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桐城,春和景明。山野里,遍地新茶溢芬香;工地上,施工机械穿梭忙;车间里,特色产品齐下线……,目光穷尽处,令人情不自禁的想起宋代诗人、画家黄庭坚的诗句:“诸山何处是龙眠?旧日龙眠今不眠。” 改革开放以来,桐城市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市域经济综合实力长期位居安徽省“10强”行列。也许是别人的脚步迈得太快,也许是自己的鼓槌擂得过轻,2004年,桐城“荣光”不再,淡出全省10强。在“纵向比有进步、横向比有差距”的发展窘境中,75万桐城人在市委、市政府的引领下,以科学发展为总纲,全力推进工业经济、城市扩张、新农村建设和民生改善,开启突出重围、构建和谐的崛起之旅。 以人为本,民营经济先崛起 “地下无矿藏可挖,地上无区位优势,只有靠脑袋富民强市”。以人为本,成就了桐城个体民营经济“一股独大”的辉煌,培育了该市以机械制造、塑料加工、印刷包装、羽绒制品、建材化工、农副产品深加工为主导的6大特色产业。 20世纪80年代,走南闯北的桐城供销员达25000余人,其中的1/3后来成为该市乡镇企业、个私企业的创始人,因其渊源早、人数众、影响大,安徽省委、省政府先后多次在桐召开发展乡镇企业、民营经济现场会。如何变“铺天盖地”为“顶天立地”?成为桐城市委、市政府首先面对的发展课题。 1997年以来,市委、市政府顺时因势,逐步深入推行企业改制,从明晰企业产权入手,全面释放创业主体的能量。通过整体转让、拍卖、出售和摘帽换牌,实现了政企分开、产权明晰、权责利分明。改制中,1000多家企业由“集体”成为个体,200多家国有、集体企业被能人“买断”,全身轻装的民营企业赢来了快速发展的春天。目前,该市有8家民营企业进入全省50强,15家民营企业进入全省200强,初具规模的民营企业达257家,数以万计的民营企业撑起了该市机械制造、塑料加工、印刷包装、羽绒制品、建材化工、农副产品深加工为主的工业体系,使该市成为全国最大的羽绒被生产出口基地、玻纤生产基地、多缸凸轮轴生产基地、印刷包装基地、制刷基地和蛋鸭养殖基地。 此外,该市还通过“银企合作”、信用担保等手段,破解民营企业“融资难”。近5年来,该市先后为民营企业注入信贷资金近50亿元,实现了“银企双赢、财政增收、农民得利”的多赢局面。今年2月,该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达87.04亿元,比年初增加5.69亿元;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1.41亿元,增长15.6%;实现利税1.05亿元,同比增长56.1%;全市完成财政总收入1.09亿元,同比增长25.5%。 近两年,该市还开展了“全民创业”活动,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机关干部职工离岗创业、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下岗职工再创业,对创业有成的民营企业家政治上给荣誉、物质上给奖励、学习上送机会、人才引进给政策,为民营经济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人才环境。 截至2007年底,该市个体民营企业个数达17000余家,从业人员14.5万人。在全市经济总量中,民营经济所占份额超过80%,完成工商税收占全市总量的7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537元,增长10.3%,农民人均纯收入4900元,增长19.5%。 提升产业,工业经济快崛起 鸿润集团原是羽绒初加工的小作坊,为培育龙头企业,该市积极为鸿润申报“串串绒”研发项目,使之获得了6900万元的国债资金扶持。2004年,该项目建成后,由串串绒加工而成的羽绒被,重约500克,在国际市场售价达13万余元,其出口规模堪称“中国羽绒第一被”,2007年,鸿润羽绒被继获得“中国名牌产品”之后,再获“中国驰名商标”殊荣。 和鸿润集团一样,该市的丹凤、恒昌、金光、盛运、养和等40强工业企业在该市实施的工业强市战略中,或自主创新,或转产升级,或挖潜改造,或内引外联,走上了快速发展之路。作为市域经济的支柱——工业经济,其发展方式、速度、质量为该市的崛起大业提供了可靠的首要支撑。 近年来,该市坚持工业强市战略,着力实施“百企翻番”、“园区倍增”计划,全力推进招商引资,加快工业经济崛起。 按照园区功能差异和产业基础,该市为“一区十园”确立了不同的发展方向:桐城经济开发区(一区)充当全市经济园区发展的龙头,重点围绕机械电子、家纺服装、医药食品三大新兴产业,坚持招商与建设并重,在规划建设、功能配套、熟地储备、项目引进、内部产业布局等方面求精求高,打造招商窗口、科技创新基地。10个镇级工业集中区(十园)立足自身实际和比较优势,集中力量发展并形成1至2个重点优势产业,杜绝“千园一面”,实现错位发展。目前,10个镇级园区都已形成自身特色优势产业,企业的集聚度、产品的关联度、产业的知名度均空前提高。 为加快工业经济崛起,该市整合各类资源,培育产业集群。通过加强规划来“引”,从政策扶持、项目投入、协调服务上加强引导和指导,充分发挥产业规划的导向作用,在园区重点发展科技、环保型产业;通过扶持龙头来“带”,按照突出重点、择优扶强的原则,扶持优势企业做大做强,形成龙头企业引领、骨干企业支撑、中小企业跟进的产业集群;通过延伸链条来“拉”,积极引进一批大中型龙头企业,加快相关配套产业建设,提高同一区域内企业之间的产业关联度,拉动产业集聚发展;通过行业协会来“促”,充分发挥社会中介服务组织的作用,实现企业间的协作互助、强强联合、共生共荣;通过银企合作来“帮”,加快项目与资金对接,保持工业高强度投入。 大建园区、大办工业。2007年,该市工业经济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增75家,达到193家,完成产值72.9亿元,增长34.2%;实现增加值20.5亿元,增长30%。1家企业税收超2000万元,4家企业税收超1000万元,37家企业税收过百万元。“十强”工业企业和30家“明星企业”上交税金占全市工商税收总量的35%。“一区十园”建成面积达15平方公里,占规划面积的37%,入园入区企业1300余家。 开放创新,招商引智助崛起 桐城人勤劳尚文,谦和礼让,“六尺巷”的故事家喻户晓。该市以主动融入的姿态,海纳百川的胸怀,强力推进“大招商、招大商”,招商引智并举,借助外力加快实现崛起大业。 推进招商引资是做大经济总量、优化工业经济结构的重要途径。该市坚持“软硬”兼施,着力破解招商“成效不大”的难题。在行政、社会管理领域,该市力举创新,在安庆市率先成立担保公司、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政府超市——桐城市行政服务中心,率先推进银企合作,启动建筑市场环境整治、交通环境整治,开展创建省级文明城市活动和效能建设,全力优化政务、法制、市场、文化、生活、生态环境;坚持实行“一个项目、一个领导、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的工作机制,以确保招商信息变成签约项目、签约项目变成落户项目、落户项目变成投产项目;实施“人才工程”,选派年轻优秀干部赴常熟、上海等发达地区挂职学习,选派干部到村(企)任职,聘请国内外知名企业管理人员、业界精英、学界泰斗来桐讲学,在“请进来、走出去、上挂下派”中培养锻炼干部,在各级领导班子和企业决策层形成了“创业、创新、创造”的干事氛围。 在硬件建设上,该市除抓好园区建设外,还选派精干人员组建了6个专业驻外招商机构,坐镇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等地开展驻点招商;安排部分单位“一把手”离岗招商;在上海、杭州成立了桐城经济文化促进会,分别在广州、深圳、合肥等城市举办老乡会,充分挖掘、利用桐城富足的人脉资源;以“政府出资、企业唱戏”的方式,组织各类企业参加广交会、上海农博会,主办中国塑料印刷包装机械及原辅材料展销会,推进资源招商、企业招商、展会招商。 大兴招商,诚心招商,该市招商引资工作取得历史性突破。2007年,该市引进汇源、信邦、凯达等过亿元的投资项目6个,投资过千万元的项目49个,共引进境内市外资金12.4亿元,增长15.6%;引进境外资金3042万美元,增长12倍,位居全省第三位。 “好”字优先,致力和谐保崛起 坐落在市经济开发区的恒昌实业有限公司是一家专门生产钢化玻璃的民营企业,仅2007年,该公司就投入100万元,改造水路和电路,年节电135万度、节水10万吨,年节约生产成本150万元。同是因排污而受诟病的鸿润集团,近两年先后投入800余万元,建成污水处理厂,使每天产生的700余吨污水全部实现了达标排放。 发展与和谐相辅相成。在该市各项主要经济指标每年保持两位数增长速度的同时,市委、市政府同时把“山青水秀地干净,城乡遍地树新风”作为发展的重要指标,努力促进经济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城市农村和谐、社会秩序和谐。 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该市大力开展节能减排工作,把节能减排指标具体分解到相关企业,同时大力发展低能耗、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企业,推进产业、产品结构优化升级;对高污染、高能耗的“5小”企业,一律排定关停时间表;结合退耕还林,在山区发展茶叶和经济林;结合农田基本建设,进行小流域治理;结合城市建设,全面整治龙眠河城区段。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使该市山区优质茶园面积每年以1000亩的速度递增,全市茶园面积达4万余亩,山区农民仅此一项年增收800元。市域内COD排放量每年削减了320吨,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了280吨。 改善万户民生、增进百姓福祉,是各级党委、政府的职责所系、使命所在。在“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的理念下,该市2007年投入1.1亿元资金,为20项民生工程“埋单”,推进“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业有所就”等社会建设目标的实现。 2007年,该市在省12项民生工程的基础上,新增8项民生工程,实行部门联动、领导责任制,排定时间表,切实把实事办好、好事做实。 2007年,该市在全省率先建立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职工住院医疗互助互济制度。自当年7月1日实施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以来,4211人按月领取养老保障金。同时建立了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高了城镇居民保障标准,共发放低保资金1120万元。191名城镇未参保的集体企业退休人员享受基本生活保障。7607名农村五保户实现“应保尽保”,50个村级“五保老人之家”和4所镇敬老院基本建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达55.7万人,全年补偿总额2240万元。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当年实施,参保人数达4.7万人。城乡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得到贯彻实施,免除9.7万名学生学杂费2448万元,为农村初中、小学学生免费提供秋季国家课程教科书。农村安全饮用水工程加速推进,解决了1.44万人饮水问题。村村通工程建成水泥路200公里、油路60公里,农村公路沿线建成41个候车亭和招呼站。廉租住房租赁补贴工作正式启动,首批经济适用房、实物配租房开工建设。大力实施残疾人就业工程,组织300名残疾人员进行技能培训,110名残疾人实现就业。帮助310名白内障患者复明,为38名残疾人免费安装假肢。帮扶310名“4050”人员、439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再就业。 今日的桐城,正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一路高歌猛进,不断获得新的殊荣。2007年,该市先后荣获“中国中部百强县(市)”、“徽商最具投资潜力城市”和“公众心目中的和谐之城”等称号。桐城,一个充满朝气与活力的和谐之城,正在皖中大地上悄然崛起。(吴茂松 占思海) [此帖子已被 snowwhitefly 在 2008-5-7 4:25:41 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