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了有一段时间了,也看了不少帖子,发了若干回复。 于是也想说几句,由于离开桐城有些年头了,很多情况不大了解,错误之处,还请诸位谅解。 应该说,桐城人在外面的很多,混得不错的也很多。而且桐城人老乡观念还是比较重的,只要有机会都会尽量帮家乡发展。可以说,桐城的经济发展应该有优势,但目前的情况,如很多帖子所说,桐城的年财政收入居然赶不上无为高沟镇区区一个镇。无为高沟人我认识一些,该镇唯一的特色就是出了一批建筑包工头,上世纪8、90年代,这些包工头都是农民工,但这些先走出家乡的农民工凭借学到的手艺和接触到的人脉,逐渐扩张,很多成了包工头,赶上了2000年前后中国基础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挣了不少钱。 实际上桐城也有特色,上世纪80年代应该说桐城在周边县市属于领跑者,塑料之乡更是闻名遐迩。但是,20多年下来,却并没有更大的起色,为什么呢?我认为是政府的观念没有跟上经济发展步伐。 “塑料之乡”的财富是什么?很多政府人员可能到今天还没有搞清楚。桐城真正的财富是营销,是伴随当年塑料之乡的创立所进行的营销活动。塑料本身在桐城并没有获得发展,近30年,桐城的塑料厂仍然是家庭作坊,唯一一个有机会成为一流工厂的“双永”最终也被做成了家庭作坊。所以,桐城在塑料方面并没有产品优势,实际上绝大多数都是低端产品甚至劣质产品。前些年桐城经济发展缓慢正是因为产品的落后。使桐城的塑料走向全国的不是产品优势,而是强大的营销网络,这个由桐城人自发发展起来的营销网络实际上是桐城的一个非常大的财富。这种营销分两个层次,最低端是各农贸市场,中档则是大型商场或大型服务商(如连锁饮食业)等。由于环保问题,塑料产业已经是夕阳产业,已经有人发贴提出了对这一问题的担忧。实际上大可不必。只要用好了这一营销网络,塑料产业不行了。可以搞其它产业。因为对塑料袋有需求的人同时对其它商品也会有需求,只要关系仍在,推销其它商品就是了。 这样,政府的作用就要凸显了,因为再不能靠大家自发再去发展另一个产业,这就需要政府引导,给一定的政策,提供优厚的条件,让资金走进来。换一种或几种商品再走出去。 以上所言,皆为抛砖引玉,希望能听到更多的主意。 [此帖子已被 梧桐叶 在 2008-1-26 9:19:35 编辑过] [此帖子已被 快雨堂 在 2008-1-29 11:29:50 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