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桐溪桥畔柳

六尺巷、紫来桥,桐城的符号有多少

[复制链接]

58

主题

459

回帖

555

积分

桐网贡生

Rank: 3Rank: 3

积分
555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6-8-29 20: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Re:六尺巷、紫来桥,桐城的符号有多少

感谢两位作者清新细腻的文笔,牵引着外地游子望乡的目光。

愿更多的桐城人写一写桐城,那古巷、古街、古楼,还有桐网老汉那独特的桐城话考证。。。。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58

主题

459

回帖

555

积分

桐网贡生

Rank: 3Rank: 3

积分
555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6-8-29 20:52:30 | 显示全部楼层

Re:六尺巷、紫来桥,桐城的符号有多少

双桂楼往事

█ 盛季兰


说起桐城市西门内的双桂楼,知道的人不多,但说起清代桐城派殿军人物马其昶(通伯),知其名者定然不少。其实,双桂楼就是马氏家族世居之地,马其昶晚年辞去清史馆总纂即回归故里,居住双桂楼,读书会友为文。可以说,双桂楼是后期桐城派文风的传播地、聚散地之一。了解一下双桂楼的往事,对我们了解桐城派之所以承袭数百年之渊源,必有所益。


据马家第三代、原枞阳中学退休老教师马茂书先生回忆,双桂楼其实并非多层建筑而是深宅大院,有平房数十间,西与张姓相邻,东与左忠毅公祠相接,东西长约200米,南北纵深800米。今为桐城市房管会所在地。双桂楼风景明秀,环境幽雅,是读书学习的地方。大院内有两棵并立的桂树,每棵需两人合抱,枝繁叶茂,仲秋花季,香气袭人。另外,大院内还有一处微缩型花园,方圆不足两百平米,可它有山有水有桥有亭有洞。山为假山,水为池水,亭为祖父书斋,名为“抱润轩”,位于小花园东角,三面临池,有木制长格子窗十余扇,南门上方悬有“抱润轩”小横匾。室内布置简洁有序。临窗有一长书桌,桌上既无湖笔端砚,壁上亦无名家书画,两只藤制花几和两把藤制小椅,用具寥寥,其祖父会友为文多在此亭。后来,亲朋好友与慕名来访者,无不临亭伫立,久久始去。这样浓郁的书香氛围,无疑是家族子弟读书上进的好环境。

大凡世家,必有一套世代传承的准则,马氏家族亦不例外。先从辈分看:“树起其根茂,家隆自学兴”这两句含义隽永的十个字既是家庭的格言又作为子弟的辈分世代相传,马其昶有子四人,孙八人,均按辈分取名。读书、学习、打好人生基础如一根线,贯穿家族其间。再看其家训:双桂楼的家训是个“严”字。学习严要求:功课必己出,未完成者不得进食,潦草敷衍者必责于手心至肿;为文必字无可删,句无可削。为诗必抒真情,虚情必重写。生活严规矩:长者在座,必一旁伺立;长者嘱坐,亦必侧身前倾;同行有长者,必长者先行,己尾其后;叙谈必轻声细语,严斥喧哗,更斥戏言嬉笑。待人处事严诚信:巧言令色者必遭呵斥,口是心非者必重罚。

双桂楼还有一所高质量的私塾,设在大院前庭进大门西侧,学童为马家子弟。马茂书先生回忆说:“在我的记忆里,双桂楼曾聘过三位教席。先是殷纯夫先生,后是吴老先生,最后一次是贵池李敬夫(诚)先生。前两次我年幼未参加。从师李先生的有大姐秀蘅、大哥茂元、二哥茂炯、表哥方管(舒芜)和我。李先生高才饱学,文理兼通,以传播桐城派文风为己任。私塾上午习文,下午学理,晚上作文。李师在授课中从不停留在一般注家之通论,总要佐证桐城派前贤特别是先大父(祖父)之见解。在诵诗读文中,李师本着刘(大櫆)姚(鼐)相传之声调,不仅授以句读,且于抑扬中让我等在体会文理、辞气与神情中受到桐城派文风之熏陶。”就是这一届私塾,虽历经社会动乱,个人坎坷,后来却也出了两个大家:上海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教授、曾任《中国大百科全书·文学卷》副主编的马茂元和著名作家方管(舒芜)。马茂书先生本人青年时代投笔从戎,历尽坎坷后投入革命,奔大西南剿匪,赴朝鲜抗美,九死一生而无悔,转业后从头开始,执教于讲坛,成为德高望重的省优秀教师。倘无深厚的家学功底,传承的人格品质,恐怕也难以达到人生这一境界。

马先生还饶有风趣地写下一个故事,以说明李老先生不仅治学严谨且教导有方:

一日先生如厕,二哥将表哥一只脚系在课桌横档上左右摇摆如秋千,我等戏嬉若狂,忽然大哥大声连咳,我等不解其意,仍戏嬉如故,遂为先生所见。先生未申斥且默默为表哥解开带子让他坐好,然后要我等“过来”!大家面面相觑,准备受责。先生却和颜悦色指着表哥说:“坐久了,腿酸,跟我打个招呼,活动活动!我坐久了也会倒倒茶翻翻书嘛!”以这番合乎情理的家常话打消了我等紧张情绪后便问:“这主意是谁出的?”诚信是家训。二哥低头认了错。先生说:“老二的点子不对,你们也不阻止,在一旁看热闹,实际上是附和老二的。一事当前,不辨是非,随声附和,这是不动脑子的庸人!”我等连连称是。先生又说:“你们说,今天这事里有没有比随声附和更错的了?”说罢,神色凝重起来:“做人处世也应该表里如一,今天你们对我表里不如一。谁叫你们干这不如一的事呀?”老大毕竟是老大,理解先生意思快,忙答:“是我。”先生微笑着说:“是你?为什么?”大哥说:“我大声咳嗽,示意先生来了,让他们停止,不让先生知道。这实际上是让他们沾染表里不如一的坏习气。”先生说:“是这样。一个人应该有人前人后一样的品质!今晚作文题是《‘表里如一’论》。小四子(我乳名)默写《正气歌》。”边破边立,即事命题,是恩师李诚的主要教学方法之一。解放后,李师曾任安徽省文史馆员。

 从以上故事不难看出,双桂楼私塾有别于一般,它既有读书的环境又有高素质的教师;既传授文化又打造人之品质。可惜,这样一座有文化内涵的建筑,至今荡然无存。抗战中,日机炸毁十余间;战争频仍,家人拆去十余间变卖度日;解放后,残存的十余间为邻里借用。上世纪九十年代,房管会在原址建5栋6层商品房。

当然,我们研究桐城派学风,并不是为了复古,而是为了继承中华民族文化中优秀的成分。从这点来说,双桂楼给我们的启示应当是有益的。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58

主题

459

回帖

555

积分

桐网贡生

Rank: 3Rank: 3

积分
555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6-8-29 20:25:32 | 显示全部楼层

Re:六尺巷、紫来桥,桐城的符号有多少

[随笔]□吴晓芬

闲话紫来桥

 【2006年08月29日】
      “朱栏照赤水,白石凌波苍。履桥若平地,车驱骑连行。”这是清人韩胪写的一首赞美紫来桥的诗。大凡到过文都桐城的人都知道,紫来桥乃一古桥,横跨于城中的龙眠河上,犹如青龙卧波,古朴潇洒。紫来桥五孔四垛,整个桥身用麻条石垒成,而桥面则用巨型条状黄石铺就。桥长4.8米,宽4.5米,高4.6米。

紫来桥始建于元代,初为连

接舒(州)庐(州)之要道,其战略地位不言而喻。今天,从桥面那光滑锃亮的巨型条石以及那两道深深的凹槽上,我们可以想见当年紫来桥的繁忙。正是由于紫来桥的负荷太大,再加上每到梅雨季节上游洪水的冲刷,历史上,紫来桥曾几度被毁。好在邑中民风淳朴,每次紫来桥被毁之后,总有乡贤捐资重修。最著名的一次重修是在乾隆初年,保和殿大学士张廷玉捐银6000两,重建石桥,此后邑中士绅便称此桥为“良弼桥”。盖因雍正皇帝曾赐给张廷玉“调梅良弼”铜印一枚,以褒扬他的辅佐之功。张廷玉(1672~1755),字衡臣,号砚斋,清康熙文华殿大学士张英次子,安徽桐城人,曾官至保和殿大学士,吏部尚书,军机大臣,配享太庙。他以27岁之龄入仕,居官50载,历仕康雍乾三朝,以其勤勉、正直、廉洁,深得帝宠,而他亦以其一生证明了他当得起“调梅良弼”这四个字。

良弼桥修成之后,桐城人奔走相告,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有个秀才专门为此拟出一上联:良弼桥上乘凉,凉到三更凉毕。因其巧妙地将桥名同音重复,一时间,竟无人能对。多年以后,有个驿丞在桐城的吕亭驿中避雨时(吕亭驿,为古代七省通衢之重要驿站),突发灵感,终于对出下联:吕亭驿中避雨,雨至五鼓雨停。

今天,随着时代的发展,龙眠河上游又出现了几座现代化的大桥,紫来桥的交通枢纽作用早已淡出了历史舞台,但紫来桥并没有因此从人们的视野里离去,而是以一种全新的姿态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小城中的人们习惯在茶余饭后,三三两两地聚集到桥上,呼吸呼吸新鲜空气,舒活舒活筋骨,百年古桥俨然已成为人们休闲娱乐之场所。尤其是在夏夜,当街灯次第亮了起来的时候,欢声笑语便开始弥漫在紫来桥上。老人们手摇蒲扇,呡着香茶,街头巷尾,国内国外,海阔天空地聊着;孩子们唱着笑着,追逐嬉戏。在这里,你会感觉到,被深厚文化底蕴浸渍的小城,一切都是那么温馨,那么和谐。

夜,渐渐深了,紫来桥上的欢声笑语已渐渐淡去,这时,站在桥上,放眼望去,远处的龙眠山蜿蜒起伏,宛若一道屏障,护卫着这座馨香的小城,小城正在她的环抱中甜甜地睡去……

[此帖子已被 桐溪桥畔柳 在 2006-11-7 11:21:48 编辑过]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58

主题

459

回帖

555

积分

桐网贡生

Rank: 3Rank: 3

积分
555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6-8-29 20: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Re:六尺巷、紫来桥,桐城的符号有多少

感谢两位作者清新细腻的文笔,牵引着外地游子望乡的目光。

愿更多的桐城人写一写桐城,那古巷、古街、古楼,还有桐网老汉那独特的桐城话考证。。。。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58

主题

459

回帖

555

积分

桐网贡生

Rank: 3Rank: 3

积分
555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6-8-29 20:52:30 | 显示全部楼层

Re:六尺巷、紫来桥,桐城的符号有多少

双桂楼往事

█ 盛季兰


说起桐城市西门内的双桂楼,知道的人不多,但说起清代桐城派殿军人物马其昶(通伯),知其名者定然不少。其实,双桂楼就是马氏家族世居之地,马其昶晚年辞去清史馆总纂即回归故里,居住双桂楼,读书会友为文。可以说,双桂楼是后期桐城派文风的传播地、聚散地之一。了解一下双桂楼的往事,对我们了解桐城派之所以承袭数百年之渊源,必有所益。


据马家第三代、原枞阳中学退休老教师马茂书先生回忆,双桂楼其实并非多层建筑而是深宅大院,有平房数十间,西与张姓相邻,东与左忠毅公祠相接,东西长约200米,南北纵深800米。今为桐城市房管会所在地。双桂楼风景明秀,环境幽雅,是读书学习的地方。大院内有两棵并立的桂树,每棵需两人合抱,枝繁叶茂,仲秋花季,香气袭人。另外,大院内还有一处微缩型花园,方圆不足两百平米,可它有山有水有桥有亭有洞。山为假山,水为池水,亭为祖父书斋,名为“抱润轩”,位于小花园东角,三面临池,有木制长格子窗十余扇,南门上方悬有“抱润轩”小横匾。室内布置简洁有序。临窗有一长书桌,桌上既无湖笔端砚,壁上亦无名家书画,两只藤制花几和两把藤制小椅,用具寥寥,其祖父会友为文多在此亭。后来,亲朋好友与慕名来访者,无不临亭伫立,久久始去。这样浓郁的书香氛围,无疑是家族子弟读书上进的好环境。

大凡世家,必有一套世代传承的准则,马氏家族亦不例外。先从辈分看:“树起其根茂,家隆自学兴”这两句含义隽永的十个字既是家庭的格言又作为子弟的辈分世代相传,马其昶有子四人,孙八人,均按辈分取名。读书、学习、打好人生基础如一根线,贯穿家族其间。再看其家训:双桂楼的家训是个“严”字。学习严要求:功课必己出,未完成者不得进食,潦草敷衍者必责于手心至肿;为文必字无可删,句无可削。为诗必抒真情,虚情必重写。生活严规矩:长者在座,必一旁伺立;长者嘱坐,亦必侧身前倾;同行有长者,必长者先行,己尾其后;叙谈必轻声细语,严斥喧哗,更斥戏言嬉笑。待人处事严诚信:巧言令色者必遭呵斥,口是心非者必重罚。

双桂楼还有一所高质量的私塾,设在大院前庭进大门西侧,学童为马家子弟。马茂书先生回忆说:“在我的记忆里,双桂楼曾聘过三位教席。先是殷纯夫先生,后是吴老先生,最后一次是贵池李敬夫(诚)先生。前两次我年幼未参加。从师李先生的有大姐秀蘅、大哥茂元、二哥茂炯、表哥方管(舒芜)和我。李先生高才饱学,文理兼通,以传播桐城派文风为己任。私塾上午习文,下午学理,晚上作文。李师在授课中从不停留在一般注家之通论,总要佐证桐城派前贤特别是先大父(祖父)之见解。在诵诗读文中,李师本着刘(大櫆)姚(鼐)相传之声调,不仅授以句读,且于抑扬中让我等在体会文理、辞气与神情中受到桐城派文风之熏陶。”就是这一届私塾,虽历经社会动乱,个人坎坷,后来却也出了两个大家:上海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教授、曾任《中国大百科全书·文学卷》副主编的马茂元和著名作家方管(舒芜)。马茂书先生本人青年时代投笔从戎,历尽坎坷后投入革命,奔大西南剿匪,赴朝鲜抗美,九死一生而无悔,转业后从头开始,执教于讲坛,成为德高望重的省优秀教师。倘无深厚的家学功底,传承的人格品质,恐怕也难以达到人生这一境界。

马先生还饶有风趣地写下一个故事,以说明李老先生不仅治学严谨且教导有方:

一日先生如厕,二哥将表哥一只脚系在课桌横档上左右摇摆如秋千,我等戏嬉若狂,忽然大哥大声连咳,我等不解其意,仍戏嬉如故,遂为先生所见。先生未申斥且默默为表哥解开带子让他坐好,然后要我等“过来”!大家面面相觑,准备受责。先生却和颜悦色指着表哥说:“坐久了,腿酸,跟我打个招呼,活动活动!我坐久了也会倒倒茶翻翻书嘛!”以这番合乎情理的家常话打消了我等紧张情绪后便问:“这主意是谁出的?”诚信是家训。二哥低头认了错。先生说:“老二的点子不对,你们也不阻止,在一旁看热闹,实际上是附和老二的。一事当前,不辨是非,随声附和,这是不动脑子的庸人!”我等连连称是。先生又说:“你们说,今天这事里有没有比随声附和更错的了?”说罢,神色凝重起来:“做人处世也应该表里如一,今天你们对我表里不如一。谁叫你们干这不如一的事呀?”老大毕竟是老大,理解先生意思快,忙答:“是我。”先生微笑着说:“是你?为什么?”大哥说:“我大声咳嗽,示意先生来了,让他们停止,不让先生知道。这实际上是让他们沾染表里不如一的坏习气。”先生说:“是这样。一个人应该有人前人后一样的品质!今晚作文题是《‘表里如一’论》。小四子(我乳名)默写《正气歌》。”边破边立,即事命题,是恩师李诚的主要教学方法之一。解放后,李师曾任安徽省文史馆员。

 从以上故事不难看出,双桂楼私塾有别于一般,它既有读书的环境又有高素质的教师;既传授文化又打造人之品质。可惜,这样一座有文化内涵的建筑,至今荡然无存。抗战中,日机炸毁十余间;战争频仍,家人拆去十余间变卖度日;解放后,残存的十余间为邻里借用。上世纪九十年代,房管会在原址建5栋6层商品房。

当然,我们研究桐城派学风,并不是为了复古,而是为了继承中华民族文化中优秀的成分。从这点来说,双桂楼给我们的启示应当是有益的。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15

主题

241

回帖

271

积分

文都秀才

Rank: 2

积分
271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6-8-29 21:37:53 | 显示全部楼层

Re:Re:六尺巷、紫来桥,桐城的符号有多少

桐溪桥畔柳:

感谢两位作者清新细腻的文笔,牵引着外地游子望乡的目光。

愿更多的桐城人写一写桐城,那古巷、古街、古楼,还有桐网老汉那独特的桐城话考证。。。。

也感谢楼主!

愿更多的桐城人写一写桐城,更欢迎外地人写桐城

此帖收藏了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58

主题

459

回帖

555

积分

桐网贡生

Rank: 3Rank: 3

积分
555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6-8-29 20:25:32 | 显示全部楼层

Re:六尺巷、紫来桥,桐城的符号有多少

[随笔]□吴晓芬

闲话紫来桥

 【2006年08月29日】
      “朱栏照赤水,白石凌波苍。履桥若平地,车驱骑连行。”这是清人韩胪写的一首赞美紫来桥的诗。大凡到过文都桐城的人都知道,紫来桥乃一古桥,横跨于城中的龙眠河上,犹如青龙卧波,古朴潇洒。紫来桥五孔四垛,整个桥身用麻条石垒成,而桥面则用巨型条状黄石铺就。桥长4.8米,宽4.5米,高4.6米。

紫来桥始建于元代,初为连

接舒(州)庐(州)之要道,其战略地位不言而喻。今天,从桥面那光滑锃亮的巨型条石以及那两道深深的凹槽上,我们可以想见当年紫来桥的繁忙。正是由于紫来桥的负荷太大,再加上每到梅雨季节上游洪水的冲刷,历史上,紫来桥曾几度被毁。好在邑中民风淳朴,每次紫来桥被毁之后,总有乡贤捐资重修。最著名的一次重修是在乾隆初年,保和殿大学士张廷玉捐银6000两,重建石桥,此后邑中士绅便称此桥为“良弼桥”。盖因雍正皇帝曾赐给张廷玉“调梅良弼”铜印一枚,以褒扬他的辅佐之功。张廷玉(1672~1755),字衡臣,号砚斋,清康熙文华殿大学士张英次子,安徽桐城人,曾官至保和殿大学士,吏部尚书,军机大臣,配享太庙。他以27岁之龄入仕,居官50载,历仕康雍乾三朝,以其勤勉、正直、廉洁,深得帝宠,而他亦以其一生证明了他当得起“调梅良弼”这四个字。

良弼桥修成之后,桐城人奔走相告,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有个秀才专门为此拟出一上联:良弼桥上乘凉,凉到三更凉毕。因其巧妙地将桥名同音重复,一时间,竟无人能对。多年以后,有个驿丞在桐城的吕亭驿中避雨时(吕亭驿,为古代七省通衢之重要驿站),突发灵感,终于对出下联:吕亭驿中避雨,雨至五鼓雨停。

今天,随着时代的发展,龙眠河上游又出现了几座现代化的大桥,紫来桥的交通枢纽作用早已淡出了历史舞台,但紫来桥并没有因此从人们的视野里离去,而是以一种全新的姿态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小城中的人们习惯在茶余饭后,三三两两地聚集到桥上,呼吸呼吸新鲜空气,舒活舒活筋骨,百年古桥俨然已成为人们休闲娱乐之场所。尤其是在夏夜,当街灯次第亮了起来的时候,欢声笑语便开始弥漫在紫来桥上。老人们手摇蒲扇,呡着香茶,街头巷尾,国内国外,海阔天空地聊着;孩子们唱着笑着,追逐嬉戏。在这里,你会感觉到,被深厚文化底蕴浸渍的小城,一切都是那么温馨,那么和谐。

夜,渐渐深了,紫来桥上的欢声笑语已渐渐淡去,这时,站在桥上,放眼望去,远处的龙眠山蜿蜒起伏,宛若一道屏障,护卫着这座馨香的小城,小城正在她的环抱中甜甜地睡去……

[此帖子已被 桐溪桥畔柳 在 2006-11-7 11:21:48 编辑过]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58

主题

459

回帖

555

积分

桐网贡生

Rank: 3Rank: 3

积分
555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6-8-29 20: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Re:六尺巷、紫来桥,桐城的符号有多少

感谢两位作者清新细腻的文笔,牵引着外地游子望乡的目光。

愿更多的桐城人写一写桐城,那古巷、古街、古楼,还有桐网老汉那独特的桐城话考证。。。。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58

主题

459

回帖

555

积分

桐网贡生

Rank: 3Rank: 3

积分
555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6-8-29 20:52:30 | 显示全部楼层

Re:六尺巷、紫来桥,桐城的符号有多少

双桂楼往事

█ 盛季兰


说起桐城市西门内的双桂楼,知道的人不多,但说起清代桐城派殿军人物马其昶(通伯),知其名者定然不少。其实,双桂楼就是马氏家族世居之地,马其昶晚年辞去清史馆总纂即回归故里,居住双桂楼,读书会友为文。可以说,双桂楼是后期桐城派文风的传播地、聚散地之一。了解一下双桂楼的往事,对我们了解桐城派之所以承袭数百年之渊源,必有所益。


据马家第三代、原枞阳中学退休老教师马茂书先生回忆,双桂楼其实并非多层建筑而是深宅大院,有平房数十间,西与张姓相邻,东与左忠毅公祠相接,东西长约200米,南北纵深800米。今为桐城市房管会所在地。双桂楼风景明秀,环境幽雅,是读书学习的地方。大院内有两棵并立的桂树,每棵需两人合抱,枝繁叶茂,仲秋花季,香气袭人。另外,大院内还有一处微缩型花园,方圆不足两百平米,可它有山有水有桥有亭有洞。山为假山,水为池水,亭为祖父书斋,名为“抱润轩”,位于小花园东角,三面临池,有木制长格子窗十余扇,南门上方悬有“抱润轩”小横匾。室内布置简洁有序。临窗有一长书桌,桌上既无湖笔端砚,壁上亦无名家书画,两只藤制花几和两把藤制小椅,用具寥寥,其祖父会友为文多在此亭。后来,亲朋好友与慕名来访者,无不临亭伫立,久久始去。这样浓郁的书香氛围,无疑是家族子弟读书上进的好环境。

大凡世家,必有一套世代传承的准则,马氏家族亦不例外。先从辈分看:“树起其根茂,家隆自学兴”这两句含义隽永的十个字既是家庭的格言又作为子弟的辈分世代相传,马其昶有子四人,孙八人,均按辈分取名。读书、学习、打好人生基础如一根线,贯穿家族其间。再看其家训:双桂楼的家训是个“严”字。学习严要求:功课必己出,未完成者不得进食,潦草敷衍者必责于手心至肿;为文必字无可删,句无可削。为诗必抒真情,虚情必重写。生活严规矩:长者在座,必一旁伺立;长者嘱坐,亦必侧身前倾;同行有长者,必长者先行,己尾其后;叙谈必轻声细语,严斥喧哗,更斥戏言嬉笑。待人处事严诚信:巧言令色者必遭呵斥,口是心非者必重罚。

双桂楼还有一所高质量的私塾,设在大院前庭进大门西侧,学童为马家子弟。马茂书先生回忆说:“在我的记忆里,双桂楼曾聘过三位教席。先是殷纯夫先生,后是吴老先生,最后一次是贵池李敬夫(诚)先生。前两次我年幼未参加。从师李先生的有大姐秀蘅、大哥茂元、二哥茂炯、表哥方管(舒芜)和我。李先生高才饱学,文理兼通,以传播桐城派文风为己任。私塾上午习文,下午学理,晚上作文。李师在授课中从不停留在一般注家之通论,总要佐证桐城派前贤特别是先大父(祖父)之见解。在诵诗读文中,李师本着刘(大櫆)姚(鼐)相传之声调,不仅授以句读,且于抑扬中让我等在体会文理、辞气与神情中受到桐城派文风之熏陶。”就是这一届私塾,虽历经社会动乱,个人坎坷,后来却也出了两个大家:上海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教授、曾任《中国大百科全书·文学卷》副主编的马茂元和著名作家方管(舒芜)。马茂书先生本人青年时代投笔从戎,历尽坎坷后投入革命,奔大西南剿匪,赴朝鲜抗美,九死一生而无悔,转业后从头开始,执教于讲坛,成为德高望重的省优秀教师。倘无深厚的家学功底,传承的人格品质,恐怕也难以达到人生这一境界。

马先生还饶有风趣地写下一个故事,以说明李老先生不仅治学严谨且教导有方:

一日先生如厕,二哥将表哥一只脚系在课桌横档上左右摇摆如秋千,我等戏嬉若狂,忽然大哥大声连咳,我等不解其意,仍戏嬉如故,遂为先生所见。先生未申斥且默默为表哥解开带子让他坐好,然后要我等“过来”!大家面面相觑,准备受责。先生却和颜悦色指着表哥说:“坐久了,腿酸,跟我打个招呼,活动活动!我坐久了也会倒倒茶翻翻书嘛!”以这番合乎情理的家常话打消了我等紧张情绪后便问:“这主意是谁出的?”诚信是家训。二哥低头认了错。先生说:“老二的点子不对,你们也不阻止,在一旁看热闹,实际上是附和老二的。一事当前,不辨是非,随声附和,这是不动脑子的庸人!”我等连连称是。先生又说:“你们说,今天这事里有没有比随声附和更错的了?”说罢,神色凝重起来:“做人处世也应该表里如一,今天你们对我表里不如一。谁叫你们干这不如一的事呀?”老大毕竟是老大,理解先生意思快,忙答:“是我。”先生微笑着说:“是你?为什么?”大哥说:“我大声咳嗽,示意先生来了,让他们停止,不让先生知道。这实际上是让他们沾染表里不如一的坏习气。”先生说:“是这样。一个人应该有人前人后一样的品质!今晚作文题是《‘表里如一’论》。小四子(我乳名)默写《正气歌》。”边破边立,即事命题,是恩师李诚的主要教学方法之一。解放后,李师曾任安徽省文史馆员。

 从以上故事不难看出,双桂楼私塾有别于一般,它既有读书的环境又有高素质的教师;既传授文化又打造人之品质。可惜,这样一座有文化内涵的建筑,至今荡然无存。抗战中,日机炸毁十余间;战争频仍,家人拆去十余间变卖度日;解放后,残存的十余间为邻里借用。上世纪九十年代,房管会在原址建5栋6层商品房。

当然,我们研究桐城派学风,并不是为了复古,而是为了继承中华民族文化中优秀的成分。从这点来说,双桂楼给我们的启示应当是有益的。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15

主题

241

回帖

271

积分

文都秀才

Rank: 2

积分
271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6-8-29 21:37:53 | 显示全部楼层

Re:Re:六尺巷、紫来桥,桐城的符号有多少

桐溪桥畔柳:

感谢两位作者清新细腻的文笔,牵引着外地游子望乡的目光。

愿更多的桐城人写一写桐城,那古巷、古街、古楼,还有桐网老汉那独特的桐城话考证。。。。

也感谢楼主!

愿更多的桐城人写一写桐城,更欢迎外地人写桐城

此帖收藏了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