅游成功概率不大。 ② 人文旅游资源:所谓人文旅游资源是指以文化事物为吸引力的旅游资源。从这一定义中我们可以认识到:人文旅游资源构成比较复杂,它包括有形和无形的两种。桐城的人文旅游资源主要有“桐城派”文化,古建筑,古墓葬及桐城当前的特色经济发展模式。所谓桐城派即桐城文派,是清代散文流派中势力最大的一个流派。该派主张师法先秦,两汉及唐宋八大家的散文,反对八股文,有一套较为完整的古文理论。从以上对桐城派的阐述来看,“桐城派文化属于一种文学创作意识流,属于无形的,而这种无形的旅游资源虽然能对游客产生一定的吸引力,但作为意识流的桐城派文化并不能作为旅游产品直观地展现给游客,因此,不能产生任何形式的购买行为。而作为古建筑代表的文庙景区,整个游览过程不超过20分钟,景点过小限制游览时间,此外景区内具有观赏价值的资源稀缺,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游客的游兴,从旅游者心理学角度分析,如果游客是被“文都”这一品牌所吸引,通过一次游览活动,在行程时间和游览时间上形成一个落差,即将导致旅游者的满意度大大降低。 ③ 而作为桐城经济发展模式的旅游资源,由于旅游资源吸引力的定向性,客源量的大小有很大程度的局限性。 综合上述分析,本人观点认为:桐城发展旅游业所能得到的直接经济效益是极其有限的,不能作为经济型产业来大力发展,而是通过发展旅游这一手段,加强城市宣传,树立城市形象;通过发展旅游,扩大桐城产品的知名度,提高市场竞争力,把产业聚集群的优势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通过旅游的宣传和带动,促进民营经济规模的扩大,深化改革,优化产业结构。 在环合肥——巢湖2小时高速车程内旅游区内,桐城发展旅游劣势明显,因此桐城地区不适合把旅游作为一种经济型产业大力发展,对旅游资源的规划开发必须根据各景区实际情况及所想要达到的目标期望合理开发和建设。桐城的旅游建设面临的矛盾主要有:旅游交通问题,旅游环境卫生问题,桐城文化的吸引力与桐城文化可观赏性之间的矛盾,旅游区域竞争问题。 ① 加强景区道路交通建设。 首先,从桐城外部交通区位条件看,通达性较好,但桐城乡镇道路交通条件较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旅游资源感知程度,限制旅游活动的开展。因此,在进行旅游资源规划开发之前,必须要对这部分成本进行预算,避免因前期景区开发投入过大限制交通运输设施建设滞后而导致旅游接待质量降低。 其次,随着生活水平和旅游活动的发展,自驾游旅游已经形成一个趋势,因此,桐城在进行交通设施建设中,必须作好旅游景点,景区指向标的设计,以便满足自驾游游客及其他类型旅游者能够根据兴趣爱好自主选择旅游路线。 另外,道路设施建设不仅仅是公路交通设施,必须保证道路两边的环境质量与景区所要表现的主题相协调,以使旅游者能够获得一个完整,惬意的旅游经历 ② 旅游环境卫生建设。 从城市环境状况来看,桐城地区的公共厕所问题比较严重:卫生条件差,数量少,指示不明确,也因此,寻找公共厕所难成了市民以及游客一大尴尬 因此,桐城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必须要作好卫生厕所的布局设计,并作明确标识;改善公共厕所卫生条件,管理支出费用的解决必须要进行合理而可行的分析讨论,避免因收费问题而导致新的社会问题,以便凸显政府职能,加强民众对政府的信任,提高城市形象。 从龙眠河所面临的环境问题看,环境的整治是桐城发展旅游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仅从龙眠河环境治理问题来看:第一,解决城市居民生活废弃物污染,建立垃圾处理中心,集中整治,综合治理。第二,建立完善的排水系统,进行生活污水的集中处理。第三,加强河道上游蓄水设施建设,提高龙眠河的农业灌溉能力和旅游吸引力;制定相应环境保护法规,制止中下游违法开采河沙行为,保证河道的疏通 ③ 桐城文化的吸引力与桐城文化的可观赏性之间的矛盾。 从目前桐城市文物保护工作来看,如何正确处理文物保护工作和城市建设之间的矛盾是桐城在以桐城文化作为旅游吸引力开展旅游活动所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从对桐城市文物保护局的访问了解到:桐城市准备将市区内名人故居建立一个集中保护区,以期缓和矛盾。但是如上所述,景点分散,景区较小,从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旅游质量,而将名人故居作集中保护,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游客在桐城当地的游览时间和对桐城的深入了解。 因此,在解决文物保护工作和城建之间的矛盾时,要进行必要的分析讨论,选择能突出桐城古城文化特色的老街,在此处合理布局桐城名人故居,通过此种模式,一方面能在老街风格上让游客感知桐城建筑文化;另一方面,通过旧城区和城市新面貌的对比,令商务考察型游客更深切的体会桐城的投资潜力,吸引外来投资。 从旅游接待设施来看,桐城目前的城市形象更倾向于现代型小城市,因此,必须要根据周围设施的风格来进行合理布局设计;而在旅游景区内,旅游接待设施的建设必须跟周围环境氛围相协调,避免在旅游区域内竞争中因为无特色而劣势明显。 2. 如何进行旅游资源的规划开发。 ① 逐个申报,统一审批规划,保持整体性。 在对旅游资源的分析过程中,各级政府逐个上报,市政府进行旅游资源的统筹分析,进行成本预算,在此基础上审核,以便能够合理安排财力物力。 ② 由政府参与景区规划,再来进行有选择的招标,招商进行景区建设,保证整个景区各接待设施的协调建设。 从桐城市财政状况来看,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财政收入虽有所增加,但面对旅游开发过程中所需支出费用必须通过招标招商手段来进行财力人力资源的筹集。但作为旅游开发建设项目,如果直接由投资商独立的承担规划建设,难免商业化成分过多影响景区旅游质量,造成旅游资源的浪费,因此,必须由政府对景区作整体规划,合理定位该景区所能凸显的旅游资源品位和质量,再作有选择的招标招商,保证景区建筑物与环境氛围的协调 从当前旅游需求及桐城自然旅游资源条件来看:在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因势就景,保持原生态。即在以发展生态旅游为主的景区,对于自然旅游资源,不宜作过多修饰,在景区内旅游交通设施建设中,应该充分考虑景区氛围以及旅游者来此景区游玩目的,避免景区内通达性的加强而导致游客游性的降低。如投子寺景区以寺庙为核心,山路使用水泥公路导致通达性加大,缩短游客行程,忽略了自然风光。因此,必须多方位考察所拥有的旅游资源,合理建设景区内旅游交通设施,尽量满足游客不同需求。 ③ 景点连成线,景区连成片,保证游客逗留时间和旅游质量。 景点,景区小而分散是桐城在发展旅游活动中必须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因此,在旅游线路的设计上必须要进行合理分析,力求通过线路的设计让游客更好的感知桐城风情和经济特色文化 在旅游路线的设计上必须做到,明确开展旅游活动的动机和目的,根据旅游者游程内所需体力支出合理设计旅游路线,避免游客产生疲劳感,提高游客满意度 以嬉子湖景区为例,它位于桐城东南部,距市25公里,占地面积71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30平方公里,水面积41平方公里,此湖因沿湖儿童嬉戏湖中而得名。得天独厚的湖光山色,酣畅淳朴的风土民情,丰饶富足的水陆物产,形成生态良好的绿色景区,给人以归自然,返朴归真的美的滋润。沿湖湿地连绵,珍稀飞禽季迁徙栖息,形成罕见的湿地景观。在嬉子湖旅游区主要景点有:嬉子墩,松山,余珊墓等。 ①道路交通问题是这一地区发展旅游的“瓶颈”,从城区至双店,沥青公路狭窄且路况较差,在下午2点半便会没有返程车回市区;由双店至景区内,大约2公里路程,但这段路程交通工具数量少,并且很难有返程交通工具。 因此,在进行这一景区的规划开发之前,必须要作道路交通设施建设的预算和设计,以便合理安排财政支出,增加相应的旅游车辆;另外,在双店至湖区路程安排必要的交通工具,如自行车的租赁,以此解决游客行程难的问题。 另外,在道路设施建设中,选择合适树种种于道路两侧,营造乡村道路氛围,有必要将道路周边环境作为进入景区的缓冲区,同时也有利于加强景区优美生态环境对外界的感染力。 ②从第一个清明节日的省内旅游情况来看,发展田园生态结合模式的旅游具有很大潜力,因此在自然旅游资源区域可比性较弱形势下,可以通过这样的生态旅游规划模式增强区域竞争力:由政府进行景区农业规划,指导传统农业向旅游观光农业发展,结合农时,通过有选择有计划性的规模化种植农作物,营造田园风光氛围,配合湿地生态旅游开发建设。第一,可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益;第二,便于全民参与旅游规划建设,而不仅仅局限于农家乐;第三,田园观光旅游的规划模式也能在单一的旅游资源上有所补充。 ③另外,根据景区的宁静秀美环境氛围来合理布局建设旅游接待设施和选择游览观光工具。 首先,在建筑物设计上,第一要与景区宁静秀美意境相协调;第二,在建筑模式上,尽可能采用仿木仿古园林式建筑,这样一方面能突出景区意境,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这样的建筑模式,将桐城文化以建筑的形式展现给游客。 其次,从现有的观光游览工具来看,机动客船虽能满足桐城本地游客对于湖区消遣观光旅游的需求,但从景区的旅游资源的类型来看,嬉子湖景区旅游规划应定位于生态休闲旅游,因此,在观光游览工具的选择上,应该结合旅游区资源和财力状况实际,采用画舫模式游船。 以上是对桐城市相关旅游资源的规划和开发所作的个人见解,但从桐城市人力资源配置方面来看,人才资源的相对缺乏也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限制性因素。旅游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量较大,从桐城市餐饮服务行业的服务质量来看,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必须加紧人才队伍的培养建设。 从桐城的教育事业来看,桐城虽无高校,但每年的高考升学率很高,也因此在国内教育界享有盛誉;从人力资源投入上来看,目前桐城市的平均工资处于一个较低标准,无法在人才市场上与发达地区相比,但从桐城80后的乡土意识情况看,桐城民众有较强的恋乡情节。 因此,在人才队伍建设中,政府必须要转变思路: ①改变人才观念,由政府建立人事档案,将人才输出模式变为人才培养模式,必要时由政府向企业输出人才。 桐城文化对桐城民众的思想意识有很大影响,尊师重学的学风有助于桐城教育事业的发展;但同时,学而优则士的思想也影响了高素质人才外流。因此,政府在人才观念上必须转变思路,通过政府的引介作用改变民众对大学生回乡工作的负面看法,以此来吸引有回乡工作想法却被外界看法而左右的大学生。 ②由政府建立在校有意回乡实习的大学生实习基地,一方面,为大学生假期提供实习空间,进一步强化大学生的乡土意识和回乡工作的热情。也通过这样的实习经历,获得实践经验,同时也能对家乡发展进展有个较为深入的了解,方便日后回乡工作能够尽快适应环境。另一方面,在不能对人力资源进行较大投入的情况下,通过引进在校学生回乡实习或假期工作的条件下,加强信息技术的交流,引进较为先进的服务理念和管理理念;也能通过这样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企业转变人才观念,便于企业在人才队伍建设这块的调整。 ③ 从旅游宣传上来看,桐城如果在广告宣传上作大量投入将会导致政府开支增加,根据投入—收益比例来看,本人观点认为,不宜在广告宣传上做大量投入,而是通过教育宣传的模式来引导在校中小学生对于桐城旅游资源的了解。 从目前桐城经济发展来看,一方面,私营企业和乡镇企业是桐城经济发展的支柱型产业,通过商务往来增进外地商户对桐城的了解;另一方面,桐城据称有10万供销大军,而这部分从业人员在对外交流中,通过对桐城本地的了解,也能起到宣传作用;再有,这种宣传也能通过大学生的学习工作向外界传播 当然,从宣传策略上看,这种宣传效果毕竟是未知的,但作为以电视和报纸为传播媒介的广告宣传成本较高,根据桐城所处区域和客源定位,可以有选择的加强与热点旅游区的区域联合,加强信息的交流与合作,联合宣传,在各自热点景点内相互做好宣传,以期通过区域连带作用加大景点吸引力,在合作中延长游客逗留时间;另一方面,加强技术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服务质量的提高,提高游客对这一区域旅游的满意度。 [此帖子已被 快雨堂 在 2008-5-8 9:45:00 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