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11524
- 积分
- 492
- 威望
- 761
- 桐币
- 448
- 激情
- 4
- 金币
- 0
- 在线时间
- 127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5-5-4

文都秀才

- 积分
- 492
 鲜花( 0)  鸡蛋( 0)
|

楼主 |
发表于 2008-10-5 10:33:36
|
显示全部楼层
汉人大臣之典范:张廷玉
下面说说张英的儿子,小宰相张廷玉。
& S7 w% ?: H& Y- f( V# o3 T. b, X% \8 v6 C! [0 u& Y+ F
张廷玉(1672-1755),字衡臣,号砚斋,安徽桐城人,清朝雍正年间的大学士,兼任军机大臣,权位之重,一时无人出其右。 2 _: H8 N7 [3 ]6 S, n" t2 L) t. H
7 Y4 u7 r! M) Y; B
张廷玉身居高位达数十年之久,兢兢业业,思维严谨、头脑清晰、文思快捷,是一个极其优秀的高级秘书。每当草拟圣旨时,当朝皇上坐在龙椅上口述旨意,张廷玉在一旁提笔记录,话到笔到。皇上话音刚落,张廷玉就能呈上刚才皇上所传达的御旨全文。而且遣词准确,条款清楚、意完神足,皇上可以不加一个字的改动,直接将御旨下发给军机处。因此,张廷玉深得三代皇上的宠信, 尤其是立志改革,勤勉政事的雍正,简直一刻也离不开他。 / H0 R) e4 w, r7 c6 d1 P u; o8 l
q0 v6 Q+ a8 j 张廷玉身为御前重臣,兼管户部、吏部、翰林院,又担任国史馆和其他好几个修书馆的总裁官,职务繁多,工作忙碌,却又是皇上离不开的笔杆子,整天忙得脚不沾地。据他自己说,雍正经常召见他,一天召见二、三次,习以为常。尤其是西北用兵以后,“遵奉密谕,筹画经理,羽书四出,刻不容缓”。有时从皇上接见的内廷出来,来到朝房办公,而下属官吏们请求指示的常达几十上百人。为节省时间,他经常坐在轿中批览文书,处决事务。傍晚回到家中,仍然 “燃双烛以完本日未竟之事,并办次日应办之事,盛暑之夜亦必至二鼓始就寝,或从枕上思及某事某稿未妥,即披衣起,亲自改正,于黎明时付书记缮录以进。”( \7 e1 f# [: [, v( j0 F
w% r. G0 ?0 F9 D$ x9 ` 雍正八年,设立军机处,由张廷玉负责制定军机处的规章,可见张廷玉在雍正朝备受重用。据说有一次张廷玉生病,数日不得料理政事,雍正得知后十分焦急,对近侍说:“朕连日臂痛,汝等知之乎?……大学士 张廷玉患病,非朕臂痛而何?”八年(1730),赏银20000两,张廷玉辞谢,雍正讲:“汝非大臣中第一宣力者乎!”不许他推辞。当雍正身体不舒服时,凡有密旨,悉交张廷玉承领,事后雍正说:“彼时在朝臣中只此一人。”还赐给张廷玉春联一副:“天恩春灏荡,文治日光华”。后来张家年年用这副春联作门联。
: X8 t, P, q/ N+ ^. }2 \( k
7 i8 A& E, K7 `# f, S$ a 张廷玉任职年久,长期处机要之地,却始终保持清、忠、和、厚的品质,雍正性猜忌,但独独相信张廷玉,可见对张廷玉人品信任之深。在雍正年间,他虽然“最承宠眷”,但持身严谨,凡是别人馈送之礼,价值超过百金则严词拒绝。康雍乾三帝曾先后赐给张廷玉白银近万两,他却大多数将此银两或用于激励士子发奋学习,或将其寄回家乡购置公田以资助乡里的穷困者和灾民。& ]1 V, X5 m9 U; i/ b/ |
+ a7 U3 b9 F( V3 b3 f6 y
康熙三十七年,桐城发生水灾,张廷玉在其父张英的支持下在家乡设立粥场赈济灾民。雍正十三年正月至乾隆二年六月间,张廷玉用雍正所赐白银近五千两在桐城东门外建石桥一座,大大方便了过往的商旅行人,从而得到乡人的称赞,此桥亦被人称为“良弼桥”。
, b+ j8 A; e h6 C' F6 [, w X- _9 q9 x( O) [; G$ q. z7 g" K! @
乾隆五年二月,张廷玉闻知家乡桐城一带歉收,米价暴涨,便寄信回家,令家人捐谷一千石以救济贫民。而张廷玉的平日生活检朴,无声色之嗜,一生遵循其父“读不尽架上古书,却要时时努力”的教诲,每日处理完公事归家后便手持典籍,青灯古卷,独处一室细心阅读。
0 q$ h0 ?8 O: S# f/ ?" V* m; y. [6 a @
伴君如同伴虎,张廷玉长期在皇帝身边服务,担负的又是机要文字工作,深知言多必失的道理,因而处处小心谨慎,从来不多说一句话,。他对黄山谷说的“万言万当,不如一默”,极其倾倒,表示“终身诵之”。少说多做,既是他的为官之道,亦是他的立身之术。
. `4 \$ {1 t2 `- ^7 ` L; q
! t( E4 H4 c( G8 D5 ? 张廷玉身为宰相,但是从不以权压人,有权不可使尽,有福不可享尽。忠厚传家久,谦慎继世长。这都是中国传家教子的经世名言,张廷玉不但自已身体力行深明谦虚抑让之道,亦要求子女们以他为榜样,简朴重德,福泽传家。
1 l) E1 |/ q/ H9 d( [: e- ^
* `* ^' U" C7 ?% D" @$ M- d+ `* | 张廷玉的长子张若霭,亦是个有才华的青年,不倚仗父亲的权势,自己经过乡试、会试之后,进入朝廷的殿试阶段。诸大臣阅卷后,把密封的试卷,呈给雍正帝亲自审阅定夺。雍正帝审阅试卷时,读到 “善则相劝,过则相规,无诈无虞,必诚必信,则同官一体也,内外亦一体也。”言辞古朴,颇有理学之风气,不由得精神为之一振,便将此考生定为一甲中的第三名,即探花。后来雍正帝拆开密封试卷,才知道是大学士张廷玉之子张若霭,便立即派人告知张廷玉,让他高兴。 $ t; N+ H) o- Z K3 N7 j# |( I7 P; D
* ~! o. `! G1 w- M6 ?8 I
不料张廷玉立刻求见雍正帝,认为自己身为朝廷大臣,儿子还年轻,登上一甲三名,实为不妥。雍正帝说:“朕实出于至公,非因大臣之子,而有意提拔。”张廷玉再三恳辞说:“天下人才众多,三年一次大考,个个都盼鼎甲。臣本人现居高位,而臣子又登一甲的第三名,占天下寒士之先,于心实有不安。请列二甲,已为荣幸。”
( w, z7 j. ^$ W& [
) l% u y' P' v( V: e* q 跪到皇帝面前,再次恳求:“皇上至公。但臣家已备受恩荣,求皇上怜臣一片真心,愿让出一甲之荣,给予天下寒士。若君恩祖德,佑护臣子,给我儿留些福份,以为将来上进之资,更为美事。”雍正帝见张廷玉“陈奏之时,情词恳切之至”,不得不勉从其请,把张若霭改为二甲第一名。不久,在张榜公布的同时,雍正帝还为此事,颁旨表彰张廷玉代子谦让的美德,让天下读书人共知之。 $ u' K# n5 ^# }4 S# w( x6 w
! D1 A( j3 D+ n" B7 ]$ E 张若霭无端端地丢掉了到手的探花,却并不怨恨,反而十分理解父亲的做法,他没有辜负父亲的厚望,不断磨练,在学术上不断长进,后在南书房、军机处任职时,都能尽职尽责,谦虚自处,颇有其父遗风。 |
|