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pcontent--><STYLE id=FOUNDERSTYLE>.NoUser { }.Title { FONT-SIZE: 24px; COLOR: #0000ff; FONT-FAMILY: 黑体; BACKGROUND-COLOR: #ffffff; TEXT-ALIGN: center}.SubTitle { COLOR: #000000; FONT-FAMILY: ; BACKGROUND-COLOR: #ffffff; TEXT-ALIGN: center}.IntroTitle { COLOR: #000000; FONT-FAMILY: ; BACKGROUND-COLOR: #ffffff; TEXT-ALIGN: center}.SmallTitle { FONT-FAMILY: ; BACKGROUND-COLOR: #ffffff}.Author { FONT-FAMILY: ; BACKGROUND-COLOR: #ffffff}.Source { FONT-FAMILY: ; BACKGROUND-COLOR: #ffffff}.Abstract { FONT-FAMILY: ; BACKGROUND-COLOR: #ffffff}</STYLE>
十年艰辛路 众志成名城
———写在金华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际

千古风流八咏楼气宇轩昂。 洪兵 摄

古子城历史文化街区如画如诗。 本报记者 洪兵 摄
“金华成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历程,充分体现了金华人民深谋远虑、后来居上、讲求实效和众志成城的精神境界。”建设部副部长、原金华市委书记仇保兴评价说,金华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遗存丰富、传统文化具有特色、名人辈出的历史文化名城。在那里工作过、生活过的人们,都会被其独特的魅力所吸引,如同艾青所诗:因为爱这土地爱得深沉———
要素齐聚成就名城
古城、街区、文物是历史名城的三大要素,金华保存完备,保护良好。
金华历史悠久,秦王政25年(公元前222年),置会稽郡乌伤县,南朝改置金华郡以后,一直是郡、州、路、府治所。由于地处浙江中部、两浙要冲,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在2228年的建城史中,曾发生一系列重大政治、军事事件,留下了大量的史料。
金华古城,格局基本完整。市区以元代始建通济桥关联两岸,江北旧城仍保留历史特色和风貌,唐宋元明清城墙遗址承继了古城文脉。占地26.1公顷的古子城历史文化区,是金华城市之根,仍保持着历代延续的传统风貌,其中有唐子城遗存,南朝始建的八咏楼,全国现存太平天国时期建筑规模最大、艺术品最丰富的侍王府以及酒坊巷抗战文化历史地段,还有我国现存唯一见证海峡两岸共同抗日的抗战文物———台湾义勇队旧址。离城区5公里处的雅畈历史街区现存明清历史建筑18处,计8902平方米,还有省级重点文保单位明代七家厅建筑等,依然保持着历史上作为水陆交通要道、繁华古镇的格局。
素有“小邹鲁”和“东南文献之邦”之称的金华,文物遗存极为丰富。全市现有全国重点文保单位16处,其中市区有唐法隆寺经幢、婺州瓷铁店窑址、宋元名刹天宁寺和太平天国侍王府4处,此外还有省级重点文保单位52处,市县级文保单位433处。
城市是历史的记忆,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市委书记徐止平指出,申报不是目的,而是一个不断加深认识的过程,加大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为今人和后人服务,达到文化、经济、社会三方面效益一致才是终极目标,从而使丰厚的文化遗存成为“发展城市群、共建大金华”的精神动力。
穿越挫折始终不渝
“像金华这样历史相当悠久,遗存特别丰富,传统文化突出,保护扎实有效的城市,应当在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中拥有一席之地。”名城保护著名专家郑孝燮、罗哲文、朱自煊、鲍世行,在考察金华后如是说。
10年申报,走过了一段不寻常之路。1996年,为进一步推进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金华在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基础上,开展了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申报创建工作。
时任金华市委书记的仇保兴提出了“辟新区、保旧城,复风貌、保子城,继文脉、保重点”的名城保护18字方针,从保护古城风貌、历史街区、文保单位等各个层面破解城市建设与文脉传承之间的难题。1997年,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费孝通考察金华后,认为金华名城保护和创建是全国醒悟较早的城市,18字方针不仅对金华名城保护有指导意义,对全国的名城创建都有战略意义。他亲笔给国家领导人写信,推荐金华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1998年,朱作霖等5名省部级领导、全国政协委员联名写了推荐金华市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提案,认为金华完全符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要求,在申报的15个城市中,筛选出金华,建议国务院批准金华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999年,在已故原建设部部长侯捷和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张文彬的支持下,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建议国务院特例批准金华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尽管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由于种种原因,“国字号”历史文化名城还是与金华失之交臂。
但是,历届市委、市政府和社会各界,始终将积极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工作,作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体现文化特色,提升城市品位的一个举措,不断反思、不断纠正如黄宾虹故居被拆等失误,抢救、保护、挖掘了一批批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名城保护全民参与
去年,市委、市政府决定重新启动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工作,建立了新一届市名城委和得力的工作机构———市名城创建办,恢复和加强了市文物管理机构,市政府还公布了《金华市古民居保护管理办法(试行)》。
自我市启动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工作以来,名城的改造和保护得到了市民的广泛关注,经常有市民,包括老教授、离退休干部给市领导写信,提建议、谈看法,提供文物、建筑保护线索。原金华师范师生将保护了65年的国家一级文物太平天国石刻团龙回赠给侍王府,浦江农民捐献了全国最大的太平军马槽,有识之士带头捐款捐物,使一批濒临倒塌的古建筑得到保护和修缮。
与梁启超齐名的中国历史学奠基人之一何炳松和全美华人协会第一届副会长何炳棣的家属,在美国得知金华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非常兴奋和支持,写信给中央、浙江省委领导,决定捐献300多件珍贵文物、字画、瓷器及何炳松遗物。何炳松的女儿何淑馨与市名城创建办领导打了上百次越洋电话,她说:“得知金华创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作为金华儿女感到由衷的高兴,经过家人反复研究决定,捐出父亲生前留下的300多件文物支持家乡的申报工作。”中央、省委领导对此予以肯定。
我市重新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时,有识之士和一些“老金华”,八婺文化研究者,民间收藏家,文物、规划部门专家、学者等,纷纷就我市如何发掘、保护、利用金华的历史文化遗存,让金华的历史文脉得以延续献计献策;一批志愿者默默地为名城保护做着基础性工作;为编制高质量的申报图文集,有关同志通宵达旦地不懈努力。国务院办公厅同志认为金华的申报文本是所有城市中内容最丰富、文笔最出彩的一本。
通过普查,我市扩大了历史建筑和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范围;组织编制了《金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金华古子城历史文化区保护规划》等,并在城市建设中严格按规划实施。十年间,金华市财政投入约1.3亿元,维修了部分文化保护单位和历史建筑,抢救了一批历史价值较高的文化遗产。
创建名城多方合力
十年来,尤其是重新申报以来,我市形成了一支有作为、肯干事、业务强的名城创建队伍。2006年,由市名城创建办牵头,再次对古子城、雅畈历史街区等历史建筑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标准,进行了深入普查。
为确保名城创建工作的顺利开展,各部门、单位都根据名城创建工作需要,按倒计时方法逐条制定具体措施。市财政局、建设局、规划局、交通局、婺城区、金东区、金华开发区管委会、古子城管委会等单位都按照要求一一落实整治任务,真正做到特事特办,提高了效率,形成了创建名城的强大合力。在整治国保单位天宁寺的艰难过程中,有10多个部门夜以继日地工作,终于还其本来面貌。
去年12月27日至29日,根据国务院要求和有关程序,建设部会同国家文物局组织专家团,对金华的历史文化遗存保护、相关法规制定、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和相关管理工作进行了全面考评。
通过考察,专家肯定了金华市为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所进行的保护工作,肯定了金华市的历史文化价值。
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朱自煊、汪志明、黄景略等专家认为:金华历史文化遗存比较丰富,酒坊巷历史文化街区保存比较完整,古城东部的城市格局和传统风貌保存较好;金华是文化之邦,非物质文化遗产比较丰富,婺剧等传统文化独具特色。金华市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十年来,市委、市政府对名城申报工作高度重视、锲而不舍、扎扎实实地进行工作,抢救了部分历史文化遗存。基于金华市的历史文化价值以及市委、市政府就保护历史文化名城所进行的工作,专家总体予以高度评价,并认为金华已具备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条件。
2007年3月18日,国务院正式批准省政府报送的《关于再次要求将金华批准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请示》,同意将金华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十年辛苦,终成正果。
对金华而言,成就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对这个城市负责的表现,“国字号”历史文化名城的高度也将为她提供更宽广的展示平台。 (本报记者 贾永亮)
<STYLE id=FOUNDERSTYLE>.NoUser { }.Title { FONT-SIZE: 24px; COLOR: #0000ff; FONT-FAMILY: 黑体; BACKGROUND-COLOR: #ffffff; TEXT-ALIGN: center}.SubTitle { COLOR: #000000; FONT-FAMILY: ; BACKGROUND-COLOR: #ffffff; TEXT-ALIGN: center}.IntroTitle { COLOR: #000000; FONT-FAMILY: ; BACKGROUND-COLOR: #ffffff; TEXT-ALIGN: center}.SmallTitle { FONT-FAMILY: }.Author { FONT-FAMILY: }.Source { FONT-FAMILY: }.Abstract { FONT-FAMILY: }</STYLE>
十年“名城”梦 喜在今朝圆
———金华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侧记
“打开所有的窗子来迎接,打开所有的门来迎接,请鸣响汽笛来欢迎,请吹响号角来欢迎……”在昨天举行的浙江省金华市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新闻发布会上,市委书记徐止平不禁吟起了金华籍诗人艾青《黎明的通知》中的诗句。
金华历史悠久、名人辈出、文化遗存丰厚,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花落金华,对这座文化积淀厚重的江南古城来说,是一件实至名归的盛事。但只有了解金华经历了漫长的10年申报名城的历史,才会真正理解摘得桂冠之后的喜悦和感慨,那是454万金华人民的10年期盼。


自1995年省政府公布金华市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之后,金华就开始了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之路。
10年前,郑孝燮、朱自煊、罗哲文、鲍世行等著名专家团考察金华时,八咏路旁古建筑的墙上已写满了“拆”字,专家团立即提出,承载历史的文脉拆不得。当天,市委召开紧急会议,作出对八咏路上的古建筑进行全面保护的决定,将标上“拆”字的八咏路,改成“保”字,这条街得以保了下来。
1995年,名城保护的著名专家们在考察金华时说:“像金华这样历史相当悠久,遗存特别丰富,传统文化突出,保护扎实有效的城市,应当在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中拥有一席之地。”
1996年,时任金华市委书记的仇保兴提出:“辟新区、保旧城,复风貌、保子城,继文脉、保重点。”这个名城保护18字方针,从保护古城风貌、历史街区、文保单位等各个层面破解城市建设与文脉传承之间的难题。
1997年,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费孝通考察金华后,认为金华名城保护和创建是全国醒悟较早的城市,18字方针对全国的名城创建都有战略意义。他亲笔给国家领导人写信,推荐金华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1998年,在有金华、湖州、信阳、常州、辽阳、吐鲁番等同台竞争情况下,经过反复遴选,1999年,只有我市获得申报资格,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在报告书中建议国务院以特例批金华。在此之前,全国政协认为金华完全符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要求,联名写了《关于浙江省金华市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工作的考察报告》,送交中办、国办,推荐金华市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提案,建议国务院批准金华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1999年,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又上报国务院要求特批金华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10年来,历届党委政府对此相当重视:1995年成立了名城委,设立文物局、古子城历史文化区管委会;发布文物管理办法市长令;与县市签订文物保护责任书。各项保护工作进展顺利:太平天国壁画保护成为我国文物保护史上的一大突破;攻坚破难,打通侍王府中轴线;东阳卢宅、汤溪城隍庙维修工程取得进展;清华大学著名教授朱自煊领衔制订了《古子城片区保护规划》。
10年来,市财政共投入1.3亿元用于名城保护和创建,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投入的实例不胜枚举。市民对申报工作高度认同:人们不约而同地捐出了自己的多年珍藏,浙师大教授捐出了南宋铜镜,浦江县农民捐出了太平天国马槽……虽然申报的征程中有过曲折,有过反复,但金华人民争创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决心从未动摇。
10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朱镕基、费孝通、吴学谦、钱伟长等都视察过太平天国侍王府,提出过中肯的意见。
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我市“走了九十九步”,只差一步未能最后登顶。错过了机遇,近几年来,市民眼睁睁地看着安庆、凤凰、山海关等一个个都批下来了,而且多数城市先天条件不如我们。更大的遗憾在于,申报名城未果,也一度发生了一些遗憾的事情:1999年以后,在旧城改造进程中,黄宾虹故居被拆除;雅堂街至少有慰安所3处,也遭拆除;诸葛本堂可能是吕祖谦故居旧址,也在旧城改造中毁于一旦……
在古子城改造过程中,也有一些问题值得深思,如现在的醉高楼等未严格按规划建设,压住了中轴线,需要往西退让。台湾义勇队旧址的产权一度在个人间转来转去,在风雨飘摇中缺乏保护。
“我们的历史遗存特别丰富。名人特别多,历史事件特别多,南宋陪都,婺学兴盛,朱元璋攻打浙江,先取金华,在现在的侍王府一带扎过营。太平天国时期是浙江太平军指挥中心,抗战时与桂林、武汉齐名,是抗战名城。非物质文化遗产金华火腿、婺剧等都是全国一流。”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创建办主任、市政协副秘书长方竟成认为,现有文物亟须得到有效保护,我市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条件已经成熟。
金华是一个有着2228年建城史,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和多彩的文化传统,名人辈出,文脉悠长的城市。创下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将为她提供更宽广的展示平台。
金华是一座英雄的城市,在南宋、清末、抗战这样的“国难”之中,勇敢地承担起社会责任。越是在困难和挑战面前,越能展示金华人的品质和风采。
要工业强市,还要建设文化大市。新一届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在认真听取社会各界、老同志、专家的意见后,决定重新申报。
市委书记徐止平表示,把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作为保护历史文化的一个过程,将传承文脉,为今人和后人服务,把注重文物、经济、社会三个效益作为终极目标。
在重新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后,金华人的热情得到了空前的激发:一些“老金华”,八婺文化研究者,民间收藏家,文物部门专家、学者等,纷纷就我市如何发掘、保护、利用金华的历史文化遗存,让金华的历史文脉得以延续献计献策,一批志愿者默默地为名城保护做着基础性工作,为编制高质量的申报图文集,有关人员通宵达旦工作。
世界博物馆协会中国区域主席、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张文彬,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专家委员会副主任罗哲文,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郑孝燮,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专家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教授朱自煊受聘为新一届金华市创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工作指导委员会顾问。5位顶级专家在考察了我市历史文化遗存后,连夜撰写了近7000字的考察报告,呈送国务院。
鉴于“古子城历史文化区是金华名城文脉的核心区,全面展示了五代、唐宋元明清以及民国时期等各个阶段的历史脉络,是一笔宝贵的历史文化财富。”我市提出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原则,既抓住古子城核心区,又全面梳理挖掘八婺文化的内涵,对历史文化遗产制订完善的保护规划,保护金华古城的格局和风貌,加大雅畈老街、七家厅等历史街区和重点文物的保护力度;重视传统街区“拔牙”和“镶牙”式的整治,更多地从细部考虑,注重环境的设计,增强地方特色,丰富申报材料,将物质遗产与非物质遗产有机融合,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与金华城市建设通盘考虑,协调发展。
古子城开始实行“紫色管理”,用法律进行保护,此处的名人故居,如黄宾虹故居(木构件还在)、何炳松故居,都得到了修复。抢修新发现的“一代报人”邵飘萍故居;新建“何氏三杰”陈列馆等,充实了古子城历史街区的内容。一些原地难以保护的传统民居,如浙派、婺派代表性古建筑,通过异地搬迁至古子城集中保护。台湾义勇军旧址也完成修复。
在重新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工作启动后,对古子城历史街区、雅畈老街进行了全面普查,摸清“家底”。普查中不少文物古迹浮出水面,但也暴露出了诸多问题。国家级文保单位天宁寺里面长期住着4户人家20人,不仅明火做饭,还养狗、种菜,有人还违法开设锯木车间,安全隐患十分突出,市委主要领导和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市政府下达了整治抄告单。名城文物、执法、工商、建设、规划、体育、文联、供电、用水等部门齐心协力,如今天宁寺的寺内环境大为改观。雅畈七家厅、八咏楼等省保单位的环境也得到了彻底整治。
本报记者 李根荣/文 钱启仁/摄
国务院批复浙江省人民政府,同意———
金华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本报消息 2007年3月18日,国务院作出批复,同意将金华市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函[2007]28号全文如下:
浙江省人民政府:
你省《关于再次要求将金华批准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请示》(浙政[2007]3号)收悉。现批复如下:
一、同意将金华市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金华市城市发展历史悠久,历史文化遗存丰富,古城格局基本完整,传统文化特色突出。
二、你省及金华市人民政府要根据本批复精神,在充分研究城市发展历史和传统风貌的基础上,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明确保护的原则和重点。编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把历史文化街区和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作为重点,编制详细规划,制定严格的保护措施,切实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不得进行任何与历史文化名城环境和风貌不相协调的建设活动。
三、你省和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要加强对金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规划、保护工作的指导、监督和检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2007年3月18日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花落金华
我市昨召开新闻发布会
本报消息(记者 贾永亮)昨天下午,市委、市政府邀请中央、省有关新闻单位,隆重召开金华市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新闻发布会。市领导徐止平、陈章凤、陈昆忠、陶诚华、杨守春、林一心、王建平,市委秘书长刘少非参加活动,市委副书记陈昆忠主持会议。
新闻发布会上,陈昆忠向与会代表通报了国务院同意将金华市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批复;宣读了建设部副部长、原金华市委书记仇保兴的贺电;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报纸副刊学会会长、著名文艺评论家丁振海先生致辞,对金华荣获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表示祝贺。
市委书记徐止平在致辞中说,金华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成功,是全体金华人民的一件喜事,也是金华文化大市建设进程中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值此机会,向为金华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付出艰苦劳动的广大干部群众,向一直以来关心支持金华创建工作的各级领导、各位专家和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徐止平说,金华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走过漫长曲折的10年长路。10年来,金华市委、市政府锲而不舍、扎扎实实地抓名城创建,得到了省委、省政府和国家建设部、国家文物局的肯定。虽然由于各种原因,金华历次创建名城一直未能如愿,但是我们不断在工作中查找不足,调整方法,使名城创建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往前走。2006年,市委、市政府听取了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认真总结10年申报工作的得失,吸取过去工作中的教训,在国务院办公厅、国家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领导、专家的支持下,郑重作出了启动新一轮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决策,加大了名城创建力度,名城创建取得显著成效。
徐止平指出,新一轮申报工作中,我市切实加强对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工作的组织领导,注重发挥保护性规划的龙头作用;切实抓好以古子城历史街区为重点的发掘保护工作,把名城创建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一项重大工作来抓。
徐止平强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创建成功,只是我市保护历史文化、建设文化大市这项宏大工程迈出的坚实的第一步。这次国务院批准金华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对金华10年创建工作的充分肯定。但是,名城创建没有句号,今后保护和整治的任务还很繁重。要进一步做好规划完善和实施工作;进一步加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抢救;进一步加大投入和组织保障力度;市财政将进一步加大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方面的投入,并积极争取国家、省财政专款补助,引导民间资本投入名城保护项目;进一步促进名城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我们将以此为契机,围绕建设文化大市、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进一步动员全市广大人民群众,乘势而上,不断把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提高到新的水平。
徐止平指出,金华既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也是一座正在崛起的浙江中西部中心城市。今天,金华市委、市政府正带领450万金华人民,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构建和谐社会,沿着“发展城市群、共建大金华”的战略主线,全面推进工业强市、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大市、平安金华和法治金华建设。我们坚信,在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和社会各界朋友的关心支持下,金华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华社、中新社、《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建设报》、《中国文化遗产》、《中国文物报》等多家中央新闻媒体和《浙江日报》、浙江卫视、浙江人民广播电台等省、市新闻媒体的记者参加了新闻发布会。
崇高的荣誉
重大的责任
仇保兴电贺金华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本报消息 2007年3月22日,国家建设部副部长、原金华市委书记仇保兴给市委、市政府发来贺电,由衷祝贺国务院批准金华市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贺电全文如下:
金华市委、市政府:
值此国务院批准金华市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际,我向你们,并通过你们向十年来坚韧不拔、持之以恒为之奋斗的金华人民,向扎实工作、尽心尽职的名城工作者和志愿者致以深深的敬意和由衷的祝贺!
金华是一座英雄的城市,曾在国破山河在的岁月,诞生了“气压江城十四州”的宏伟诗篇,曾作为抗战文化名城彪炳千秋。愈挫折、愈奋进,有志者,事竟成,是金华人民的优秀文化传统。
金华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遗存丰富、传统文化具有特色、名人辈出的历史文化名城。在那里工作过,生活过的人们,都会被其独特的魅力所吸引,如同艾青所诗:因为爱这土地爱得深沉。这是值得金华人继承、弘扬和发展的历史感染力、文化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一个城市片面追求GDP,可能一时会轰轰烈烈,但不可能持续发展,不可能科学发展,不可能造就经济文化协调发展。只有抓住了一个城市符合人性本质的优势特色加以培育发展,才会给这个城市的居民带来长远的、持续的、根本的利益。
获得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称号,不仅是获得了崇高的荣誉,而且同时也意味着承担起保护民族瑰宝、文化遗产和城市文脉的重任。希望金华的同志们,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抓住成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机遇,进行一次理性的冷静思考,寻找薄弱环节,扎实整治整改,尤其在实施保护规划、强化历史街区、城垣保护、加强管理等四个方面应有更大的作为。对拥有台湾义勇队旧址、真神堂、《浙江潮》旧址等众多抗战遗存的酒坊巷,要倍加珍惜。要抓住机遇迁建一些有特色的历史建筑,充实古子城历史文化区的内涵。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要有国家级的谋划、人才、管理和法规,希望进一步加强法制、机构、队伍建设,使名城办和文物部门充分履行职能。
我的心是永远和金华相通的。衷心希望金华在发展城市群、共建大金华的宏伟事业中,再次传来振奋人心的春天消息。
国家建设部副部长 仇保兴
2007年3月22日于北京
十年磨一剑 今朝结硕果
金华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