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23415
- 积分
- 201
- 威望
- 443
- 桐币
- 76
- 激情
- 24
- 金币
- 0
- 在线时间
- 36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7-5-3

文都秀才

- 积分
- 201
 鲜花( 0)  鸡蛋( 0)
|
挽救百年古建留住一段历史 | | ■发布时间:2007-08-08 | | | 昨天,本报《商业开发要拆百年古建?》一稿,报道了历史文化名城歙县在一个开发规划会上,明确要将一幢建于1895年的古建筑拆除,并引进开发商进行开发一事,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反响。
“在动荡不安的年代,我们都将它保护了下来,而如今这样提倡和谐、重视文化,却反而要将这幢百年古建筑拆除,实在不应该。”省教育厅原副厅长王世杰老先生看到本报报道后甚是感慨。他说,歙县刚解放时,他参加了一些接收工作,当时这幢古教堂因建筑风格特别,他和王任之(省卫生厅原副厅长)即向当时的歙县县长杜维佑提出保护,于是这幢百年建筑便被保护了下来,之后被用作中苏友好协会和统战部的办公场所,再后来为县黄梅剧团使用。
在王世杰老先生的记忆中,这一古建风格独特、庭院错落有致,是极其难得的徽式、欧式建筑风格并存的建筑。“留住它,至少是一段历史的见证。”王老还认为,外国传教士,我们以前强调的是文化侵略的一方面,其实也不排除他们曾在科学、文化等传播所起过的特定作用。当年歙县的两座古教堂,一是陶行知就读的英人兴建的古教堂所办的学校,培养了诸如教育家陶行知、图书馆家洪范五、美术教育家汪采白等一代名师,后改成了陶行知纪念馆。而这幢被规划拆除的古教堂曾办过多年的小学,对歙县的基础教育有过一定的贡献,而且一直保存完好,他曾去看过几次,一直留有美好印象。因此他以为,留住它,即留住了名城的一段历史。因此老人希望歙县“千万不能为了商业开发,眼光短浅”。
和王老持同样观点的还有我省古建专家罗来平。在他看来,这一古建筑体现了徽州文化多元化的重要因素,是歙县的一段重要历史文脉,应该予以保护。他介绍说,1995年,他陪两院院士、建设部原副部长周干峙考察歙县斗山街时,即听到他高度评价这里是“城市历史风貌地段的好典型。”而以苏州将旧街区“推倒重来”的做法为“不可取”。罗来平说:“歙县古城的另一重要地段小北街,同样不能重犯苏州的错误,不能让开发商推倒重来。如果这样,‘名城’的帽子迟早要被摘掉。”
省政协原常委、省文史馆名誉馆员郭因闻听歙县在新的规划中将拆除这幢百年建筑时表示,建筑文化在历史文化中有重要的作用,如果地面遗存这样一幢幢被拆除,“将来人们到徽州还能看什么?如今国家每年投入很多资金用于徽学研究,然而徽州珍贵的地面遗存却得不到重视和保护,我们将何以向前人交待,又怎能对得起后代,到时作为徽州文化的故乡又有什么可以值得自豪。”郭老希望,文化名城的干部,应对徽州老房子有感情,只有这样,在遇到开发与保护的矛盾时,才不至于完全趋利于开发,使古建筑陷于绝境而不救。“时至今日,我们真应该用‘保卫’而不是‘保护’来形容徽州古建筑保护的迫切性了。”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