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城市都有一个名称,包括它的街区、道路等等,每个名字都有它的渊源,有历史的,环境的,人文的等等。桐城本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文化名城,随着城市的发展,用地规模的扩展,旧城的改建,是该重新修订一下街区、道路的名称,这也是无可非议的。不知何许人也,突发奇想,请来南京某大学的教授来桐城周游一圈,酒饱饭足,在前引后围之中,留下了桐城人自己找不着自己家门的新街、新道,环城路变成了文城路,本来就是响誉海内外的历史文化名城,何须自作多情在额头上贴上个文城呢,就象这位起名字的教授,我看他也不会在自己的衣服上或额头上贴个“教授”二字吧。地处城北太平段的广场,易名曰:月辉广场,地处文昌段的广场更名曰:日华广场,如此鳖脚、低俗的名字,怎么着都不如原地名好,“文昌”、“太平”,喻示着国泰民安,天下太平,文化昌盛,代起人豪。 碧峰办事处地处西山脚下,有一个休闲小广场,起了一个名字叫“龙安”,何许意思,真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脑袋。桐城有龙眠山,是潜龙眠伏之象,素有“龙眠钟秀,代起人豪”之说,倒是条潜伏之龙被安住了,喻意不吉。广场依于葱郁的西山脚下,倒不如叫个“碧峰”广场,是何等相亲相切,桐城定位就是山水园林城市,这也是人与自然环境的融合而生成的人文景观环境,让外来者心生遐想,让土生土长者倍感亲切,热爱桐城,这才是起名贴切之根本,凡此易名之多,难以一一列举。大凡地名来历,必有渊由,象北京的“缸瓦市”、“大栅栏”、“老营口”、“公主坟”、“马连道”等等,都在“天子”脚下叫着,也无伤大雅,如有不然,王公大臣们早给改了“名脸”,省得外国人来看了笑话,实际上要笑话的是我们自己,外国人来中国旅游看的是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什么“四合院”游,“古民居”游,“水乡古镇”游等等。 曾看过陈岩先生(原民政局副局长)一篇文章,讲到他做考证地名工作中的一件事,就是城西一条小巷,原名操家巷,后经多方查找、核实比对,更名为操江巷,操江原是古代朝庭的一个官衔称谓,这个官员退休回家就居住在此,门前这条小巷就被人习惯称为操江巷,就象现在的书记楼一样,百年之后,人们在考证时,便知是当时县一级官员集中办公之所,并能推论当时官员的工作环境条件,经济状况,收入等当时社会发展状况。地名它不只是好听的名字而已,也是不以某些人的意志为定论。它是承载着历史,走向未来的链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