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找还真有不少收获 ---------------- <DIV align=center>桐城市城市结构及城市发展规划研究分析 一人言</DIV><DIV>1、城市基础设施分析 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生产发展、居民生活最基本的承载体,其对城市经济运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等都产生重大影响,也是城市发展、参与竞争的基本前提和保障。 公路:从桐城区域范围看,向北沿高速在1小时车程内到达合肥,再经312高速向东到南京、经沪宁高速到上海;向西南经沪蓉高速到九江、武汉;向东南,由合肥经铜陵到黄山的合黄高速已在规划中,而黄山到杭州的高速公路已在建设中。基于建成与桐城国民经济和城镇发展相适应的,各种运输方式相协调,以国道、省道、县道和相道构成的快速、安全、高效的市域综合运输体系。到2020年,市域公路发展规模为1750公里,其中县道通车里程为430.5公里,乡村道1319.5公里。 表桐城市主要公路 数据来源于:桐城市总体规划 铁路:经过桐城市域内的铁路主要是合九铁路,该铁路程南北方向,主要从合肥方向发往九江方向。该铁路对桐城市经济开发区乃至整个城市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分析: 道路交通是一个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石,是城市经济快速增长的基础设施,可以看出桐城市交通便捷,对其经济快速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公路一直是一个城市与其他城市相联系的主要工具。桐城拥有1条国道、1条省道和1条高速公路,从而拉近了桐城与上海、南京、合肥、九江、武汉、黄山等多个城市的距离,对该市经济起着相当重要的促进作用。 206国道、沪蓉高速公路、合九铁路均为南北走向,省道桐纵线呈东西走向,形成“卅”字型布局。在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中,以芜湖、马鞍山、宣城、铜陵、池州、安庆等城市为重点,以长江为纽带,构成了全省城镇化水平较高和最发达的城镇密集地区,是未来一段时间内省城城镇体系重点发展的皖江城镇带。除非政府将着重构筑向东、向东南与皖江城镇带重点城市之间的交通联系,否则中途转路无形中增加了交通运行时间和成本,对该市经济发展存在一定影响。 在航空方面,虽然该市本地没有机场,但桐城市距离合肥、安庆均仅有1小时车程,从桐城转向合肥机场、安庆机场均很方便。这必将吸引其他区域投资商来桐城投资,对吸纳外来资金投资起着相当的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桐城市交通设施对该市经济发展起着长足的推动作用,可以说其交通已成为桐城市场向外发展的一种保障,从长远角度来看桐城市场辐射范围大,甚至可辐射到整个华东地区。 2、城市地理特点 桐城市位于安徽中部偏西南区域,位于合肥市和安庆市中间,属于安庆市的核心区域,安徽将重点打造马芜铜宜沿江城市群,必将辐射到该市。 根据安庆市城镇体系规划(2001.04)中对桐城发展的定位,安庆发展到百万人口的大城市,桐城市为22-25万人口的中等城市。在安庆市市域城镇体系空间格局――“一核,二心,三带”中的二心是指桐城市、潜山市两个城市。从更大的范围来看,桐城作为皖江城镇带与合肥城镇群安徽两经济群的二传手,是安徽省中部重要的交通节点,具有更为广阔的发展余地。 桐城市良好的交通网络,拉近了该市与周边大中等城市的距离,如上海、南京、合肥、九江、武汉等,从而加快了桐城与经济发达城市之间的贸易往来,这对桐城经济向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3、城市发展定位及功能选择 城市的发展定位是根据城市的形成与发展的主导因素确定它在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桐城市主导产业主要为工业、贸易服务业、旅游业产业等,因此,桐城市城市发展定位可概括为:历史文化名城,工、贸综合发展的山水城市。 目前,该市的发展以及各类企业的加入也是符合这样的大方向的。城市功能的定位也决定了未来的城市商业在除去满足居民基本生活的要求外,必须凭借主导产业,发挥商业的附加价值。 (1)历史文化名城 桐城是安徽省四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其建设历史悠久,自明代以来就以发达的文化享誉华夏,历代人文荟萃、名流辈出,“桐城文派”更是影响清代文坛200余年,有“文化之乡”的美誉。在充分考虑经济发展与历史保护的关系下,老城将重点发展文化与教育事业,同时发展旅游业。 (2)山水园林城市 桐城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山水条件,桐城古城,座北面南,背依玉屏、投子、龙眠三山,旁挟龙眠、石河二水,城处明山丽水之中,拥有山光水色之景,钟灵毓秀,人才荟萃。桐城虽然还未达到国家园林城市标准,但是该市市区处于自然山水围合之中,具有广阔的生态林地,拥有建设成为园林城市的优越条件。 (3)工业、贸易服务业 桐城市的民营经济发展至今虽已形成了包装印刷、机械加工、橡塑制品、化工建材和农产品深加工等五大支柱产业,并在全国、全省相应领域有一定的位次和份额。但该市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不配套,并且已经对第二产业的发展产生了制约。而该市主城区工业较为削弱,在生产上不占有绝对优势,因此在发展工业的同时,主城区最核心的任务之一将是发展为生产服务的第三产业,如信息业、会展业、设计类产业等。 综上所述,该市主要功能之一为历史文化名城、山水园林城市。而工、贸综合发展,功能不断加强,将会促进桐城向都市型城市迈步,第二、第三产业的协调发展将会带动桐城市工业化水平,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4、城市发展空间现状 桐城由于受地形条件和铁路的制约,形成了“三片夹两带”的团状城市结构,即由城西片、城中片、城东片夹龙眠河、合九铁路。因此从整体结构上而言,属于团状城市。 其中三个片区的职能分工是: 城西片区:城市现在和未来的城市中心,以行政、商业、文化教育、旅游、居住为主,兼有历史文化保护。在西南侧安排无污染的工业用地。 城中片区:以商贸、居住、文化娱乐为主,依托城市火车站发展会展和商品批发、转运中心;沿龙眠路、盛塘路发展商业服务设施;沿龙眠河发展文化娱乐设施。 城东片区:省级工业园区,充分发挥桐城民营经济蓬勃发展的城市新区,配套相应的居住和文化教育及行政办公用地。 5、城市未来空间布局 桐城市中心城区属于团状城市,呈“三片夹两带”的团状城市结构。各片区功能分工明确,城西片区以行政、商业、文化教育、旅游、居住为主;城中片区以商贸、居住、文化娱乐为主;而城东片区主要以工业为主。 城区采用“一河、三区、三轴、四中心”的规划布局。“一河”即龙眠河及两岸景观设施带;“三区”指城西片区、城中片区和城东片区;“三轴”即龙眠路-龙腾路、盛唐路、和平路为贯穿城市的主干道;“四中心”包括行政文化商务中心、商业贸易流通中心、老城副中心和开发区副中心。 对于桐城市中心城区的发展,政府规划方针为“东进、南拓、西调、北抑”。 东进:城市东部是民营经济开发区,同时也是城市向高速公路开口的方向,是桐城新的经济增长点,是城市新区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一段时期内是城市开发的主要地区。 南拓:城市南部与老城有较好的交通联系,交通条件便利,可以通过合安公路直接与外界联系,而且土地存量较大。但由于地势为低洼,作为近期开发难度较大,可作为城市用地的远期储备,利用行政中心搬迁的契机带动南部商住、基础服务设施的启动,并在城市向东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应适时开发向南发展轴线,以形成合理的城市发展结构。 西调:中心城的西部是景观优美的西山景区,可以借此建设高质量的居住及服务设施,且西部也是桐城老城,结合历史文化保护和旧区改造,建设高品质的居住、文化旅游设施也是必然趋势,并且随着市政府的外迁、旧区存量土地的盘活也将带动城区西侧的更新和提高。 北抑:中心城区的北部为丘陵山体和境主庙水库,在山体与龙眠河之间的可用土地已经不多,在将来的发展中主要是将存量土地有效的利用起来,结合文化教育区的建设和龙眠河两岸的改造建设,完善该地区的城市景观和功能结构。 远景城市发展着重于用地发展方向的选择和远景路网的延伸,用地布局着重于居住和工业用地。本次桐城市总体规划对远景城市发展的考虑是:城西片沿206国道向南方向发展,城中组团有序的向北拓展用地。城东片向东发展至沪蓉高速公路以后转向南、北两个方向拓展,主要还是向南,预留民营经济开发区的发展用地。 6、城市未来商业形态和商业空间布局 桐城市的商业网点目前主要分布在龙眠路、和平路、合安路、老环城路两侧。桐城的旧城区目前已具备了一定规模的商业、服务业、旅馆业及金融保险业设施。 桐城市未来商业空间布局,将会形成“一主二副五街”商业中心的格局。 “一主”是指在桐城在现有火车站西侧、龙眠路地区的商业中心的基础上整治改造形成的商业中心。一方面对龙眠路地段现有商业设施进行改造;另一方面沿盛唐路开辟相对集中的以大市场和特色购物街购物为主的商业设施,使原有商业中心成为能体现桐城的新城特色和民俗风貌的商业中心。 “二副”是指依托旧城改造在老城区建设商业副中心和民营经济开发区与沪蓉高速公路开口处的东部商业副中心。其中老城区商业副中心一方面老环城路内现有商业设施进行改造;另一方面沿城中街开辟相对集中的以旅游接待和特色购物为主的商业设施,使原有商业中心成为能体现桐城的旅游特色和旧城民俗风貌的商业中心;东部商业副中心依托高速公路开口和民营开发区的腹地,以兴建大规模的现代商场、专业批发市场、物流中心为主,发展大流通、大交换的商业副中心。 “五街”指在城西、城中、城东等居住片区,根据各个居住区的人口规模配置相应的商业服务设施,形成居住区级商业中心,就近为居民服务。在桐城构筑五条商业街道,分别为龙眠路、盛唐路、和平路、老环城路、开发大道。这些商业街把市级商业中心与居住区级商业中心紧密联系在一起,并与城市的“绿轴”、“绿心”结合在一起,一方面形成有旅游特色的商业街;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形成城市良好的景观。 同时,在城西、城中、城东等居住片区,根据各个居住区的人口规模配置相应的商业服务设施,形成居住区级商业中心,就近为居民服务。各个居住区根据人口规模配置相应的农贸市场。 </DI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