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037|回复: 1

故乡的房子

[复制链接]

227

主题

265

回帖

493

积分

文都秀才

Rank: 2

积分
493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7-7-20 11:47: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DIV align=center>故乡的房子
来源:铜都论坛 作者:桐城阿华</DIV>
<!--enpcontent-->

    我的故乡黑沟冲,是桐城市高桥镇南口村所辖的一个极为普通的小村庄。一条简易的土公路从村边绕过。一座座小洋楼拔地而起,掩映在绿树翠竹丛中,有鸡鸣犬吠牛哞应和着

VCD播放的乐曲声,让我们立刻感受到了今日农村所涌现出的时代气息。注目这一幢幢农家小洋楼,时代变迁的深刻感受让我顿时陷入了对往事的追忆之中……


    我出生于六十年代初期,正是“农业学大寨”吃“大锅饭”的年月。在我刚记事时,故乡的小村二十来户人家,如狂风吹散的种子,稀稀疏疏地散落在小山岗下、清水塘边。家家住着低矮阴暗的土墙茅屋,户户点着小煤油灯。村中不通公路,不通电话,连有线广播都没有。乡亲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自耕自食,过着近乎封闭的生活。生产队里每年每人仅分250斤稻谷,一斤菜油,极少能吃上猪油。即使人口多的人家喂一头猪,也要交到公社食品站去完成一年一头的饲养任务。一年当中,全家也就发个三五斤肉票,要到逢年过节时才能尝到荤。家家都将自留地里产的山芋凑合着充饥,但大多数人家仍对付不过去,每到春上闹饥荒。每家好不容易喂养的几只鸡,显得特别珍贵。不是来了十分稀罕的贵客,平时连鸡蛋都舍不得吃。鸡下的蛋就是农家的“银行”。农家中咸盐、煤油、红糖等在当时凭票供应的生活必需品,都得靠鸡蛋从供销社换回。我的故乡也因此穷得出了名,好多男人三四十岁了还在打光棍。这也可从当时的民谣中看得出来,“养女嫁到黑沟冲,一生掉进苦水坑;一到春上借稻吃,苦累到死方脱身。”试想,乡亲们连饭都吃不饱,哪里还有积蓄来盖房呢?只好年年依旧地这么将就住着。


  到七十年代中期,随着矮杆高产稻谷品种的不断推广,稻草却越分越少了。这一来,每户都得在下雨天拿盆、桶等来接那酱油般的屋漏水了。尤其是梅雨季节的连绵阴雨可真是让乡亲们受够了苦头。为免受其罪,乡亲们将屋面稻草换盖成泥土烧制的大瓦片。


  当历史的年轮驶进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也吹到了黑沟冲。故乡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迅速解决了温饱问题,粮食收多了不好卖,就让鸡鸭鹅猪来消化。为探索发家致富的好途径,乡亲们在县种子公司的指导支持下,将黑沟冲南亚金融危机的冲击、国内市场有效需求不足、企业普遍存在资金不足、脱贫困枷锁的乡亲们,积蓄已久的干劲全部迸发出来了。“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富余劳力有的长年外出打工,有的到乡镇企业上班或当供销员,有的则长年做手艺活(如砖瓦匠、木匠、修伞补锅匠、篾匠、缝纫匠等),乡亲们也逐渐因此富裕起来了。到八十年代中后期,全村三十户人家全都将土坯茅屋改建成了宽敞明亮的砖瓦房。1983年,黑沟冲成为全村10个队中最先通电的队。乡亲们也因此看上电视,用上了收录机。


  1987年,黑沟冲那位最先到城市承揽工程的胡长根,率先在小山岗上建一栋小洋楼。此后,乡亲们也都相继建起了漂亮雅致的楼房,买了彩电、VCD、组合家俱等。今年清明时节,我回故乡黑沟冲去扫墓,竟然发现还有好几户人家装上程控电话。过去,乡亲们曾憧憬过“楼上楼下,电灯电话,那就是神仙一般过的日子”,可如今,他们竟也能亲身体验到这神仙般日子的滋味,怎能不叫他们为之欣喜呢?


  从土墙茅屋到土坯大瓦房,从土坯瓦房到砖瓦房,从砖瓦房到漂亮楼房。故乡的房子,在黑沟冲的变迁图中只是一个小小的局部,但它的变化,却是共和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隆隆前进的足音中一个十分响亮的音符。

<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try{showAd(3,0,1);}catch(ex){}</SCRIPT><!--/enpcontent-->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4

主题

100

回帖

159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159
QQ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7-7-23 13:49:06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

总之还是得益于国家政策呀

现在农村和城市没啥区别了呀

空气质量还比城市好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