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7月8日,一个普通的日子,可这是一个令我难忘的日子。因为在今天,我搭乘着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金土地》的希望快车,回到了久违的故乡——桐城。 早在去年,偶然的一次机会,看到CCTV2经济频道的《金土地》栏目播放了合肥郊区大圩乡举办的葡萄节和发展农家乐特色旅游经济的一档节目,我就想:要是什么时候希望快车能开进桐城,让我们能在中央电视台的节目上看看美丽的桐城,听听那亲切的乡音,该有多好!其实,这仅仅是一个想法,一种向往而已,但令我没想到的是。不到一年时间,这个愿望在今天真的实现了! 前几天,在桐城网上看到,央视经济频道要在今天上午9:35播放这个节目的消息,心里就一直在期盼着,不能错过这个机会。早上8:00就锁定了经济频道(今天是星期天,正好在家休息)。看完《第一时间》,心想快到了,当时的那个心情就像参加高考的学生,得知被心仪已久的大学录取时那样兴奋和激动。接下来的是经济报道,之后又是节目预告,还有广告没有没了,真是烦人。等到9:35还没开始。心想难道是自己记错了时间?难道是桐网的报道不准确?还是央视的节目临时调整,导致快车晚点怎么的。于是立即上网去央视二套查阅节目预告,没错!就是今天《金土地——希望快车》走进安徽桐城。确认了,那就等待吧。等待,是一个煎熬的过程,那就再煎熬一会儿吧。现在,我也体会了一回白居易的 “犹抱琵琶半遮面,千呼万唤始出来” 的滋味了。 10:00整,随着优美动听、耳熟能详的黄梅戏《天仙配——天上人间》音乐声,听到主持人轶男的解说,一颗悬着的心放下了——这趟希望快车终于到达了桐城站。 这期的节目主要介绍桐城大关的鸭产业,录制现场设在吕亭镇(具体地方记不清了)。养鸭,在大关,现在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在这里当初的养鸭带头人如今的养鸭大王张成友给我们讲述了他的“赶鸭上山”的故事。他当初打破“家有陈谷烂米,不养鹅头扁嘴”的传统观念,克服家庭和外界的重重阻力,把从外面学来的养鸭技术,运用到实践中去,并不断探索经验,科学饲养,取得成功,还带动家乡人民致富,通过这个故事,我们看到了家乡人的聪明和才智! 节目中通过互动的观众,巧妙地向世人展示了“六尺巷”礼让的故事和桐城文庙的概况,显示了文都浓厚的文化气息。正如主持人轶男所说:“这里的人不仅会唱黄梅戏,还特别地有文化。”是啊,影响深远的“桐城派”至今影响依然。而当初乡野的黄梅小调,在一代大师严凤英的影响和推动下,黄梅戏如今已被老外称之为“乡村歌剧”。 夏吉国,全国劳模,年轻有为的优秀农民企业家。他经营的桐城鸿润集团的羽绒产品遍及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鸿润集团的羽绒被出口量占到全国的十分之三,一床羽绒被在日本市场能卖到136800元人民币。当看到夏吉国讲到他们2004年,因受禽流感影响,宁愿自己企业亏损800多万元,也不愿意和丹麦的客户违约的诚信经商的做法时,不由令人感动,不愧是从“六尺巷”里走出来的人。这就是桐城农民企业家的胆识和胸怀! 村民吴云芳动听的《养鸭歌》带出了桐城歌的介绍,也带去了我遥远的记忆。那曲调太熟悉了,令人亲切啊!这就是我们桐城的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顺便提句:不知《桐城歌》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否成功了?) 在“六山三水一份田”的桐城,改革开放后,民营经济发展非常迅速。不少的农民,靠着跑推销起家,凭着自己的智慧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依靠“小袋子,小盖子,小刷子”这些小产业发展,通过不断的辛勤努力,他们在小产业上做出了大文章!现在在全国各地的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他们的产品(塑料袋、酒瓶盖、油漆刷)。今天的桐城已是“全国乡镇企业百强市”,这无疑又是桐城的一张新名片。 通过桐城市委书记汪莹纯的介绍,让人深切地感受到家乡农村的变化,农民的变化,农业产业的变化!感受到国家关注“三农”取得的实效!节目随着汪书记和轶男同唱一曲《夫妻双双把家还》的黄梅歌结束了。 《金土地》展示了桐城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特色,也展示了桐城经济发展的新貌。愿在桐城这片人杰地灵的神奇的土地上,结出更多的硕果!愿桐城人民搭乘着央视这列“希望快车”,驶向全国,驶向世界!祝愿桐城的明天更辉煌!
[此帖子已被 月明 在 2007-7-11 21:59:50 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