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上午,初春的桐城春寒料峭,但在安徽汇源食品饮料公司里却是一片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总经理刘为民正在指挥着工人们把一罐罐从自动生产线下来的鲜橙汁整理、打包、装车。汇源公司桐城项目是2007年桐城市招商引资中6个投资超过5亿元的项目之一,也是桐城立足科学发展、实施外向推动的一个亮点工程。
经济发展又好又快,但更注重好
作为全省民营经济发展的领跑者,桐城市蓬勃发展的县域经济一直走在全省的第一方阵。面对全省各地风起云涌的快速发展态势,一无资源二无区位优势的桐城市坚持以科学发展为统领,坚持市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近年来,该市的主要经济发展指标每年都保持两位数的增长速度。2007年,该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近80亿元,比上年增长18%,实现财政收入5.87亿元,增长35.6%。193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72.9亿元,增长34.2%。
工业是市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桐城市坚持工业强市战略,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使市域经济运行质量稳步提高,到去年底,该市工业企业个数达到2400多家,形成了以机械制造、印刷包装、化工建材、家纺服装、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优势行业为主体的工业体系。同时桐城市坚持以引进大企业、大集团、大项目为主。大型外资企业的引进,有力地促进了该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同时也大大激发了全市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意识,养和、恒昌、金光、丹凤等企业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加强科技研发,取得了丰硕成果。
桐城市不仅关注工业经济发展的速度,更注重发展的质量。2007年,全市“十强”企业和30家“明星”企业上交税金占全市工商税收的35%,而在市财政收入中,桐城市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达到3.64亿元,地税收入在安庆市属八县三区中名列第一,地方可用财力大大提高。
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
桐城是全省民营经济发达地区,近年来,该市在民企中大力开展节能减排活动,市政府制定了节能减排发展战略,把节能减排指标具体分解到相关企业;同时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低能耗、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企业,推动产业、产品结构优化升级。恒昌实业有限公司是一家专门生产钢化玻璃的民营企业。这个企业始终通过节能降耗来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仅2007年,企业就投入了100多万元,安装了变频器,建立了水循环利用系统。改造后的水路和电路年节约用电135万度,节约用水10万吨,每年给企业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超过了150万元。安徽鸿润集团是全国羽绒被行业龙头老大,羽绒被生产和出口量连续9年名列全国第一。过去,鸿润集团每天产生的污水达700到900吨。为了使这些污水达标排放,鸿润集团先后投入800多万元,建立了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污水COD每年不到200吨,达到国家安全排放标准。
在桐城市,节能减排工作已经形成了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民营企业在节能减排工作中尝到了甜头,既减少了企业的运行成本,提高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又改善了全市的环境质量。
在发展和民生面前,更关注民生
2007年桐城市在经济跨越发展的同时,不断加大对民生工程的工作力度和资金投入,在省十二项民生工程的基础上,新增八项民生工程,财政共拨付3971.55万元,改善民生的框架已初步建成。
桐城市在发展和民生面前,更关注民生。2007年7月1日,该市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正式建立,4211人按月领取养老保障金。2007年该市还建立了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高了城镇居民保障标准,共发放低保资金1120万元。191名城镇未参保的集体企业退休人员享受基本生活保障。7607名农村五保户实现“应保尽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达55.7万人,全年补偿总额2240万元,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启动实施,参保人数达4.7万人。城乡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得到贯彻实施,免除9.7万名学生学杂费2448 万元。村村通工程建成水泥路200公里、油路60公里,农村公路沿线建成41个候车亭和招呼站。
今日的桐城,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正一路高歌猛进,一个充满朝气与活力的和谐之城,正在皖中大地上悄然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